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積聚民族復興磅礴之勢

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證明了我們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爆發的強大能量,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積聚磅礴之勢。十個始終堅持,是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創造人間奇蹟的寶貴經驗;九個必須堅持,為持續改革擴大開放提供根本遵循。新形勢下,國際競爭日益複雜,國家治理挑戰重重,改革開放仍需跋山涉水;必須持之以恆發揚改革開放的寶貴經驗,創建專門學科闡釋、評估和預測改革開放,胸懷雄心壯志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

改革開放積聚民族復興磅礴之勢

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之際,關於黨中央如何總結改革開放、如何繼續引領改革開放的問題,為廣大人民群眾翹首以盼。2018年12月18日,在這個開啟改革開放偉大征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40週年的日子裡,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高度肯定改革開放。習近平總書記用45次“偉大”如“偉大覺醒”“偉大創造”“偉大革命”“偉大飛躍”等形容改革開放的源起、進程、意義與成就,並對改革開放的寶貴經驗作出精準概括與精煉總結,充滿對未來“必須堅持”的道路自信與理論堅定,是“改革開放再出發”的宣言書和總綱領。

“發展”(108次)、“改革”(74次),“堅持”(74次),“開放”(67次)是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的高頻詞彙,也是幫助我們快速理解40年來這幅“波瀾壯闊、氣勢恢宏的歷史畫卷”的關鍵鑰匙。通過“改革”“開放”,我國實現了飛躍式發展,這一切有賴於我們黨在諸多方面的始終堅持,未來,我們也必須堅持這40年的經驗啟示。

改革開放挽救我國經濟於瀕臨崩潰的邊緣,能在40年間創造“人間奇蹟”,唯有堅持!“豈悟章句之士,堅持昔言,擯壓不申,疑於知新,果於仍故”,“堅持”一詞據查最早出現於《新唐書•元澹傳》,意思是對一事的看法保持著長期的定力,不畏各類壓力,最終獲得新知與碩果。40年間滄海桑田。一度佔據全球經濟總量約40%的美國經濟已下降至25%;一度領銜世界社會主義事業的蘇聯已不復存在;一度開創11次經濟景氣循環的日本陷入了“30年平成蕭條”;一度是區域強國的烏克蘭、伊拉克、阿根廷等國遭遇多輪內外交困、社會失序、經濟危機。面對來自內外部的壓力,正是對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事業的堅持,我國才一路披荊斬棘,砥礪奮進。

“艱難困苦、玉汝於成”。持之以恆的堅持代表我們黨的偉大覺醒,孕育了黨從理論到實踐的偉大創造。更重要的是,因為堅持,改革開放最終成為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一次偉大革命,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飛躍,成為世界歷史同一時段最壯麗的景象。

十個始終堅持,創造偉大奇蹟

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以十個“始終堅持”來描述改革開放40年來這曲“感天動地、氣壯山河的奮鬥讚歌”的偉大進程,這十個“始終堅持”覆蓋思想、經濟、政治、文化、民生、環境、國防、統一、外交與黨的領導等十個領域,恰恰折射了十大領域在40年間的偉大成就,堪稱“人間奇蹟”。

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奇蹟”。20世紀蘇東鉅變後,社會主義事業在全球遭遇重大挫折,我國社會主義道路也不被看好。但我國堅持改革開放,勇敢推進理論、實踐和制度創新,不僅沒有步蘇東後塵,反而使社會主義旗幟高高飄揚在佔全球1/5人口的國度,並且彰顯出日益蓬勃的鮮活生命力。30年前,西方人拋出“歷史終結論”,預言起步不久的改革開放終將失敗;30年後,改革開放的卓越成就,反襯“歷史終結論”的終結。對人類發展來說,我國扭轉了社會主義的前景預期。

高速增長的“經濟奇蹟”。40年來,我國取得了翻天覆地的經濟飛躍,按不變價格計算,我國GDP總量增長了33.5倍,年均增長9.5%,是同期世界經濟增長的3.2倍。多年來,我國穩居全球貨物貿易總量和外匯儲備總量第一;累計使用外商直接投資超過2萬億美元,是全球同期吸引外資最多的國家之一。2016年後我國還成為資本淨輸出國。目前,我國已是全球最大農產品產量國之一,是全世界擁有最完整現代工業體系的國家與製造業全球第一大國,還是基礎設施建設投入最多最完善的國家。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奇蹟”。如何治理擁有13億多人口的國家,並沒有現成教科書可遵循。40年來,我國政治體制改革既沒有固步自封,也沒有激進變革,而是保持改革、發展與穩定之間的平衡,不僅保障了人民應有的權利逐步提升,而且呵護了全國上下團結、黨和國家領導體制延續與依法治國的完善。這種平衡在西方政治邏輯眼裡幾乎是不可實現的任務。

中華文化與社會主義精神的“文化奇蹟”。改革開放初期,“河殤”論流行,認為西方文明優於中華文明,與此伴隨的是“逆向種族主義”,對西方文化尤其是互聯網上對美國價值觀的頌揚,使得中國社會主義文化一度受到抑制。但終究邪不壓正,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與精神內涵,必須且只能通過我國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和精神文明才能滿足與締造。近年來我國本土優秀文化產品逆勢上揚,沒有使我國變成像不少發展中國家那樣的西方價值觀的跑馬地,而是續寫了改革開放在文化領域的奇蹟。

人民生活不斷改善的“民生奇蹟”。40年來,我國以前無古人的速度建立了世界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養老保險多數覆蓋,醫保全覆蓋,九年義務教育率達約94%,減貧人數佔同期全球減貧人數的70%以上,居民預期壽命提高了近10歲,社會大局長期穩定,成為世界上最有安全感的國家之一。古人所說的“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現象在我國逐漸實現,這是多數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都難以實現的社會主義民生奇蹟。

環境保護和節約資源的“生態奇蹟”。我國曾因過度追求經濟效益而一度忽略了生態環境保護,但改革開放的糾錯機制突顯了保護環境與節約資源的重要性。森林覆蓋率持續提高,生態環境治理明顯加強,生態文明治理體系加快形成,“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深入人心,我國不斷在節能減排、重大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上取得快速進展,更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作出貢獻。我國以一個發展中國家之力對世界生態的巨大貢獻,同樣是世人所始料未及的。

國防和軍隊改革的“國防奇蹟”。40年來,我國成為全球唯一一個未發動戰爭、未捲入任何戰爭的大國。堅持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是軍隊與國家機制的巨大創新,為我國實現富起來建立了安定的格局。同時,我國是派出聯合國維和部隊人數最多的國家,不斷推進現代化的國防除了維護國家主權,還為世界和平作出重大貢獻。

“一國兩制”的“統一奇蹟”。在“一國兩制”基本方針的指引下,我國相繼和平恢復對香港、澳門行使主權,保持香港、澳門繁榮穩定,並有效遏制“臺獨”勢力。中華民族愛國統一戰線將更加廣泛和堅固。

獨立自主的“外交奇蹟”。我國是全世界鄰國最多、周邊關係最複雜的國家。40年來,我國始終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為經濟社會各方面發展提供了必要的和平環境,並逐漸實現了全方位開放的歷史轉變,提出了“一帶一路”倡議、“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全球治理新思想。我國正日益走近世界舞臺的中央,成為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併為國際社會所公認,這無疑是大國外交史上的奇蹟。

持續推進偉大工程的“黨建奇蹟”。與西方政黨代表部分利益集團不同,我們黨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的利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長期執政面臨著巨大的風險與考驗,堅持從嚴治黨,堅持加強和完善黨的領導,創造了最長執政時間的大國大黨紀錄。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40年來取得的成就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更不是別人恩賜施捨的,而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用勤勞、智慧、勇氣幹出來的!這是我們黨順應時代潮流,實施並堅持改革開放獲得的,是億萬民眾抓住歷史變革時機,奮發有為,銳意進取獲得的,也是黨中央幾代領導人繼承發展、穩紮穩打地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獲得的。

九個必須堅持,為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提供根本遵循

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提到源於改革開放的未來“必須堅持”的九條寶貴經驗,與其說是寶貴經驗,不如說是我國未來繼續發展並取得成功不得不遵循的戒律,這是改革開放能夠繼續發揮功效的必要保證,也是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

把改革開放置於世界歷史變革的大格局中,縱覽國內外變革發展大勢,可以說,無數變法變革圖強的運動,凡是成功的,都是保持著“寶貴經驗的有效延續”與“變革精神的長期持續”之間的平衡統一。換句話說,成功的變革不等於完全顛覆過去,變革的長期成功必須守住源於過往寶貴經驗的底線。我們只有牢記並踐行“九條戒律”,才能保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可持續發展。

必須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引領人民創造“人間奇蹟”的是偉大的中國共產黨。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充分肯定了以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以及黨的十八大以來的黨中央,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作出的歷史貢獻。代際相傳,無數共產黨人前赴後繼地為改革開放事業作出重大貢獻,這正是改革開放的首要經驗。40年實踐證明,我們黨有克服艱難險阻的能力與魄力。未來的驚濤駭浪,仍然需要黨的領導。只有在我們黨的引領下,未來我國才能繼續沿著正確航向破浪前行。

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40年實踐證明,為中國人民謀幸福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使命。一旦偏離了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這個奮鬥目標,未來的改革開放就會失去方向,國家發展也會失去動力。

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不斷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40年實踐證明,馬克思主義是我國飛速發展的強大思想武器。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不斷開闢馬克思主義發展的理論創新,才能撥開束縛與困擾實踐發展的思想迷霧。

必須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40年實踐證明,我國選擇社會主義道路是正確的。未來的道路不是改不改、走不走的問題,而是如何走得更好、更穩的問題。要把社會主義事業越做越好,首先要有決不動搖的“道路自信”。

必須堅持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40年實踐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具有優越性,但必須加快完備、規範,這包括經濟所有制的“兩個毫不動搖”、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與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社會治理制度、生態保護制度等。

必須堅持以發展為第一要務。40年實踐證明,發展是硬道理。解決好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個社會主要矛盾,必須堅決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我國才能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

必須堅持擴大開放。40年實踐證明,越開放,中國越強大。目前我國與世界共建“一帶一路”,推動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係,離不開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全面開放新格局。

必須堅持全面從嚴治黨。40年實踐證明,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關鍵在堅持黨要管黨、全面從嚴治黨。管好黨,以反腐敗永遠在路上的堅韌和執著,保證幹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才能為未來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營造海晏河清的政治生態。

必須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40年實踐證明,正確處理改革發展和穩定關係非常重要。堅持我們黨積累下來的各類有效方法,新時代的改革開放才能走得更穩、走得更遠。

回顧改革開放的光輝歷程,總結改革開放的寶貴經驗,就是為了動員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在新時代持之以恆,把這些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繼續發揚光大,把改革開放再向縱深推進。40年前,改革開放以燎原之勢爆發蓬勃生機,新時代下,改革開放必繼續積聚磅礴之勢。

改革開放走過千山萬水,仍需跋山涉水

毛澤東同志曾說,“我們不但善於破壞一箇舊世界,我們還將善於建設一個新世界”。如果說1949年奪取全國勝利證明我們黨打破舊世界的衝擊力,改革開放40年證明我們黨建設新中國的開創力;那麼,改革開放再出發,讓未來的中國行得更穩更好,才能證明我們黨在新時代帶領全國人民塑造美好世界的持續力。這需要全黨全國人民胸懷雄心壯志,這也是習近平總書記向全國人民發出繼續奮進的新號角。

40年對個人來講,是漫長的時間長廊,但對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而言,卻只是短暫的時間刻度。我們不能為改革開放取得的40年成就而沾沾自喜,止步不前更要不得。在千帆競發、百舸爭流的國際競爭中,國家發展也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在世界發生前所未有之大變局的背景下,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是我國未來前行的巨大動力,也有可能成為未來發展的障礙。我國能否應對好這個大變局,直接決定了未來發展道路的可持續力與順暢度。

從國際上看,西方國家已顯現出自工業革命以來的首次全面頹勢,歐洲國家陷入老齡化深淵,社會結構遭受衝擊,經濟增長長期乏力;在美國,盎格魯-撒克遜政治文化傳統日益式微,試圖以保護主義、民粹主義和孤立主義力挽霸權強弩末梢之狂瀾,勢必遭遇國際社會的強力反對;新興國家集體大崛起,政治大覺醒,擺脫西方發展經驗的各國根據國情走自己道路之風日盛。此外還有跨國公司、非政府組織、意見領袖、“獨狼”式恐怖主義者、極端力量等都日趨成為國際形勢影響因子。我國要克服的,不只是西方霸權國家的壓制與圍堵、老牌傳統大國的競爭與博弈,還要防治全球化下強勢個體、跨國公司、國際組織的分權與各類社會思潮的滲透,保持國家主體性與民族認同感的延續與穩定。

面對這些複雜挑戰,我們要充分吸收改革開放的寶貴經驗,主動謀勢,洞悉未來,既要進一步加大開放力度,弘揚優秀文化,學習先進技術,強化領銜新型全球化的實力,還要善於與傳統強國周旋,以求得最大公約數態度改革國際社會舊有規則,利用“一帶一路”倡議強化與非西方世界的互動,推動新型國際關係的構建,最終實現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設。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最需要學習並突破的是西方國際關係理論的桎梏與千年來傳統本土思想的禁錮,透析西方實踐,立足長遠佈局,貢獻中國智慧。

從國內看,互聯網的快速普及與廣泛應用正悄然瓦解多年來一以貫之的自上而下的垂直社會結構,使社會治理面臨著扁平化的治理困境與即時化的管理挑戰。加劇了均衡發展的迫切性,這與經濟結構轉型期的資源消耗、生態壓力之間的矛盾暴露無遺。與此同時,經濟金融化的趨勢使得金融危機成為不可忽略的“黑天鵝”,我國能否持續保持從冷戰結束以來從未發生過金融危機的大國紀錄,是一個相當嚴峻的考驗。我國擁有全球約1/5人口,經濟體量居世界第二,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就絕非過去任何國家的崛起可以同日而語,同樣,我國面臨的治理難度也是前所未有的。可以說,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面臨的挑戰不只是外部因素,更是內部治理範式的變遷。能使發展盛況驟然停止的,不一定是來自外部的戰爭、衝突或天災,很有可能是內部的社會失序或金融危機。在互聯網時代,如何克服國家治理的挑戰,強化社會的堅韌性,成為當前我國國家治理現代化的迫切難題。

這也正是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提到的“我們現在所處的,是一個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時候,是一個愈進愈難、愈進愈險而又不進則退、非進不可的時候。改革開放已走過千山萬水,但仍需跋山涉水,擺在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面前的使命更光榮、任務更艱鉅、挑戰更嚴峻、工作更偉大”之意。

2014年底,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中國要永遠做一個學習大國。這是應對“從未有過之大變局”的最好提示,也是基於改革開放40年基礎上的最好動力。做一個“學習大國”,不只是對國際變局新動向的追蹤與把握,更是對國內治理新問題的改革與應對。“幹中學”的精神,正是這種應對方式的體現、聚化與堅持。

建立學說闡釋評估預測改革開放

40年的改革開放不僅對我國是一場社會與經濟革命,對世界來說更是一次思想與理論革命。在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面前,西方社會科學理論範式日益顯露出蒼白與脫節,顯然無法概括與解釋我國改革開放的40年進程。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政治制度、經濟增長、社會治理、外交拓展等方面的現實發展,早已超越基於現代化的西方實踐基礎的傳統社會科學理論,無疑是一種當代的、具有普遍意義的突破與創新。對此,我國學術界有必要創建改革開放學,以中國人自己的思維範式重新闡釋、評估與預測改革開放及其未來走向。

改革開放學源於我國改革開放40年實踐的宏大世界意義。40年時間,世界1/5以上人口實現了從貧窮落後狀態到日益富強並且部分領域開始領先的轉變,實現了從傳統農耕社會到全面實現工業化、現代化的升級,實現了從半封閉狀態到全面融入全球市場,並開始引領世界未來的突破,解釋這些偉大實踐,需要當代的理論創新,我國學術界不能失語。

改革開放學須由中國人自己構建。對改革開放的既有解釋,國際上習慣於套用舊有的西方經濟學、政治學與社會學的框架,得出來的結論與主流看法往往與我國現實差之毫釐、失之千里。我國是一個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國家,新自由主義社會科學理論無法建立有效解釋。從歷史經驗看,新自由主義在蘇聯-俄羅斯、新興經濟體身上都遭遇了巨大失敗,在解釋互聯網時代的歐美政治與經濟現狀時更遭遇理論貧瘠。對此,我國學人要有充分認識,既要有借鑑之法,更要有超越之心。

從指導理論的思想背景來看,西方話語面臨的過時問題比之社會科學不遑多讓。以歷史學為底色的西方社會科學體系,主流是西方中心論的視角,對全球大歷史變化的解釋,淪陷於“文明的衝突”框架。拿這種尺子去衡量,會把所有非西方的經驗看做不正常的,並且會得出最終必將向西方靠攏的錯誤結論。

從我國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理論與實踐創新來看,我國具備了建立改革開放學的能力。一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40年的發展打下深厚的基礎: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到“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學發展觀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無不是基於中國改革開放實踐的根本理論演進;二是當代世界對中國的期待使中國思想有了前所未有的傳播條件:西方社會科學在國際政治經濟秩序的現實發展面前失語,中國經驗隨著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心愈發受到全球關注,我國自己如何對這種經驗做出理論解釋?世界的期待正在日益增強;三是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的蓬勃發展為理論創新積蓄了力量: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發出“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號召以來,我國智庫界快速發展,一批連接學術與政策實踐的機構與人才在改革開放前沿成長起來,為改革開放學的建立準備了人才。

當今世界正在尋找新的思想出路,基於西方社會的思想範式已經走到了無力指引人類未來方向的狀態,一些西方的社會科學如西方的發展經濟學等學科,在美國退出WTO等現實趨勢面前,已經喪失瞭解釋力,對於人類未來發展不能提出方向性的建議。

世界的未來怎麼走,迫切需要建立新的思想體系。改革開放的中國經驗,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獨立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將其中的理論啟示進行系統化闡釋,能為解決人類發展問題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因此,可以從召開改革開放學會議、設立若干研究項目與研究基地入手,使改革開放學逐步確立,使其為世界作出更進一步的中國貢獻。

40年的歲月,改革開放證明我們黨帶領下的全國各族人民爆發的強大能量,也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積聚磅礴之勢。面對新形勢下的不確定因素,我們要謙虛謹慎,善於積累,勇於糾錯,更應秉持紮實、充分與全面的學習態度,擁有信仰、信念、信心,愈挫愈奮、愈戰愈勇。只有這樣才能充分應對好大變局,才能在大變局中立於不敗之地,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鬥!

作者簡介:王文,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絲路學院副院長、特聘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社會主義研究中心常務理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