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藍天白雲下發達的公路體系 - 德國高速公路淺談


這次歐洲之行的後半部分我們特意租了臺車從波蘭的弗羅茨瓦夫(一座古老而美麗的小城)開到德國首都柏林,後又從柏林開到波蘭首都華沙,在波蘭境內走的是A4號公路,進入德國後轉入第18號公路,後來又走了A10和A12號公路。

雖然一股突如其來的冷空氣使這片廣闊的東歐平原氣溫驟降,陰雨綿綿,但一路上全程高速,車輛行駛得井然有序,行程頗為順利。這次自駕遊也使我們有幸目睹了德國高速公路的現狀和風采,有很多地方非常值得我們學習和思考,以下是關於這次高速公路旅行的一些見聞和體會,很高興能與大家一起分享,希望對我們今後的設計工作會有所幫助。

德國的高速公路給人的第一映像就是高效和快捷。大家也許都知道,在德國高速公路是不限速的,我們在幾條高速上開車行駛,平均時速可以達到140碼以上,隨便一腳油門就可上160甚至170,而且相當平穩,基本上不會有非常危險的感覺,這確實讓我們痛快的品嚐了一把“地板油”的味道。


那麼是什麼原因能讓車輛做到如此的安全和高速,又是什麼因素保證了德國高速公路的高效運轉和便捷實用呢?我想從以下四個方面來追尋答案:

“地板油”是日常俗語,其含義是開車時,把油門一腳踩到底,油門踏板就好像貼住地板一樣。通常不建議這麼做,不僅危險係數極高,還損傷發動機。

1、採用了很高的線形指標。 德國地處東歐平原,地勢開闊平坦,大部分區域覆蓋著茂密的森林,地廣人稀,極易展線。早在二戰爆發前德國就開始修建高速公路,據說為配合希特勒的閃電戰,並能夠在高速公路上起降飛機,德國的高速公路竟採用160公里的設計時速,最大縱坡控制在百分之四以內,可當時沒有一臺車能達到這樣的速度,天曉得德國人的腦子裡都在想什麼。


當然這個數據可能略有些誇張,但採用高指標線形的設計理念被完全的貫徹和執行下來。目前德國有四分之一的高速公路還是希特勒時代修建的,距今已有80多年,你之所以還可以在上面把油門轟到底,這首先要得益於它完美的線形。真可謂十年種樹,百年築路;而路用百年,線形首位啊。

2、採用了很高的質量標準。 “我們在一個人身上只做一次生意”這就是德國生產商一直以來秉承的質量標準。德國製造的鐵鍋能用一百年,你一輩子只需買一次就夠了。同樣德國人修建的高速公路也無不體現出這種經久耐用的質感和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前面說了行駛在德國的任意一條高速公路上車輛都表現得非常平穩,這說明路面的平整度非常高,特別在經過橋樑或匝道處基本感覺不到跳車,而且下雨天路面也沒有發生積水打滑現象,這就給車輛的高速行駛提供了很高的安全保障。


德國的高速公路路面採用瀝青混凝土和水泥混凝土兩種形式。據有關文獻介紹德國高速公路的瀝青混凝土面層厚度可達26cm-34cm,而我國高速公路同類型的路面面層厚度一般只有16cm-18cm,水泥砼的面板厚度差別基本也在兩倍左右。

雖然這樣的差別正在逐步縮小,但畢竟還普遍存在,這也許就能解釋這樣一個有趣的現象了,從波德邊境一直開到柏林的200多公里路途中,我們想找一處正在攤鋪路面的施工現場好好學習研究一下,卻怎麼也找不到;而在我國高速公路的路面大修造成堵車的宏大場面卻隨處可見。

擁有完善的公路設施和服務體系。 德國的高速公路雖然歷史悠久,但看上去卻一點兒也不陳舊。道路兩旁或中央分隔帶上整齊的波形護欄、裝配式混凝土防撞牆、示警樁不僅設置齊全,而且位置安放自然合理,也極少出現損壞和缺失的情況,想必他們的管養部門都做到了及時維修與更換。


指路牌簡明而清晰,並且大量使用了具有可變信息功能的電子顯示牌,可提供包括路況信息、天氣情況、以及前方是否有道路施工、交通事故、特殊路段的降速和限載要求等信息。

而且電子信息牌形式多種多樣,有單立柱式、雙立柱式、門架式,還有可移動的車載式等等,機動靈活。可以說只要是有發生交通事故隱患的地段都會及時的提示風險,好讓司機提前做出反應從而避免事故或二次事故的發生。

另外服務區的設施和環境都相當不錯,加油站的一臺加油機可同時提供五種油槍,包括各種標號的汽油和柴油,這樣的設置極大方便了司機不必來回動車去選擇加油機了。服務區內一般都會設置有餐廳,基本都是大眾認可的肯德基或麥當勞等快餐店,物美價廉,味道不錯,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咖啡相當好喝。


最後讓我們回到問題的本質上來,再好的公路,再完善的設施,如果司機不好好開車同樣會出狀況。在這一點上德國的司機恰恰又是做得最好的,我們看到超車道永遠會留給更快的車,前方有車輛匯入時,大家會主動讓出一個車道供匯入的車輛行駛,陰雨天所有的車輛都會把大燈打開,碰上交通擁堵的情況大家會很耐心的排隊,前方車如果聽到救援車輛的警笛聲會主動把車開到路邊讓它先通過,以上等等這些好習慣促成了事故發生率降至最低

那麼除了高效和快捷的特點之外,處處體現出來的綠色環保理念也是德國高速公路的另一大特色。行駛在A10、A12和A18號公路上你會發現除了行車道路面是黑色或白色以外,其餘的地方如路肩、邊溝、邊坡等全是綠色,全部植上了草。

路側排水不像我們一般採用矩形或梯形的漿砌片石邊溝,也不蓋板,而是採用淺碟形的土質邊溝,寬度3至5米,有些地段甚至達到7至8米。這樣設置的好處在於一是不必給排水找通道,雨水流入後由於邊溝的表面積大水很快就能被蒸發掉;二是由於邊溝為土質,路基內的積水很容易從邊溝側壁排出從而保持整個上路床的乾燥;三是有利於給失控車輛提供一個緩衝區以降低傷亡和損失。


路側邊坡也看不到國內通常採用的漿砌片石擋牆,更沒有掛網噴漿、框架錨杆或抗滑樁等支護措施,就是簡單的植草綠化,最多在極個別處採用些石籠固腳而已,這樣的處理就把公路對環境的影響減至最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