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荊斬棘鑄就“國之重器”

新中國成立後,在核訛詐、核威脅的陰雲中,黨和國家領導人作出了研發核武器的決定。從那時起,鄧稼先、王淦昌、于敏、朱光亞等一大批傑出科學家便開始了艱苦卓絕的核武器研發之旅。

今天,中國任人欺侮的歷史早已過去,科學家們曾經艱苦奮鬥的地方——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舊址、四川省梓潼縣兩彈城,也揭開神秘面紗,向公眾開放。

春光明媚,兩彈城內遊人如織。紅磚青瓦依舊,古柏巨樹參天,這是刻進豐碑的歷史,更是照亮未來的現實。

“原子彈是拼出來的”

——自強不息創奇蹟

“真是太難啦!”每每談起那段經歷,陳俊祥老人都會發出這樣的感慨。陳俊祥是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一所原常務副所長,參與過我國原子彈、氫彈的科研工作。

當年,面對蘇聯毀約停援和國家經濟困難的嚴峻形勢,研究院針鋒相對地提出一個口號:發憤圖強,誓搞“爭氣彈”。原子彈從此被叫作“爭氣彈”,研製工程被定名為“596工程”。

那時,國家正值三年自然災害,糧食、物資供應極端困難,陳俊祥和同事們常常吃不飽肚子,每天還要進行高強度工作,一些人曾餓暈在崗位上。

科研人員難,國家也難。儘管工業基礎薄弱、物資匱乏,領導國防工業和科研工作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還是始終保持堅定的態度。“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有的國家認為我們20年搞不出來的原子彈,我們4年就搞出來了。”每次介紹這些內容,講解員趙梓君都會不由自主提高聲調,參觀人群中也總是會爆發出熱烈掌聲。

“原子彈是拼出來的。”趙梓君到兩彈城工作兩年時間,兩彈城的故事已經講了1000多遍。“起步只有兩個科室,鄧稼先領導的理論研究室靠著3本書起家;陳能寬帶頭的實驗室,就靠1把鋁壺做實驗……”一次次的講述中,這些故事已走進了趙梓君的心裡,讓她深刻地明白意志的力量。

沒有人能夠隨隨便便成功。兩彈城內現有圖片資料2萬多份,文字資料500多萬字,實物3000餘件,講解員都要熟記於心。正是老一輩科研工作者們的精神,激勵著她堅持下來。如今,她不僅能熟練背誦規定內容,還通過各種渠道收集了核工業工作者們的奮鬥故事80多個,以充實講解內容。

“好日子是苦出來的”

——為國忘我甘犧牲

參觀的人流中,學生是一個重要的群體。江油市雙河中學校務監督委員會主任郭天茂已經是第3次組織學生到此參觀。在青海會戰的展板前,他向學生們深情講述:“這是向原子彈試爆發起最後的衝刺,青藏高原高寒缺氧,一年中八九個月要穿棉衣。因為缺乏營養,不少人上樓梯都需要用兩隻手扶欄杆……”

從小衣食無憂的初一學生何瑞琦對老師的講述感到吃驚,他沒想到當年的科研工作者過著這麼苦的日子,更沒想到這麼苦的條件下還能完成震驚世界的偉業。他拿著相機,一會兒翻拍展板內容,一會兒陷入沉思。

科研工作者們並不是不知道條件苦,在1960年和1962年國家調集的兩批科研人才中,有不少人主動放棄國外優越的條件,毅然回到祖國。

在著名科學家王淦昌故居前,某企業負責人鍾聯濱正組織前來參加拓展訓練的全體員工向王淦昌雕像敬獻花籃。早在上世紀50年代,王淦昌就在蘇聯實驗室裡完成了一項偉大的科學發現——“反西格馬負超子”。為參加原子彈研製工作,他毫不猶豫地回到祖國,徹底“消失”於公眾視野。

“好日子是苦出來的。”參觀結束,鍾聯濱感嘆:是因為先輩們的無私奉獻才有了我們今天的好日子!他計劃回去後,以公司的名義設立扶貧幫困基金,讓公司發展成果惠及更多群眾。

該院老院長鬍仁宇曾在這裡奮戰過28年。胡仁宇不僅參加了兩彈工程,還帶領科研人員開展實驗核物理、反應堆物理研究,為國家核工業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這位功勳卓著的科學家,在看到往來的學生時,臉上卻露出了愧疚的表情。

“那時搞核工業的大多都是高級知識分子,但是他們的下一代卻少有從事科研工作的。”胡仁宇難過地說。當時,科研人員的孩子們都在山溝裡的子弟學校上學,學習條件差,加之父母工作忙,無暇管教子女,孩子們的學習成績普遍不太好。

焦彤就是這些“核二代”中的一員,她當時就讀於技校的紡織專業,畢業後成了一名紡織工。她說:“我親眼目睹了父親工作的艱苦和辛勞,他的精神一直激勵著我。”2005年下崗後,焦彤自學企業管理知識,如今已成為一家大型賓館的管理人員。

“新成就是闖出來的”

——開拓創新謀復興

在檔案館內,一張世界核大國從原子彈爆炸到氫彈爆炸所花費時間的表格,讓人們駐足流連。中國以最短時間實現這個進程,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于敏式氫彈構型的提出。正是靠著“于敏們”的開拓創新,中國才得以跨入世界核先進國家行列。

“新成就是闖出來的。”梓潼縣宣傳部副部長馮松介紹,前人留下的兩彈城,也在新時代裡開啟了新的變革。2013年,當地政府對部分老化的基礎設施進行維修改造,建成了兩彈歷程館、三防教育館等多功能場館。近年來,兩彈城已成為綜合性教育基地,先後榮獲“全國社科普及基地”“國防科技工業軍工文化教育基地”等稱號。

西部戰區總醫院政治工作部幹事龍秋凡帶隊專程從成都趕過來,拍攝主題教育輔導授課視頻。龍秋凡說:“我們用視頻把老一輩科研工作者永不懈怠、一往無前的奮鬥歷程記錄下來,帶回部隊廣泛開展教育,激勵官兵不斷開拓,從一個勝利走向下一個勝利。”

某軍事運輸投送調度中心廣元軍代室的軍代表們把黨日活動會場搬到了兩彈城內。在鄧稼先曾經居住過的小樓裡,軍代表劉遠榮發出感嘆:巨型計算機速度第一、工業化規模第一、高鐵運營里程第一……這些成就為民族復興鋪設出更寬廣的道路。

為適應新形勢下鐵路軍事運輸保障要求,這些軍代表們今年也將面臨第一次跨地域執行保障任務等多個第一。面對前所未有的壓力,劉遠榮說:“踏著先輩們的腳印前進,勇於變革、敢於創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滯,強國強軍的夢想就一定能實現。”

披荆斩棘铸就“国之重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