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清醒,叫“不合群”

我有一個朋友叫小順,小順自孩提時代就被稱為不合群的孩子。幼兒園時別的小朋友都在玩滑梯,他在一旁觀察螞蟻搬家,此類舉動數不勝數。隨著年齡漸長,他依舊是不合群的那一個,他的父母也不止一次告誡他不合群的人以後是要吃虧的。

有一種清醒,叫“不合群”

但事實上,小順並不像他父母說的那樣,因為不合群而飽受挫折相反的,上了大學之後,因為他的不合群,他沒有像別的同學那樣浪費時間在無意義的社交和聚會上,而實成為了圖書館的常客。就這樣,最後他被保研到一個知名大學,後來出國深造,現在回國後拿著不菲的薪酬,儼然人生贏家,也再沒有人說他不合群了。我曾問過他,獨自行走在去往圖書館的路上不感到有些孤單寂寞嗎?他只是笑了笑,說道,“至少我清楚我在做什麼。”

我時常想到小順的經歷,他那句“至少我清楚我在做什麼”讓我冥冥中彷佛抓到了什麼。後來,我明白了,小順並不是“不合群”,他是避免低質的合群,從而有更多的精力來達成目標。心理學上有一種效應,叫做“羊群效應”。人們在集體中待得久了,習慣了從眾,往往就會喪失自己有效的判斷,成為了集體意識的一份子。可悲的是,這種現象被美譽為“合群”,“混得開”,事實上,他們只是被平庸同化。

在中國,盛行集體主義文化,不合群的人被視為異類,彷佛只有對每個人都笑臉相迎才是正確的。於是,多少人陷入一種“假裝合群”的困境之中,明明週末想去釣魚,朋友卻叫去喝酒,為了不被孤立,只好一起去喝酒;明明不愛看綜藝節目,身邊的朋友都在看,為了找話題,也不得不看你根本不喜歡的綜藝節目;明明週末想去圖書館,舍友卻叫你一起打遊戲,不好推脫,只能追隨其到王者峽谷。偽合群,浪費了你多少時間和精力。

有一種清醒,叫“不合群”

勒龐在《烏合之眾》中寫道:“人一到群體之中,智商就嚴重降低,為了獲得認同,個體願意拋棄是非,用智商去換取那份讓人倍感安全的歸屬感。”為了合群,我們迎合周圍的所有人,卻唯獨委屈了自己。

比起偽何群,那些所謂的不合群的人更值得我們去學習。著名影星周星馳,不喜歡交際應酬,似乎總和外界保持疏離。但事實上,他只是有些內向而已,他在自己的世界中活得充實快樂,他在享受孤獨。合群是一種選擇,而不合群也是一種難得的清醒,沒有所謂的對錯,重要的是跟隨你的內心。如果你只是為了不讓自己顯得格格不入,逼迫自己去迎合別人,以至於不敢做自己想做的事,那這便是迷失了自我,成為了被“合群”所奴役的可憐蟲。更多的時候,我們需要有一定的不合群的時間,在這段時間裡,反思自我,提升自我,這樣一來不僅會留下真朋友,還能得到一個更好的自己。

有一種清醒,叫“不合群”

不需要刻意迎合,真實的自己,挺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