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朱元璋拿汪廣洋當槍使,汪廣洋始終不上道,朱元璋怒而殺之

小說:朱元璋拿汪廣洋當槍使,汪廣洋始終不上道,朱元璋怒而殺之

國初最有趣的文臣不是李善長與劉伯溫,而是汪廣洋與楊憲。

如果說國初的文臣都好琢磨,那最難琢磨的就是這位汪廣洋。可以說在國初所有文臣中,朱元璋最看好的就是這位汪廣洋。朱元璋最寄以希望的也是這位汪廣洋。可後來發生的事情卻令人大跌眼鏡。

在明初那段崢嶸歲月中,並沒有多少令皇帝滿意的文臣。李善長水平不高,且為人刻薄。劉伯溫清高而矯情。胡惟庸小吏角色。楊憲又過於愚蠢。真正有名士風度的唯汪廣洋一人而已。

汪廣洋是元朝末年的一名進士,雖然是一名進士但並沒有授缺,他一直在安徽太平這個地方閒居。朱元璋攻下太平後,便召見了汪廣洋,兩人談得甚歡。從此汪廣洋在朱元璋麾下既管軍又管民,可以說這是一個獨立於淮西集團之外的人。另外一個獨立於淮西集團之外的人是楊憲。

楊憲是檢校出身。他能夠把自己所知道的一切事情報告給朱元璋,所以深得朱元璋信任。在整個官場皆被淮西勢力控制的情況下,洪武能夠用來制衡淮西集團的也就是汪廣洋跟楊憲兩個人。朱元璋將楊憲塞進了中書省,任右丞,是想讓他制衡李善長。但後來朱元璋發現楊憲是一個蠢人。

明初第一酷吏是楊憲。他善於捕風捉影,心狠手辣。楊憲一進入中書省便開始向李善長展開了猛烈的進攻,直接叫囂李善長能力平庸,應該下臺。這明顯超出了朱元璋的預料。洪武皇帝並不想讓他這樣搞李善長,這樣做會很被動,會讓洪武下不了臺,其結果是打蛇不成反被蛇咬。此時的洪武皇帝意識到當務之急是壓制住楊憲,而不是李善長。

朱元璋選中了一個人,一個他老早就想用的人—汪廣洋。此時的汪廣洋已經外放多年。朱元璋又把汪廣洋塞進了中書省,任左丞職位。這中書省職位的排序為左丞相、右丞相、左丞、右丞、參知政事。由於此時的李善長已經離職,徐達又領兵在外,所以這中書省的實際負責人便是汪廣洋。

朱元璋想讓汪廣洋挑起中書省的大梁,並且想讓汪廣洋壓制楊憲。但朱元璋發現不僅楊憲超出了他的掌控,汪廣洋也超出了他的掌控。

汪廣洋並沒有像朱元璋期待的那樣搞楊憲。汪廣洋採取的是毫不作為的方針,大事仍然是由楊憲處理。不僅如此,楊憲竟然開始搞汪廣洋。可謹小甚微的汪廣洋卻讓楊憲抓不住把柄。最後楊憲竟然彈劾汪廣洋不孝順母親。“得了,既然你不想幹事,那你就走吧。”這是朱元璋的想法,於是汪廣洋被趕出中書省,外放到海南島。

汪廣洋離開了中書省,楊憲越發肆無忌憚,繼續向淮西集團猖狂進攻。楊憲終於被李善長抓住了把柄,逼迫朱元璋殺了楊憲。洪武皇帝並不想殺楊憲,但楊憲的存在打亂了皇帝對付淮西集團的全盤計劃。或許我們也可以認為面對李黨的威逼,洪武皇帝不得不用殺楊憲的方式來安撫李黨成員。李善長依然強大,從中樞到地方仍然都是他的人。但對李善長的仇恨會在洪武皇帝心中越積越多,直到洪武二十三年的到來。

楊憲死後,在李善長的安排下,胡惟庸由參知政事升任中書省左丞。面對李善長咄咄逼人的架勢,朱元璋將汪廣洋從海南又調回中書省,升任右丞相,希望汪廣洋對付胡惟庸。朱元璋認為在海南那個荒蠻之地汪廣洋應該有所醒悟了,但他又錯了。洪武皇帝真是一個執著的人。

自從汪廣洋進入中書省後,他好像變了一個人似的,失去了過去那種銳意進取的精神。朱元璋不斷地給他暗示,讓他上書參胡惟庸或者李善長,他都巋然不動。洪武皇帝失望了,慢慢地由失望變得憤怒。洪武皇帝感受到了什麼是“孤家寡人”,感受到了一個帝王的落魄。洪武皇帝多麼希望有人來幫助他。他隱忍了10年,就是他不想直接做這些事情,以免獨自面對強大的輿論壓力。

洪武九年(1376年)奇蹟終於發生,調任左都御史的汪廣洋糾結了幾個御史參劾李善長,但參劾的都是一些雞毛蒜皮的事情。接到奏書的洪武皇帝欣喜若狂。因為他等這道奏書等了6年。隨即他罰了李善長的俸祿。但隨後洪武皇帝的那種欣喜勁兒立刻跌入了冰谷。因為此後的汪廣洋意志消沉,每日借酒澆愁。這真是令人費解的舉動。一個難以琢磨的汪廣洋呈現在洪武皇帝面前。

汪廣洋為什麼會這樣?那就讓我們來分析分析。汪廣洋被洪武安排進中書省。他很清楚朱元璋想讓他幹什麼。但是,他不想陷入複雜的政治漩渦,不想成為別人的棋子。他想保持獨立的操守。他也知道自己無法對抗這個強大的集團。無論他是否扳倒李善長,他都會不容於朱元璋。洪武九年的一次雄起,可以看作汪廣洋對洪武皇帝的一次正面回饋。但隨後洪武皇帝逼迫他進行更加激烈的彈劾,汪廣洋越發陷入矛盾的境地。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他矛盾、他彷徨、他痛苦,於是酒成了最好的澆愁方式。而這些最終激怒了洪武皇帝。皇帝對於這個不買賬的傢伙失去了最後的耐心。他賜死了汪廣洋。

一代名相就此凋零。洪武皇帝也明白天下無人能對付李善長。能對付李善長的只有洪武皇帝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