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酒醉三千 ,枕一場風花共明月

把酒醉三千 ,枕一場風花共明月


一、 酒之觴

泰山巍峨兮,江河泱泱。千古蒼茫兮,把酒問天。那一杯杯甘甜的玉液瓊漿,是來自五千年風雨如晦的歲月洗禮而歷久彌香?還是來自於銀河落九天後散落在人間的滴滴芳香?是埋藏在黃沙厚土下的浮沉醞釀?還是皓月繁星賜予給的冷豔冰涼?

時而炙熱如烈火,將戍邊壯士的豪情與大漠一同點燃,化為腰間錚錚而鳴的佩劍。時而冷酷如冰霜,把離人遊子的淚水一一催落,又任憑歲月將其風乾。時而堅硬如金石,任屢屢青絲換成白髮蒼蒼,紅顏蹉跎。卻依舊一個人自飲自酌。時而又如脈脈溫情的女子,安撫一個個孤獨而寂寞的靈魂。三杯兩盞,觥籌交錯,酩酊大醉,遂不知冬夏與春秋。“杯小乾坤大,壺中日月長”。酒,的的確確是華夏民族文化發酵和釀造出來的精靈。

把酒醉三千 ,枕一場風花共明月

華夏釀酒歷史之悠長,恰如歲月之悠悠。但凡造酒,兩類原料必不可少,一是水,這是世界上最靈動的仙子,可小可大,無味無形,至柔至剛。二是糧,可謂大地生出的孩子,他們二者的結合,怎能不孕育出這個世界上獨一份的綿甜爽口,回味悠長。所以自從有了美酒的那一霎那,它就已經成為我們這個民族身上的血液,成為行雲流水間任意揮灑的中華豪情。關於酒我們擁有太多可以言說的故事,杜康造酒的傳說,杯酒釋兵權的典故,貴妃醉酒的驚豔。千古而下,猶如一江川流不息的春水,帶走了太多的故事,帶不走的是舉酒囑月時掠過耳畔的清風,和天空中亙古如斯的一輪玉盤。當人們把起一盞盞多情的酒杯,酒入迴腸,黃湯下肚,三分化為血液,剩下的七分留在胸間,盡情揮灑出屬於自己的人生。幸哉!華夏有酒,滋潤男兒寸寸肝膽。美哉!華夏有酒,染紅女子面頰醉人的紅顏。壯哉!華夏有酒,澆灌出易水送別的悲涼。

把酒醉三千 ,枕一場風花共明月

二、酒之韻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當年氣吞萬里的曹操吟唱出來如此的詩篇,將借酒澆愁的豪情壯志,化為旌旗蔽日,逐鹿中原的霸氣。“天生劉伶,以酒為名,每飲必醉,死便埋之”,當年竹林七賢中的酒鬼劉伶,將一介書生的孤傲,化為他的一篇《酒德頌》,書寫出魏晉的風度。“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李白將詩歌和美酒結合,舉起手中的酒杯,與明月為伴,同醉共舞,造酒了大唐詩仙的千古風流。“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蘇東坡將平生的辛酸,付諸於芳香的美酒,斟滿所有的酒杯,一路放歌,空前絕後的走來。

中國文化中,人們追求一種“內聖外王”之道,那麼一個人就要具有“琴心劍膽”的境界,酒,是為他們助長威嚴,增添灑脫的瓊瑤。於是他們迷戀美酒,因為發自內心之愛,最終許多人都與酒為伴,笑傲平生。窮困時,只求一壺濁酒就可以風餐露宿,隱居山林。所以不急功近利。富貴時,不惜千金買醉,只求痛快,所以酣暢淋漓。傷心時,將一切都倒入杯中,任自己的淚水與美酒混合,獨自品嚐人生百味。得意時,不忘借酒抒懷,聊以懷古,勉勵自己寧靜致遠,淡泊明志。

把酒醉三千 ,枕一場風花共明月

進退之間,去留之際,一切的一切,都斟滿甘醇凜冽的美酒,所以可以想忘於江湖,因為無牽無掛,所以可以天馬行空無拘無束。而他們身邊常帶著的酒壺,是他們最忠實的故人,不離不棄。

把酒醉三千 ,枕一場風花共明月

三、 酒之味

假如想問酒是什麼味道的,其實箇中滋味只有自己方能體會。也許飲酒者各有目的,但是無論怎樣,穿腸而過的那一時刻,有人得到了“少年不識愁滋味”的意氣奮發,有人卻品到了“世味年來薄似紗”的世態人心,有人得到的是“人比黃花瘦”的紅顏易老,有人嚐到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滄桑劇變。

酒之味,人生之味也,酸、甜、苦、辣、鹹五味俱全,其實最關鍵的是飲酒之人有怎樣的心境,所以才能品出自己的滋味,體驗自己的酸甜,“境由心生”,方能知曉心中之味。

歲月在無意中變遷,春風將年輪暗換,往昔中的一切早已經風光不在,“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唯有美酒依舊,永世流傳!

把酒醉三千 ,枕一場風花共明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