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1988:“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1988年,改革開放十週年。改革的第一個十年,有人說,那是“變魔術的十年”,也有人說,那是“摸著石頭過河的十年”……

1988年第3期《中國青年》刊登文章《商品經濟:十年正在完成的轉折》(獻給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十週年):“整整十年,一個最為青年關注,又困擾著青年的現象,莫過於‘向錢看’。商品經濟一旦進入這片土地,它的經濟觀就不可避免地波及到人們的內心。”

關照轉折中的青年思想問題,這一年,《中國青年》連續刊登《1978-1988中國青年思想錄》系列文章。

這一年,如果有一個新聞人物的話,那就是“倒爺”。同一種商品,存在計劃內、外兩種價格,高額差價也催生了這群人。這一年春天的兩會,代表委員對價格問題反映強烈。決策者拿出“千里躍進大別山”的勁頭,想畢其功於一役,“物價闖關”。但在宣佈前風聲透露,“倒爺”們開始囤積,7月份物價激增近20%。8月17日,方案宣佈時全國範圍內發生擠兌搶購風潮。

由價格放開引發的搶購潮,成為10年中最大的一次經濟波動。在此情況下,政府緊急叫停“物價闖關”,對經濟實行全面“治理整頓”。1988年第11期《中國青年》刊登文章《龍年88之夏:搶購風潮》記錄了那一年轟轟烈烈的“物價闖關”和席捲全國的“搶購潮”——“ 中國的改革已經進入了真正的‘雷區’”。

二十年後,2008年,中國再次經歷了一場物價大漲的考驗,也面臨一場價格改革的考驗。不同的是,中國早已告別短缺經濟,沒有再出現1988年那樣席捲全國的搶購局面。

1988年9月5日,鄧小平在會見捷克斯洛伐克總統胡薩克時,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著名論斷。這一年,中國成功發射“風雲一號”氣象衛星、核潛艇水下發射運載火箭成功、大陸首例試管嬰兒在北京誕生、我國第一座高能加速器——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首次對撞成功……

1988年是中國圍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中日圍棋擂臺賽達到高潮。一個人的聲譽也到達了一生中的頂峰,那就是“棋聖”聶衛平。

1988年第1期《中國青年》刊登文章《幾張照片:1969年的聶衛平》,由聶衛平舊友所寫:“圍棋,特別是重大比賽,不僅僅是鬥智、鬥力,懂行者會聽到在那靜寂中,對手絞索勒緊的咯吱咯吱聲。那是一種意志、經驗、分析、決斷、忍耐……的綜合,是在‘鬥魂’。”

同年第5期《中國青年》刊登文章《未來電腦與人腦的競賽》:“下個世紀,與人類具有同樣智力的機器人也將誕生。科學家們樂觀地估計,這個目標將在2020年實現。”那時看似天方夜譚,想不到還沒到2020年,有一個叫阿爾法(AlphaGo)的人工智能機器人就與世界圍棋冠軍進行了舉世關注的人機大戰,並且贏了。

1988年1月,團中央牽頭起草《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當年第6期《中國青年》刊登文章《為了保護青少年的權利和自由——訪共青團中央書記處書記李克強》:“團組織要能真正代表青少年的利益,必須具有一定的條件,特別是法律依據。”同期刊登文章《救救孩子》,為在街頭賣藝的孩子大聲疾呼。《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自1992年1月1日起施行,2012年第2次修正。

1988年上映了一部電影《海峽兩岸》,講述了臺灣開放大陸探親後的家族故事。電影映照現實,1988年第2期《中國青年》刊登文章《致臺灣國民黨諸老前輩的一封信》《第一次踏上故鄉土地的年輕臺胞》。

那一年,群星嶄露頭角,莫言原著、張藝謀導演、姜文與鞏俐主演的《紅高粱》橫空出世,拿下柏林金熊獎,《末代皇帝》奪得第60屆奧斯卡金像獎,蘇聰成為中國第一名奧斯卡音樂獲獎者……“藝術總是給人們提供一種全新的把握世界的方式。”

“中國的河流在湧動著/陽光下的夢寒流中的冰/再也阻擋不了/無數的心靈板塊的移動”

1988年第2期《中國青年》刊登詩歌《冰雪曙光——致1988年的春天》。剛剛完成處女座《崑崙殤》的畢淑敏在《中國青年》發表文章《鐵馬冰河入夢來》:“我們同共和國一道,經歷了過多的風雨,過多的喧譁。如今又被裹旋進高節奏的現代生活中,留給我們沉默的時間太少了。沉默是一張白紙,它意味著思考之後將留下什麼。”(文-朱玉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