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禹志願服務隊牢記總書記囑託愛心接力:青春的花兒映山紅

多彩貴州,“地球綵帶”。

杜鵑花開了又謝,謝了又開。

年復一年。

杜鵑花,又名映山紅。

在畢節市百里杜鵑管理區,有一支志願者團隊。他們叫“華中農業大學本禹志願服務隊”。

16年來,14批92名志願者,一棒接一棒,堅持在百里杜鵑管理區兩所鄉村小學支教。

恰如春風中盛放的杜鵑花,“本禹志願服務隊”映紅大山,映紅山區孩子們的心靈。

本禹志愿服务队牢记总书记嘱托爱心接力:青春的花儿映山红

“本禹志願服務隊”研究生支教團志願者和孩子們一起

2019年4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五四運動100週年大會”上向全國青年發出號召:“新時代中國青年要勇做走在時代前列的奮進者、開拓者、奉獻者”。

5年半以前的2013年12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給華中農業大學“本禹志願服務隊”回信,勉勵他們:

“弘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願精神,堅持與祖國同行、為人們奉獻,以青春夢想、用實際行動為實現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五四”青年節來臨之際,讓我們走進這支志願服務隊,探尋他們的青春故事。

本禹志愿服务队牢记总书记嘱托爱心接力:青春的花儿映山红

2018年7月到達百里杜鵑管理區的最新一批“本禹志願服務隊”成員。左起為:鄭悅、康誠軒、袁嘉晨、趙祥宇、陳禮源、吳美婭。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聞雙 攝

時代召喚——淚水中,盛開第一朵“青春映山紅”

“本禹志願服務隊”的名稱,來自2004年感動中國人物徐本禹。2002年,徐本禹在《中國少年報》上,讀到了一則新聞:“陽光灑進山洞,清脆的讀書聲響起,穿越雜亂的岩石,迴盪在貴州大方縣貓場鎮這個名叫狗吊巖的地方……”狗吊巖的小學,是當地一位名叫吳道江的志願兵拿出自己微薄的津貼,在山洞裡搭建,讓全村的適齡兒童免費上學……

照片中,孩子們渴望知識的眼神深深打動徐本禹。2003年暑假,他來到巖洞裡的為民小學作短期支教。

本禹志愿服务队牢记总书记嘱托爱心接力:青春的花儿映山红

感動中國2004年度人物徐本禹與貴州大石小學孩子們在一起

離開時,依依不捨的孩子們怯生生地問:“老師,你還會回來嗎?”

徐本禹熱淚盈眶:“我會回來的。”

已經考上華中農大研究生的徐本禹決定推遲深造,從2003年到2005年,徐本禹先後在條件極為艱苦的大方縣狗吊巖小學和百里杜鵑大石小學支教。

兩年支教,徐本禹兌現心中承諾,因此獲評感動中國2004年年度人物。

頒獎詞這樣描述:“如果眼淚是一種財富,徐本禹就是一個富有的人,在過去的一年裡,他讓我們淚流滿面……也許一個人力量還不能讓孩子眼睛鋪滿陽光,愛,被期待著。”

淚水中,徐本禹,成為烏蒙彝山盛開的第一朵“青春映山紅”。

讓愛傳遞——陽光下,“青春映山紅”開滿烏蒙彝山

讓孩子眼睛鋪滿陽光。愛,被期待著;愛,被傳遞著。

本禹志愿服务队牢记总书记嘱托爱心接力:青春的花儿映山红

大石小學的國旗在朝霞中冉冉升起

為延續徐本禹的愛心支教,華中農業大學在全校招募“本禹志願服務隊”研究生支教團志願者。16年來,14批92名志願者展開愛心接力,來到烏蒙彝山開展支教服務。

趙祥宇、陳禮源、鄭悅、袁嘉晨、項嘉銘、吳美婭、康誠軒。2019年4月,作為最新一批華中農業大學“本禹志願服務隊”研究生支教團成員,他們分別在大石小學和箐山小學支教已有8個多月。

一次艱苦的家訪,讓本屆支教團的團長趙祥宇印象深刻。

那一天,他和3位同學從早上9點走到晚上6點,10個小時的山路讓大家精疲力盡。4名城市長大的孩子,第一次徒步走完這樣長的山路。

本禹志愿服务队牢记总书记嘱托爱心接力:青春的花儿映山红

支教團的志願者踐行著“用一年不長的時間,做一件終身難忘的事”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聞雙 攝

指著支教團衣服上印著的“用一年不長的時間,做一件終身難忘的事!”,趙祥宇說:“這樣的經歷,在我們的人生中可能絕無僅有。”

終身難忘,源於青春的奮鬥與奉獻。

康誠軒是7名志願者中唯一來自農村的孩子,她的老家在山西省文水縣大城南村。

“我在學校參加過紅杜鵑愛心社的在線支教,同樣從農村走出來,我更有義務和責任去幫助農村的孩子。

話語樸實,飽含青年人的熱誠和風采。

“這些年,支教大學生們兢兢業業、無私奉獻,在艱苦的環境中砥礪自己,獲取人生的寶貴財富。”熱淚盈眶的大石小學校長王成範感動地說。

志願精神薪火相傳,從華中農大擴展到全國各地。

志願者李華芬患上白血病,仍堅持在大石小學支教;

志願者孫影到大方縣支教8年,成為全國道德模範;

志願者張朝丞募集資金在大方縣修建“愛心水窖”1000多口,獲得全國勞動模範……

青春力量——奮鬥著,打開山村孩子通向世界的門窗

牢記囑託,感恩奮進,與祖國同行,為貴州奉獻。“本禹志願服務隊”用一個個生動的故事,書寫青春力量的責任和擔當。

本禹志愿服务队牢记总书记嘱托爱心接力:青春的花儿映山红

2018年9月10日,大石小學4年級學生畫黑板報為剛剛到來不久的支教老師慶祝教師節

2018年10月,大石小學4年級教室裡多了一個“大傢伙”:一臺大屏幕液晶電視和一個半人高的電視支架。

“這是我們自己研發的多媒體教學設備。”發明者陳禮源挺驕傲:“班班通多媒體教學設備每臺要兩三萬元,我的‘土發明’,能省不少錢。”

如今,大石小學擁有4間多媒體教室。校長王成範經常向周邊的村小老師炫耀這個“不得了的進步”。

本禹志愿服务队牢记总书记嘱托爱心接力:青春的花儿映山红

趙祥宇給大石小學4年級學生上“少年學思課”

今年,趙祥宇和同學們在大石小學開設“少年學思班”,以“知屈辱國運”、“學習新思想”等為主題,每週一講。“以故事、詩詞、圖畫、視頻為載體,孩子們聽得認真,還和我互動交流。”趙祥宇說。

2018年7月6日,大石小學4年級學生高雨婷第一次坐上火車,前往杭州。

她參加的,是志願者們組織的“大手拉小手·笑眼看世界”留守兒童城市體驗行活動。

“最漂亮的地方是西湖,最喜歡的地方是大學。”高雨婷說,她要考大學,然後做公司總裁,報效國家。

“貴州的脫貧攻堅力度很大,孩子們已經吃得飽穿得暖。我們需要做的,是幫助孩子們開闊眼界,建立遠大理想。”趙祥宇說,“城市體驗行”使資助方式由“解決溫飽”轉向“關注成長”。希望能讓孩子們跳出大山看世界,給他們的未來打開更多的可能。

多年來,“本禹志願服務隊”服務內容從單純支教拓展到關注山區孩子心理健康、素質教育等方面。

92名志願者年復一年的奉獻,為越來越多孩子們打開通往新世界的門窗。16年來,大石村走出23名大學生。

王祥是23名大學生之一,他的小學老師幾乎都是支教團成員。在發給記者的短信中,他寫道:“他們是影響我一生的教育者,感謝他們為我們帶來希望、動力。”

大山回聲——花開時,迸發出生命成長的力量

“這些摺紙、賀卡,是學生們送我的禮物。”箐山小學教師宿舍,吳美婭從衣櫃裡拿出一包愛心禮物。

山裡的孩子把真心疊進摺紙,送給志願者們。

本禹志愿服务队牢记总书记嘱托爱心接力:青春的花儿映山红

吳美婭和康誠軒手捧孩子們送給她們的禮物,她們要把這份青春的收穫永遠留在心底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李中迪 攝

在青春最難忘的時光,志願者收穫著孩子們給予的感動,收穫著自己的成長。

“我們每個人都長大了。”趙祥宇說。

“看到山裡孩子的成長曆程,就會發現我們的生活已經好得太多,我們沒有理由抱怨、放棄,只能拼搏。”項嘉銘說,孩子們教給他們人生的道理。

“志願服務的核心是奉獻,其實,我們收穫的比給予的多,你參與了,你就是一個富足的人。”徐本禹的話,或許是每一位支教大學生共同的感悟。

本禹志愿服务队牢记总书记嘱托爱心接力:青春的花儿映山红

支教團在華中農業大學校門口合影留戀

一種精神影響一片土地。

作為本禹精神的發源地,百里杜鵑管理區也在不斷弘揚和傳承志願服務精神。

“志願服務精神已經同杜鵑花一起在這裡生根發芽。”百里杜鵑管理區團工委副書記梁娜說。

2018年6月,百里杜鵑管理區團工委面向百里杜鵑管理區轄區戶籍,招募100名脫貧攻堅青年志願者。不到1年時間,脫貧攻堅青年志願者累計服務時長34萬小時。

百里杜鵑管理區黨工委宣傳部部長鮑曙光是徐本禹的山東老鄉。當年,徐本禹的事蹟曾讓他感動落淚。作為一名跨省引進幹部,鮑曙光已經在畢節工作6年。“我也是一位建設貴州的‘志願者’。”鮑曙光說,他這一輩子要做好的一件事,就是當好一個“新貴州人”,建設新貴州,共圓中國夢!

百里杜鵑管理區黨工委書記李湧說:“‘本禹志願服務隊’的接力支教,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對志願者的回信,為我們增添寶貴精神財富,激勵著各族幹部群眾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同步小康。”

“天邊邊那樹紅杜鵑,默默地開過了多少年;天邊邊那樹紅杜鵑,悄悄地開成了一大片……”

項嘉銘發現,跟別處的杜鵑一朵朵開不一樣,這裡的杜鵑花是一簇簇開,數十個小花朵共生在一個枝頭。

“就像支教團,每一個個體力量單薄,團結在一起,就能做出比任何個人都厚重的奉獻。”

牢記囑託,團結奉獻。又是一年春來到,青春的花兒映山紅。

>>>短評<<<

不負時代 感恩奉獻

青春是一朵花,盛開在無邊的原野;青春是一把火,照亮人生的旅途;青春是一棵樹,根越向下深扎,生命越顯茁壯……

當徐本禹帶著山裡孩子們的歡笑和這片熱土的祝福,奔向人生的新起點,華中農業大學研究生支教團志願者們接棒奔跑。

連續16年,14批、92名大學生青年志願者,這群向杜鵑花盛放的烏蒙彝山派來青春布穀鳥,用愛心和理想澆灌了無數山裡娃的熱望,用堅守與奉獻鐫刻了青春原本的模樣。

青春是熾熱的情懷。“當陽光灑進山洞,清脆的讀書聲響起,迴盪在貴州省大方縣貓場鎮一個叫狗吊巖的地方……”16年前,徐本禹把攻讀研究生的大好青春用來陪伴山裡娃。他說:“我願做一盞油燈,燃燒自己,照亮更多的人。”

青春是恢弘的想象。從利用一個擴音器、一臺錄放機,開辦了大石小學歷史上第一個廣播電臺,此後的支教團先後聯合華中農大紅杜鵑愛心社開展數百次在線支教活動,讓國學教育、禮儀培訓、地理課堂等紮根小學課堂,40多名山裡娃在支教團的帶領下,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青春是深沉的意志。沿著徐本禹的足跡,全國道德模範孫影、全國勞動模範張朝岑、2010年感動中國十大網絡人物蔡加芹……志願者來了一批又一批,志願服務精神澆灌著杜鵑花茁壯生長,激勵著廣大幹部群眾奮力奔跑,圓夢小康。

16年,恰是動人花季。我們深情地禮讚青春之花為什麼這樣紅,是因“同人民一起奮鬥,青春才能亮麗;同人民一起前進,青春才能昂揚;同人民一起夢想,青春才能無悔。”

100年,五四精神風華正茂。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託新時代中國青年,“要繼續發揚五四精神,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不辜負黨的期望、人民期待、民族重託,不辜負我們這個偉大時代。”

生命的深泉在湧流激盪,夢想的花朵在吐蕾綻放。激盪在烏蒙群山的青春之歌正是這個偉大時代的前進號角。讓我們勇做走在時代前列的奮進者、開拓者、奉獻者,讓青春因夢想而絢爛,因執著而堅韌,因奮鬥而閃耀!

本禹志愿服务队牢记总书记嘱托爱心接力:青春的花儿映山红

今天,致敬畢節青年力量!

文/圖 李衛紅 劉瑩 李中迪 龐博 聞雙 短評:馬剛

圖片除記者署名,均由華中農業大學本禹志願服務隊提供

監製:許學義 編審:黎榮 編輯:郭力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