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冶金渣产生量连续8年超4亿吨 如何综合利用?

“目前,中国钢铁工业已经进入新时代、新征程和新发展时期。如果想要可持续发展,需要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系统优化、协同发展、追求品质、追求效益六大抓手,需要大力发展冶金综合利用产业,提高质量。”4月25日~26日,在珠海召开的中国废钢铁应用协会六届四次会员大会和六届七次理事扩大会议暨第十二届中国金属循环应用国际研讨会上,国家发改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司综合利用处处长杨尚宝指出,“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的建设也将把废钢和冶金渣作为重点工作。

我国冶金渣产生量连续8年超4亿吨 如何综合利用?


据中冶建研院环保分院统计数据,2018年我国产生的高炉渣约2.62亿吨、钢渣1.21亿吨、含铁尘泥6000多万吨、铁合金渣1000万吨,总计4.8亿吨。冶金渣产生量已连续8个年头超过4亿吨。

当前,我国冶金渣综合利用率平均达到65%,其中高炉水渣、铁合金渣和含铁尘泥利用情况较好,均已得到充分有效利用,高炉渣的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钢尾渣利用率约为25%。

中国废钢铁应用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李树斌分析指出,以上统计数据表明,冶金渣特别是钢尾渣开发利用的发展空间很大,而且开发利用的难度也很大。用好了就是资源,用不好或不用就是废物。“面临当前‘不让开采原矿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绿水青山’的大趋势,把每年上亿吨的冶金固废开发好、利用好,是一件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大好事和大举措。”

李树斌同时指出,从1994年到目前为止,我国钢铁工业共产生冶金渣约45.8亿吨。其中,2/3为高炉渣、1/3为钢渣。多年实践证明,搞好钢尾渣开发利用确实难度很大。“十三五”虽然比“十二五”有所提升,但一直处于初级阶段。通过对国家大型钢铁企业的调研结果来看,目前只有宝武、鞍钢、马钢、太钢、本钢等少数企业投资兴建钢渣微粉生产线和加工建材铺路基础材料,应用比例在30%~40%。而多数企业都是将钢渣经过简单的磁选工艺把部分铁素资源选出来,以很低的价格卖向社会(有的白送甚至还负担运费)。这部分钢尾渣离开钢厂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尾渣中仍含有5%~10%的铁素资源被白白扔掉,经社会购买者二次磁选后再将尾渣卖掉或丢弃。从上世纪90年代初到2018年末,钢尾渣累计堆存量已达到18多亿吨,占地20多万亩,污染环境,浪费资源。

李树斌介绍,进入“十三五”,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和中国金属学会都把冶金渣,特别是转炉钢渣、电炉钢渣的综合利用作为重点,把“十三五”关于大宗固体废物的开发利用所涉及新的工程项目,给予资金支持,评选各种示范企业和工业园区建设等都在向钢渣开发利用产业倾斜。特别是今年1月9日,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联合下发《关于推进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集聚发展的通知》,吹响了推进冶金渣深度处理高效利用的号角。希望各大钢铁企业和社会民营企业积极响应,争取当地省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尽快申报“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争取得到国家资金的支持。

李树斌分析指出,当前影响钢渣综合利用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由于行业壁垒,钢渣微粉和钢渣水泥在建材行业用途受阻。这两个产品的国家标准都已出台,但没得到建材行业的认可。

二是国家财税2015[78]号文件关于冶金渣综合利用产品的增值税优惠70%即征即退的政策没有落地,加工钢渣微粉的企业享受不到。

三是生产加工钢渣微粉的成本高,多数企业面临停产和转产。最近由于水泥价格上涨,给生产水渣微粉和钢渣微粉企业带来了一束阳光。

四是生产加工钢渣微粉设备急需国产化,降低成本,发挥国内绿色制造功能,同时要钢尾渣加工产品多样化。

五是需要依靠科技创新突破多种难题。国家应投放专项资金予以支持。

李树斌最后呼吁,我国每年生产8亿吨~9亿吨粗钢,产生3亿多吨冶金渣。如果真正实现钢渣深度处理和高效利用,是典型的变废为宝,既可替代大量原生资源的开采,又可减少环境污染。望能得到国家部委和生产企业的高度重视,把它列为一项在“十三五”及更长一段时期容易见效的最大的资源综合利用项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