海運費5000億美元“死坑”,敗家何時了?

中國不僅是世界貿易大國,也是世界海運大國。按照中國年進出口貿易貿易額4萬億美元推算,中國每年至少有5000億美元國際海運費,而這5000億美元海運費多數是在中國境內、在中國公司之間以美元現匯的方式進行支付結算。

這5000億美元可謂是個外匯“死坑”,給中國航貿企業帶來諸多麻煩和成本,讓鉅額外匯失去價值,可謂“敗家”。我們可以就事論事舉例說明。

海運費5000億美元“死坑”,敗家何時了?

01、海運費美元支付,會產生數倍銀行費用

人民幣支付與美元支付相比,銀行費用相差很大:

人民幣轉款費用(僅參考):

同城:最低2元,最高25元

異地:最低2元,最高50元

美元支付轉款費用(僅參考):

最低50元/筆,最高300元/筆。

匯往境外、境內異地同行、境內異地跨行都要加收80-150元/筆的電報費。如果是現鈔匯款,除了以上費用外,還要加收匯鈔差價,美元一般在1%左右。且不含國外銀行所收的費用。

海運費在國內支付流程是:進出口公司->貨代公司(多家可能)->船代公司(或莊家公司)->船務公司。一筆業務海運費至少交易3次,即5000億美元的海運費,要產生全國年1.5萬億美元的交易。就是說,用美金支付海運費,每年要額外產生數百億元人民幣的銀行成本。而且,每次現匯交易,美國中央銀行都會從中獲利。

02、海運費以美元為結算幣種,為中國企業帶來匯兌風險、政治風險和成本

海運費用美元結算海運費,不僅存在匯率波動風險,也存在政治不可預見風險。比如,對於某些美國製裁國家,不可以用美元支付,如果被發現有美元交易嫌疑,不管是國內公司還是國內銀行都有可能被美國中央銀行關閉賬戶或凍結資金,此類案例曾多次發生。

目前對於多數貨代物流公司,海運費用美金支付實屬無奈。做業務,需要人民幣兌換美元;發工資,需要美元再兌換人民幣。換來換去,錢就會越換越少,使得貨代公司、物流公司微薄的利潤更加微薄。

03、運費以美元支付,外匯管制為企業、政府、電子商務發展帶來成本和麻煩

中國目前還是外匯管制國家,不管是境內支付還是境外支付,都需要進行外匯核銷。境內公司之間海運費支付,不是國際貿易收支款項,但由於使用外匯支付,同樣需要銀行開具美元收支證明,企業必須到所在地國家外管局進行核銷。

海運費外匯核銷,給企業帶來不必要的財務人力成本、外出成本和管理成本,也給銀行和政府外管局增加工作量,帶來麻煩。

海運費用美元支付外匯核銷,也嚴重製約了中國海運電子商務平臺的發展,海運費美元線上支付成為一種困難,難以實現在線交易和在線支付。同時也制約了,中國海運電商平臺與世界海運電商平臺的對接。

在中國,如果海運費普遍採用人民幣支付,以上外匯管制的成本和麻煩就不存在了。

海運費5000億美元“死坑”,敗家何時了?

04、中國央企大型船公司,海運費為何不可以用人民幣報價?

海運費用美元報價、用美元支付是一種約定俗成,沒有必須的理由。對於代表民族和國家利益的央企船公司,在目前經濟形勢,繼續使用美元海運費報價、支付和結算,有害無利。

如果中國船公司使用人民幣海運費報價、支付和結算,利國利民,益處多多:

一、有利於中國海運強國在世界崛起,有利“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海運拓展;

二、為人民幣國際化舉措邁出最重要一步,引領未來海運費“人民幣化”;

三、為船公司本身和中國航運企業在海運費支付結算領域,降低成本、降低風險、創造新的商機。

05、5000億美元海運費在境內流通,沒有產生任何外匯價值

5000億美元可謂是個龐大數字,相當於2011年中國全年進出口貿易總額,新加坡2年GDP總和。如此巨大的外匯不能產生外匯價值,卻在國內用於支付海運費流通,造成諸多成本和麻煩,可謂是個外匯“死坑”。

人民幣已經加入SDR成為世界第二大流通貨幣,60多個國家納入人民幣儲備,28個國家和地區開始使用人民幣結算。請問:在中國境內,國內公司之間海運費結算,為什麼還採用美元作為結算幣種呢?

中國國際海運網三點希望

中國國際海運網成立15年,旨在打造“中國海運阿里巴巴”,幫助有生意的人做好生意。我們認為,國際海運費“人民幣化”勢在必行,只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從哪裡開始、從誰做起的問題。在此我們有三點希望:

1、希望國家交通運輸部向航運界發出倡導,海運費支付採用美元標價,人民幣結算,或人民幣標價,人民幣結算;

2、希望大型央企船公司,率先使用人民報價或美元報價人民幣結算;

3、國內企業之間海運費交易,在可控範圍內儘量採用人民幣進行結算。

“WIFFA貨代艙”交易平臺即將上線,採用雙幣報價、雙幣結算方式

“WIFFA貨代艙”是“海運攜程式”訂艙交易平臺,交易是在貨代莊家和貨代訂艙公司之間進行,平臺提供交易保證,同時提供信用保險和信用融資服務。

WIFFA貨代艙莊家報名進行中,申請平臺供艙莊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