沭陽:文化繁榮發展 百姓樂在其中

宿遷網訊 5月1日上午,在沭陽縣,備受市民關注的吳印鹹故居正式開放。同一天,綜合性文化景區胡家花園也開門迎客。

“用歷史文化滋養特色,始終堅持‘特色為要’,立足沭陽曆史文化,努力打造特色名片,全力推動沭陽文化建設高質量。”沭陽縣委書記卞建軍說。

助推文旅融合“添新景”

吳印鹹先生1900年出生於沭陽,是中國共產黨攝影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他以一個世紀老人的獨特視角,見證了時代變遷。

吳印鹹故居系原址原貌復建,由故居原貌、藝術展廳、三名公園、八角樓四個部分構成,通過兒時記憶、家國情懷、藝術人生、畢生夙願等不同主題展示了吳印鹹先生光輝的一生。故居屬於清末民初風格的庭院式建築,富有濃郁的古典風韻,設有印鹹書屋、民國咖啡館、小印鹹活動室等,為攝影愛好者和市民提供了休閒交流的場所。

當天,吳印鹹攝影藝術展同時開幕,《揮手之間》《白求恩大夫》《曉市》等65幅經典之作,展現了吳印鹹先生的紅色之路和家國情懷。“五一”期間,與吳印鹹同時期的紅色革命攝影家沙飛、石少華攝影展,美麗沭陽攝影展,沭陽縣老電影機收藏展等展覽和“本土攝影題材的發掘與創作”專題講座等也都圓滿舉行。

胡家花園由明代進士、抗葡英雄胡璉於嘉靖年間建成,至今已有近500年曆史,因胡氏家族“一門三進士”而聲名遠揚。胡璉外甥、《西遊記》的作者吳承恩讚譽胡家花園為“長淮名門第一”,後人譽為“淮海第一園”。清代康熙初年,花園傳到胡璉後人、康熙皇帝老師胡簡敬一輩後,再次得到擴建,並新植許多奇花異草,頗具園林風格。

胡家花園採用徽派傳統形式,兩路三進佈局,整體風格是灰磚黛瓦馬頭牆。園內有康熙御賜的地柏盆景“臥牛望月”,至今已有300多年曆史。該盆景造型似臥牛,每逢月圓之時,在月光下形成臥牛回首望月之影,被世人稱奇。胡氏後人又培育出“二龍戲珠”盆景,已有近200年曆史,二者同為胡家花園的鎮園之寶。

胡家花園還推出了一系列文化活動,聽淮海小戲、品花鄉美食,逛盆景市場、看花木展覽,坐狀元轎、敲鐘許願,穿漢服、狀元服體驗穿越,小狀元尋寶等活動項目,讓遊客親身體驗,現場參與互動。

胡家花園是花木之鄉的源起之處。近年來,沭陽縣依託花木優勢,建設古慄林生態旅遊度假區,規劃打造虞姬故里虞溪村,開發花木生態旅遊項目,在農旅品牌打造、公共服務提升、電子商務平臺建設、新業態培育等方面加大推進力度,使花木產業轉化成鄉村振興戰略支柱產業。目前,沭陽縣花木種植面積55萬畝,擁有3萬餘家花木類網店。今年一季度,花木銷售額25.5億元,同比增長24.86%,快遞業務量達6859.35萬件,位居全省第一。

共享文化發展紅利“百姓樂”

1.28萬平方米的文化館新館即將開門迎客,1.1萬平方米的美術館、9300平方米的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1.65萬平方米的圖書館新館建設也已啟動……沭陽縣在蘇北地區率先實現“縣有四館”的基礎上,不斷優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在城區新建朗讀亭、唱吧、民俗戲臺、書吧等小型文化設施,完成了396個行政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建設工作。

文化設施有了,文化精品也送到了村民身邊。僅去年就送戲下鄉160場,送電影下鄉4116場,送圖書10000餘冊。縣文化館組織志願者宣傳隊開展“非遺進萬家”展演達100場。全縣474個村農家書屋擁有圖書約60萬冊。

沭陽縣還連續多年舉辦“沭水歡歌”“歡樂廣場”“花鄉歌會”“淮海戲大擂臺”等文化活動,為市民獻上了豐盛的文化大餐。“花鄉歌會”獲評省首批群眾文化“百千萬”工程優秀文化活動品牌。

促進文化浸潤“接地氣”

如今在沭陽縣,文化事業正呈現蓬勃生機,碩果飄香,這一切都得益於政府的扶持。該縣拿出1300萬元專項資金髮展文化事業,並設立最高文藝獎項“紫藤文藝獎”,激勵扶持文藝創作。

一大批“接地氣”“有人氣”的優秀作品應運而生。歌曲《虞姬》榮獲省第十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位列歌曲類第一名;《驚喜》等3件攝影作品獲評中宣部宣教局“最美中國人”各族群眾笑臉照片徵集展示活動“優秀作品”等。

“沭陽縣近幾年的文化發展,準確把握新時代群眾多樣性文化需求特點,精心創造文化產品,精準提供文化服務,文化產品和服務更接地氣。”沭陽縣委副書記、縣長彭偉說。

在沭陽南部新城,新建的文化創意產業園一期圖書城已運營,該項目將形成“一區四園”的發展格局,即以數字出版產業園區為核心,打造圖書文化產業園、盆景設計產業園、婚慶創意產業園,全部投入運營後年營業額約20億元,可帶動用工8000餘人。

這些年,沭陽縣發展壯大文化產業舉措接二連三。舉辦兩屆“金石榴獎”文化創意設計大賽,培育旅遊文化、科技與創意產業融合發展。安排人員掛鉤幫辦,促進文化企業產品升級換代。目前,全縣共有文化產業企業1710家,從業人員2.3萬餘人。(劉暢 呂述謖 倪亞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