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如何打造一個優秀的研發體系?

研發無小事,事事要重視。短期看效益,長期看體系!

思考:如何打造一个优秀的研发体系?

做了幾年的產品,剛混熟了產品圈,今年又臨危受命負責整個研發團隊,對過去分散式的研發體系(研發在各事業部)進行整合,研發統一管理。

過去我們一個產品一個產品的突破,逐步形成了多產品線的研發模式,這種模式突出的優點就是敏捷迅速,能結合市場快速的試錯,擁抱變化。但是當業務發展到一定階段,這種太過分散式的管理就會產生一系列的問題,又給發展帶來一定瓶頸。

結合自身團隊,突出的問題表現在:

  • 產品分散重疊,產品線之間信息缺乏共享,公共部分產生重複開發;
  • 缺少統一技術路線,多語言,多技術體系,不利於深度積累和合作協同;
  • 研發人員分散管理,容易產生資源缺乏和浪費,且協同成本巨大。

其實這些問題在一些大的互聯網公司都經歷過,像騰訊、阿里這樣的公司他們經歷的時間也更長,畢竟業務發展太快,來不及調整隻能往前衝。如何打造一個既能解決以上問題,又能依然保持早期的敏捷靈活,這的確是一個難題。這就像春秋戰國一樣,劃分諸侯國容易,但是再把他們合起來那就太難了。

  • 難點1:某些業務和產品已經成型,我們知道存在很多重複和浪費,但共享重構是需要付出巨大時間成本和人力成本的,既要修車又不能把車停下來。
  • 難點2:每個團隊的技術路線已經成型了,切換的成本是巨大的,但不切換未來的成本會更高,很糾結。
  • 難點3:山頭已經形成,打破山頭重新組合,雖然說是不破不立,但必然帶來很多不安定因素。
思考:如何打造一个优秀的研发体系?

圖1:IPD研發管理體系

好在IPD(集成產品開發)的研發管理模式,給我提供了一定的理論基礎。經過一個季度的推行,雖然取得一些成果,但依然離我的期望有很遠的距離,過程也比較累。

近幾年很多大公司都在向集成研發,共享研發方向轉型,這是一個趨勢。特別是阿里的中臺戰略就是一個特別典型的案例,通過設立共享事業部整合內部的研發資源,通過中臺架構積累共享的平臺能力,經過幾年的陣痛,阿里的中臺戰略逐漸開始顯露威力。

所以組織架構轉型,著手打造一個優秀的研發體系,從長遠看對業務的發展具有很大的推動作用,否則後面會越來越慢,越來越亂。

我在《互聯網產品運營體系總結之產品設計》一文中曾總結了產品設計的框架模型,順著我做產品的習慣,研發體系可以虛擬成我要做的產品,相對應的我依然提煉了一個框架模型。

思考:如何打造一个优秀的研发体系?

圖2:研發體系思維框架

前提:清晰的業務模式

技術是為業務服務的!不管是技術驅動還是市場驅動,首先要清晰的瞭解公司的戰略方向和規劃,清晰的瞭解業務模式,因為不同的業務模式對於研發的要求也不是不同的,世上沒有萬能的理論和方法,只有因地制宜的實踐。

在一次會議上,Boss曾提醒我說,“如果方向不對,管理做的越好可能離目標越遠”,非常有道理,所以研發體系不只是一個技術活,它更是對公司戰略分解的一個重要環節。

思考:如何打造一个优秀的研发体系?

圖3:不同業務模式關注點

那我們的業務模式是什麼呢?基於自己的業務模式我們又關注哪些因素呢?

用於舉例說明,我簡單的把業務模式抽象成:軟件外包模式,產品銷售模式,雲服務模式和平臺模式。前兩種偏傳統軟件業務,後兩種偏互聯網業務,它們肯定會存在若干的差異(如上圖表格,僅做示例,不全面)。

當然還有其他關注維度的劃分,比如:從領域上分為行業應用、大數據應用、人工智能、基礎技術服務等等,不論什麼維度或者多維組合,我們要清晰的知道我們在哪!

而且我們也不能僅僅考慮當前的現狀,還要考慮公司的戰略規劃和業務發展的要求,假如現在以做項目為主,但項目意味著源源不斷的需求,這些需求沉澱積累就可能會變成產品,產品反過來又不斷的支撐項目。

軟件產品互聯網化就轉變成雲服務模式,雲服務免費提供,服務開放也說不定變成平臺。研發體系根據業務的變化和發展的不同階段,要在時間和空間維度上建設的更加立體,有效的支撐業務的多樣和多變!過早的投入是浪費金錢,太晚的投入是浪費時機,研發體系的建設也要講究節奏!

發展:高效的產品轉化

定製化的外包項目的毛利率在整個行業基本上不會超過30%,而產品(不管是單體軟件還是平臺上的功能,我們都可以稱之為產品)代表著它具備通用性和普遍性,也就意味著產品具有很強的可複製能力,如何有效的支撐業務換句話講就是看能否高效的進行產品的生產,不斷滿足更多客戶的需求。

現在產品經理的崗位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受重視,因為產品經理的職責是設計產品,帶領產品發展,是公司發展的強大支撐。

有的產品經理嗅覺敏銳,發現不為人知的機會,並有效的轉化為產品上的解決方案,我們習慣成為市場型的產品經理,這一類產品經理是可遇不可求的,遇到了就是幸運。其實我們大多數都是從項目中去提煉普遍性的需求,最後轉化為產品。

思考:如何打造一个优秀的研发体系?

圖4:需求轉化路徑

項目是需求的來源,它能不斷豐富我們產品能力,前提是我們需要建立一個這樣的體系,培養這樣的意識去積極的挖掘項目中的產品需求。

很多公司的研發團隊分為項目團隊、產品團隊還有比較純粹的技術支撐團隊,所以設計一個合理的協作流程並有效執行,有效的實現需求的轉化,這是研發體系要重點去建設的。(當然需求的轉化也要考慮到我們的業務方向和定位,過度的需求轉化會讓我們戰線拉的太長,導致資源分散。)

動力:優秀的平臺架構

根據圖4的需求轉化模型,產品的豐滿不僅需要項目需求源源不斷的滋養,它也依賴底層平臺的支撐。

不論技術平臺還是產品平臺,平臺的主要作用是:

  1. 需求的通用性的高度抽象,使其更標準化,便於複用,提升效率;
  2. 底層架構的設計、技術實現的封裝,實現功能的可擴展性,支持更多場景。

平臺的核心是低耦合,高內聚,一個大點的團隊,可能存在不止一個平臺,比如:互聯網業務和企業應用之間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可能構建不同的平臺來支撐不同的業務。比如:我在負責掌上醫訊業務時,它本身是面向C端的互聯網應用,我們構建了代號為camel的平臺用來支撐和該業務相關的產品和項目,在公司內部的其他團隊可能也存在著其他的各種各樣的平臺。

中臺近幾年特別火,阿里的中臺架構開始被眾多公司去學習模仿,但是如果我們不能理解中臺的內涵,我們就會陷入更多的疑惑中,它和平臺有什麼區別?它到底承擔什麼作用?

中臺不是憑空而來,也不是平臺化架構換個名字。中臺化架構是平臺化架構的自然演進。平臺化目標是高內聚、低耦合;職責邊界清晰;易於集成等。那麼中臺化架構進一步可總結為:高內聚、低耦合;數據完整性原則;業務可運營原則。

簡單的說,平臺關注的更多是技術屬性架構設計,所以平臺的功能設計我們一般講究業務無關性的設計原則,而中臺在平臺的基礎上更關注的是業務屬性的架構設計,它把業務的最佳實踐進行更標準化、更具有擴展能力的設計。

所以中臺不是多個平臺的集合,否則中臺就毫無意義,而是它應該具備以下幾個特點:

  1. 公共業務組件的抽象設計,業務功能上實現更好的複用,減少重複建設,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2. 過去叫集成平臺,現在叫共享中臺,一種是被動的事後工作,一種是主動的事前規劃,都是為打破孤島而生;
  3. 因為是主動共享,中臺一個很大的作用就是它能快速孵化新產品,加快創新業務的發展進程,我認為這才是中臺架構最有價值的地方。
思考:如何打造一个优秀的研发体系?

圖5:醫療服務中臺架構

並不是所有的企業都適合做中臺,像圖3提到的那四種業務模式,前兩種有平臺就足夠了,後兩種就比較適合去構建中臺,特別是平臺化、生態化的企業。為了更直觀的展現中臺的架構。

我簡單設計了一個醫療服務行業的中臺架構(藍色部分為中颱部分),圖好畫,事難做。如果阿里的中臺沒有成為集團戰略強力的自上而下推動,也很難成功。因為中颱架構首先要調整組織架構以適應新的業務架構,而且過程中充滿了各種矛盾,沒有組織的強力推動,中臺是很難成功的。但中臺一旦成功,這就是產品研發最強有力的動力,為業務提供源源不斷的能量。

基礎:規範的研發管理

遠大的理想不可缺少,但基礎的能力更需要關注,否則就是好高騖遠,偉大願景則如空中樓閣,沒有根基!所有的管理都是管人、管事、管物、研發管理也是如此。研發管理更偏重工程管理,研發過程就像構建一座城市,更加系統化,更加立體化。

思考:如何打造一个优秀的研发体系?

圖6:研發管理的範圍

相對於其他的管理側重管人不同,它首先更關注對物的管理。首先物作為工具意味著成本,分散式的研發團隊很容易犯的錯誤就是對技術棧的管理。就像我們團隊,存在三種主流服務端語言,現在要搞研發協同,資源根據項目情況進行調配平衡,技術體系都不一樣,我想幫你但我不會你的技術,我這裡閒的蛋疼也只能看著你忙的焦頭爛額。

像我們這樣規模的團隊,人力一直都不夠用,如果技術路線不控制,意味著研發成本根本沒法控制,協同性太差也就意味著存在更多的浪費,效率是低下的。所以第一步就是要根據多數人使用的技術確定統一的技術路線,其他技術的團隊和人員要逐步開始向這個技術路線來靠攏,大力推行微服務架構,支持異構系統之間的集成共享。

同時建立新技術的引進制度,我們鼓勵創新,但一旦引入生產環境,我們需要進行技術評審,因為每引進一項新技術也就意味著為團隊增加一項成本,我們必須評估它帶來的價值。

其次,有些物是我們過程的成果,比如代碼,文檔,方案,這是我們的寶貴資產,過去它分散在各處,既不安全,而且不能形成知識,這就非常的可惜,所以這些都是我們做研發管理最基礎的事情,沒有這些基礎,團隊就無從建設,事情就混亂不堪。

協同是我們提倡的,但是它是一種精神,一種態度,我們不能過度的依賴它。我們所依賴的是大家的職責是清晰的,因為屁股決定腦袋!過去我們完全產品線的團隊劃分,考核的指標是產品的指標,現在我們需要共享研發。

誰去做共享的這部分?大家都在做廣度,誰又該去做深度?

完全依靠協同是不行的,必須職責清晰。研發體系是立體結構,是T字型結構,如圖4和圖5所示,我們既要兼顧事業(如產品線)的維度,又要形成前臺-中臺-後臺的分層梯隊,按照不同的能力進行組織的調整。所以大部分的改革首先要伴隨著人員的調整,因為屁股決定腦袋,屁股不動思想就不會動!

前幾天在《領導力培訓》上老師講的,管理只要搞定了人,也就沒有難辦的事。

我很認同,畢竟事在人為嘛!對事情的管理最基本的建立基本的做事流程,建立各種評審機制,這些相對都不難,難的是在沒有形成研發文化或者low一點說是研發習慣之前,執行必須靠盯。我們做cmmi,做項目管理培訓那些理論不知道學了多少遍,但回頭想想,那些規範、流程基本都躺在文檔庫裡睡大覺了。

因地制宜,找到適合自己團隊的方法,哪怕是很簡單,關鍵是貴在堅持,在實踐中不斷的完善它,直至形成習慣和文化。

囉嗦了這麼多,其實很多思路也沒有表達出來,也有很多東西沒有想清楚,研發體系的建設是一個長期的工程,並非一日之功,我們只要保持足夠的重視,不斷的實踐,就一定能做好。

有人說研發部門是成本中心,其實我更願意稱它為效率中心、創新中心,因為它不僅僅是服務業務,更多時候是助力業務發展,是企業發展的核心動力。

故研發無小事,事事要重視。短期看效益,長期看體系!

附研發體系腦圖供交流討論:

思考:如何打造一个优秀的研发体系?

圖7:研發體系建設思路腦圖

#專欄作家#

菜根亂譚,微信公眾號:CGLT_TAN,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經歷程序員、技術負責人、產品經理等多種崗位,現在負責百洋智能科技的研發管理。關注醫療,早教領域,擅長技術應用型產品的設計和運營。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