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青年節的由來

五四青年節的由來

五四青年節,每年一次,或隆重或簡樸,但其節日的意義永在。五四青年節有兩層含義:一是紀念五四運動;二是青年的節日。兩者共同構成了包含深厚歷史與現實內涵的精神原動力。

中國共產黨首次確定5月4日為青年節

五四運動以後,中國青年作為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

中國共產黨成立後,為了統一全國的青年運動,1922年5月5日(即馬克思誕辰紀念日),在廣州東園召開了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

五四青年節的由來

青年團一大會址——廣州越秀南路東園

大會選出張太雷、施存統、蔡和森、俞秀松、高君宇5人組成的團中央執行委員會,施存統當選為團中央書記。

五四青年節的由來

施存統

中國青年運動開始進入新的階段,併成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運動中一支朝氣蓬勃的主力軍。這支力量在以後的革命中都起到了先鋒作用。

五四青年節的由來

刊登團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專號《先驅》

為了繼承和發揚五四運動以來中國青年光榮的歷史傳統,進一步調動廣大民眾的抗日熱情,喚起民眾特別是青年一代,1939年5月4日,延安各界代表集會紀念五四運動20週年,在大會上確定5月4日為中國青年節。在這一天,青年學生、工人、職員一律放假,來慶祝這個偉大的紀念日。毛澤東在這一天發表了著名的講演《青年運動的方向》:

“五四”至今已有二十年,今年才在全國定為青年節,這件事含著一個重要的意義。就是說,它表示我們中國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人民民主革命,快要進到一個轉變點了。幾十年來反帝反封建的人民民主革命屢次地失敗了,這種情形,現在要來一個轉變,不是再來一次失敗,而是要轉變到勝利的方面去了。現在中國的革命正在前進著,正在向著勝利前進。歷史上多次失敗的情形,不能再繼續了,也決不能讓它再繼續了,而要使它轉變為勝利。那末,現在已經轉變了沒有呢?沒有。這一個轉變,現在還沒有到來,現在我們還沒有勝利,但是勝利是可以爭取到來的。

五四青年節的由來

1939年5月4日,毛澤東所著《青年運動的方向》

毛澤東在講話中,還就當時的革命目標、革命性質、革命的依靠力量以及中國青年努力的方向等對中國革命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問題,藉助五四青年節確定之際提了出來,激發了廣大青年抗戰的熱情,增強了青年的信心和勇氣。

國民政府反對將青年節定在5月4日

對於確定5月4日為青年節,國民政府最初是不同意的。但當時正值國共兩黨建成愛國統一戰線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之時,所以國民政府也紀念青年節。可是隨著抗日進入相持階段,國共兩黨關係開始緊張,特別是皖南事變,衝擊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把國共合作的關係推向了破裂的邊緣。1942年,國民黨明令禁止5月4日這一天為“青年節”,隨之將青年節時間改為農曆3月29日(陽曆為4月27日),也就是1911年辛亥革命前夕黃花崗起義七十二烈士犧牲的日子。

五四青年節的由來

1941年5月4日,聶榮臻出席北嶽區紀念五四青年節大會,檢閱青年抗日先鋒隊。圖為在大會上,平山縣回舍區民兵大槍班手持繳獲敵人武器向聶榮臻彙報敬禮

抗戰勝利後,國民黨規定5月4日為“文藝節”,於是全國文藝界掀起了隆重紀念該節日的熱潮。

但國共內戰爆發後,國共兩黨紀念“文藝節”的方式發生了重大變化。雖然最初共產黨方面贊同對“五四文藝節”的紀念,但在解放區,仍然繼續堅持紀念“五四”為“青年節”。還有的文藝工作者認為,把“五四”定為文藝節,這就把“五四”的意義縮小了,他們倡導要還“五四”為“青年節”。

五四青年節的由來

1948年5月4日,北大師生在民主廣場上聯歡慶祝“五四”

在國共兩黨爭論之時,兩黨合作關係破裂,內戰全面爆發。此時,國民黨依舊按照原來的方式紀念“文藝節”,但是共產黨內部紀念“文藝節”的基調已發生改變,五四運動中反帝反封建的大旗再次樹立起來。還有的文藝工作者表示,五四的課題重大,文藝家擔負不完。

為了抵抗國民黨在思想文化上的侵略,共產黨方面向文藝界發出了發揚“五四”精神、為民主運動而鬥爭的號召。在這一號召下,很多作家積極參與其中,並用自己的作品推動民主運動。

茅盾的《清明前後》揭露了官僚資本對民族工業的摧殘,指出民族資產階級只有同人民一起參加民主鬥爭,才能“打斷那把工業拖得半死不活的腳鐐手銬”。

張恨水也寫出了《八十一夢》這類尖銳諷刺國統區黑暗現實的小說。詩人聞一多更因受到黨的教育和革命潮流的激盪,從書齋生活走到民主運動的前列,熱情地在群眾集會上進行講演或朗誦詩歌。

五四青年節的由來

1944年,延安紀念“五四”運動大會

在這一時期,政治諷刺詩得到蓬勃發展,並直接指向了對黑暗現實的揭露和諷刺,產生了袁水拍的《馬凡陀的山歌》、臧克家的《寶貝兒》以及群眾性的朗誦詩運動。

政治諷刺詩,在反飢餓、反內戰的遊行運動中,或被朗誦,或被書於旗幟,或被改編為街頭劇演出,它們連同《茶館小調》《古怪歌》等諷刺歌曲一起,產生了很大的宣傳效果。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正式確定5月4日為青年節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當車輪行進到1949年時,一切都得到了定論。

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之後共產黨領導集體來到北平。這一年的“五四”青年節紀念活動,開展得轟轟烈烈。

五四青年節的由來

1949年5月1日,天安門掛出北平各界“ 紀念‘五.一’、‘五.四‘’必須將革命進行到底”條幅

5月3日晚7點,紀念“五四”文藝晚會在北大民主廣場熱烈舉行,到會的工人、學生、教員達6000多人。這是北平解放後文藝界空前的一次盛會。在會上,聞家駟演講了“文藝與政治的關係”,馮至談“什麼是寬容”,趙樹理演說“如何奪取反動文化的陣地”,卞之琳談“文藝的修養”,李廣田演講“關於北平文藝工作的回顧”,艾青“談詩”,何其芳談“知識分子與工農兵的結合”。會場的秩序和聽眾的情緒從始至終是寧靜中充滿了熱烈,在燈光下每個人的臉都顯得那麼年輕。大會直至深夜11時才散。

為紀念五四運動30週年,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特地給中國和世界科學工作者寫了一封公開信,陳述該會1200名會員的願望與無比堅定的勝利信心。信中首先對五四運動反帝反封建的偉大意義作了歷史性的闡述,指出這一運動替後來中國的民主政治和科學培植啟示了一條發展的道路。尤其是中國共產黨在這一場運動的兩年後創立,更為這個民主與科學的要求在萬分艱難與困苦的條件下加添了充實的內容與確切的保證。

五四青年節的由來

1949年5月5日,《人民日報》刊登紀念五四的情形

為紀念五四運動,《人民日報》開闢專欄,刊登《毛澤東同志論“五四”運動》、吳玉章《紀念“五四”三十週年應有的認識》、黃炎培《人民革命的信炮——五四運動》、楊振聲的《五四與新文學》、周建人的《科學與民主》、胡風的《從源頭到洪流——紀念“五四”三十年》、何干之的《五四的兩個基本口號》、俞平伯的《回顧與前瞻》、宋雲彬的《從“五四”看知識分子》、葉聖陶的《不斷的進步》、何家槐的《唯一的真理》,還有柏生的《幾個“五四”時代人物訪問記》、王亞平的《“五四”哺育了我》、臧克家的《會師》和五四以來中國主要的革命青年團體介紹。

5月4日這一天,《人民日報》最年輕的女記者、20歲的金鳳在天安門廣場見到了朱德總司令,當日她便寫下《朱總司令和青年一起勞動》一文:

1949年5月4日,北京市學聯組織大中學校的學生,在天安門廣場義務勞動。

當時的天安門廣場,雜草叢生,一片荒蕪。

……

忽然,我們看到一輛小汽車,從西邊開過來,在天安門廣場邊上停住了。車門開處,穿著一身灰布軍裝的朱總司令健步向我們走來了。廣場上的幾千名學生,扔下手中的鐵鍁、掃帚、簸箕,齊聲歡呼起來。

北京市學聯的同志趕忙迎上去,我也趕快跟了過去。朱總司令滿面笑容,高高興興地說:“聽說你們在這裡義務勞動,我來看看你們。”

市學聯的同志恭敬地說:“請總司令給我們指示。”

“啥子指示嘛,”朱總司令笑著用他那濃重的四川口音說:“我是來和你們一起勞動的。”

說著,他脫去軍裝上衣,只穿一件白布襯衫,搶過鐵鍁,便和同學們一起幹起來。廣場上一片歡騰,同學們幹得更歡了。

五四青年節的由來

人民日報女記者金鳳

5月5日,《人民日報》報道了北平3萬大中學生集會遊行紀念五四的訊息:

本市華北大學、師範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輔仁大學等八十餘大、中學校及青年團體等單位,分地區分別舉行盛大的“五四”三十週年紀念。參加紀念會的大中學生及青年工人共約三萬一千餘人。各校分別邀請工人代表趙振邦同志及民主人士馬敘倫、茅盾、張志讓等先生,費青教授等出席講話。各區在慶祝中都舉行了遊藝助興。入夜各區學生分別舉行營火晚會及火炬遊行,悠揚的歌聲,雄壯的軍樂,歌聲、掌聲、歡呼聲響徹了古都北平的街頭。

5月4日晚,代表北平50萬各界青年的1000餘青年代表,在國民大戲院舉行盛大的五四紀念會,這是青年代表們在歷史上第一次自由地紀念自己的節日。下午5點20分大會開始,通過了彭真、葉劍英、沈鈞儒、許立群等17人為大會主席團。大會主席團主席許立群致詞後,接著葉劍英市長講話。他說:

“五四”運動已有三十年曆史,在這三十年中,經過艱苦奮鬥,現在反動勢力已將被徹底全部消滅,人民勝利已經確定了。五四時代有許多先烈如李大釗同志犧牲了,他們用馬列主義的理論教育了青年,現在全國青年應該團結起來學習先烈精神。……紀念五四,我們應學習這種精神,消滅反動勢力。現在世界反革命勢力還沒有完全打垮,世界人民還沒完全解放,我們仍要以武裝鬥爭的精神,把政權掌握後,踏踏實實地建設,支持戰爭,把革命進行到底。

他還對廣大青年提出希望:

青年是掌握未來的,學習如何建國,是艱鉅的工作。知識青年要和工農結合,向他們學習一切生產知識,因為世界是勞動創造的。同時,還要學習馬列主義理論,學習人民實際需要的東西,學習科學技術,將知識與實際鬥爭結合起來,在實際鬥爭中,修正我們在學習中的缺點。經過考驗的知識,才是有用的。我們必須把學習與工作、學習與鬥爭、理論與實際結合起來。

葉劍英講話後,沈鈞儒、吳玉章分別講話,接著有工人、農民、學生代表相繼講話。

五四青年節的由來

1949年5月4日,紀念五四運動三十週年專刊

就在青年們歡欣鼓舞地慶祝五四之際,這一天,6架美製國民黨B-24轟炸機轟炸了北平南苑機場。此為北平解放後遭轟炸損失最大的一次,也由此使毛澤東下定了迅速著手建立我們自己空軍的決心。

當年的12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正式規定:5月4日為中國青年節。

1999年,按照國務院公佈的《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的規定,“青年節(5月4日),14週歲以上的青年放假半天”,但這一規定沒有明確放假適用人群的年齡上限。

2008年4月,經國務院法制辦同意,5月4日青年節放假適用人群為14至28週歲的青年,於每年5月4日放假半天。此次進一步明確年齡上限後,將有3億多年齡在14至28週歲之間的青年可以依法在青年節這天享受到半天的假期,感受社會對青年的關愛。(文 | 閆樹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