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前一個月,家長千萬不要做的6件傻事

高考前一個月,家長千萬不要做的6件傻事

高考不僅是對考生的考驗,也是對考生家長的巨大考驗,我相信家有考生的家長的神經每時每刻都在緊繃著。

在現實的教育和社會背景之下,考生家長一再地感嘆於陪考的艱辛和深陷於陪考的焦慮之中。臨近高考,很多家長往往表現得比孩子還緊張和焦慮。

為此,我找到了一位曾家有考生的心理學博士寫的家長備考經驗,給有考生的家長一些建議。為了能讓您將其牢記並運用到實踐中,特稱其為“傻事”。

不要任憑孩子把放縱當作放鬆

一進入五月,辛苦了好長時間的有些孩子挺不住了。於是,他們就開始找藉口來讓自己輕鬆一下。這一點乍一看,似乎合情合理。其實,本質上來講是不可取的。

在此過程中,最擔心的是我們有些家長依隨孩子所謂的“調整狀態”“科學備考”的理由,竟然任憑孩子盡情地去放鬆。殊不知,這絕不是科學的放鬆和調整,而是人為的放縱。

在高三的備考中,一環扣一環,越是臨近高考越應該有一種緊迫感。這樣才能把自己的潛能激發出來。在關鍵的時間點上,突然讓本來繃緊的那根弦鬆弛下來,不僅會影響備考中的注意力,更為可怕的是有可能使備考的精神垮塌。

所以,考前一個月,家長不要相信什麼亂七八糟的調整攻略,更不能讓孩子肆意地去放縱自己。作為家長,一些原則性上的要求千萬不能讓孩子任意破壞甚至踐踏。

不要有意識地改變飲食習慣

讓孩子在衝刺階段吃好,應該是天下父母的共同心願。這無可厚非。但在這個節骨眼上,有意識地改變孩子的飲食習慣,不一定是件值得提倡的事情。

這不僅會讓孩子覺得家長把壓力融入了飲食之中,更為重要的是短時間內改變飲食習慣會影響孩子的生理狀況。

建議家長聽從孩子的想法,儘量做一些孩子喜歡吃的飯菜,哪怕從營養學的角度來講能量攝入極少也未嘗不可。

不要把焦慮寫在臉上

對於絕大多數家長來說,經過了高三將近一年的陪伴,應該學會了“少嘮叨”“找契機”“多鼓勵”等陪伴的良策。

但已經進入五月份,心理肯定發生變化了。或許你能繼續秉持良策,但不一定把焦慮寫不到臉上。

有的父母雖然看似表現得很淡定,但臉上時時刻刻掛滿了焦慮。說話的語速加快了,笑容裡塞滿了無奈,行動中夾雜著緊迫。這一切有時比嘮叨更壓抑、更可怕。

因此,建議家長有意識地分散自己的注意力,不要走火入魔,心裡只裝著孩子的高考。

不可插手孩子正常的備考計劃和策略

從學校和老師的角度來說,學校有學校的備考策略,老師有老師的備考計劃。學生應該是在學校和老師的備考計劃與策略的引導下有效地備考的,一輪、二輪、三輪等都是講究科學性的。根本不是家長所想象的毫無章法、邊走邊看的複習方式。

因此,作為家長不要盲目地相信網上的資料或某一位江湖上的專家所推薦的複習資料,更不要急於將其購買並強制性地要求自己的孩子加練和強化。

若是如此,只能攪亂計劃,無事生非。

不要把期望完全寄託於校外輔導老師

眼看著孩子的成績沒有一點點進步,著急的家長像熱鍋上的螞蟻。病急亂投醫。可高三的備考不一樣,它注重系統性和科學性。

我們常常會看到這一類家長,考前的這一個月,盲目地相信社會上一些所謂的專家(其實有些是“磚家”),把孩子這一個月的備考完全交付於他們,任憑他們去擺佈和“雕琢”,就是不相信陪伴孩子三年的老師們。這是多麼愚蠢的一種做法。

我帶的每一屆學生中,幾乎都能遇到進入五月申請離校去找“磚家”的學生。可是最後的高考結果呢?不用猜,敗得一塌糊塗!

當然,適當地找一些學科特長的老師進行點撥的方式還是可取的。

不要及早地與孩子交流填報志願的事

按理說,填報志願應該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可是有些家長因為過於著急,要麼一廂情願地想通過志願來激勵孩子更加用功地學習,要麼以填報志願提早讓自己的陪伴如願以償。

家長若真有這樣的想法,一定要避免與孩子當面進行交流,可自己通過網絡或請教別人來了解此事。

高考沒有結束,一切皆有可能。誰能保證自己的高考順風順水?不要過多地去想結果,高考前一個月,過程比結果更重要。

在此,提醒家長,填報志願時可聯繫昇學通的專家們,他們能更好地幫助你瞭解各個方面的信息,併科學而理性地幫你完成志願填報工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