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學習——彈指間吸取別人數十年功力


快速學習——彈指間吸取別人數十年功力

作者:申鶴 國士無雙影視工場 創始人&CEO

我很喜歡我的工作。

每天要接觸不同領域的人、不同類型的項目、不同行業的訊息,不同跑道的公司。這份工作,每一天給我都是新鮮~

當然,有新鮮,也有挑戰,不管是作為一名影視行業從業者,還是一名公司CEO,既要以不變應萬變,又要不斷適應不同的節奏,各種切換,處理的好,會享受其中,處理不好,也會時常陷入焦慮。

如何才能在這樣的工作狀態裡變得更主動?如何能在不斷的切換中更加遊刃有餘?我最近的一個感悟就是,不斷提升快速學習的能力。

尤其當面對一個完全陌生的領域的客戶,我們的工作是要為其提供服務,但如果我們連對方的行業都一問三不知的話,怎麼能主動引領客戶跟著我們的節奏走呢?

服務業的正確打開方式,從來都是主動服務、多幹活,隨時切換到甲方爸爸的體驗場景中,反推他們在服務感受中有可能遇到的疑問和痛點。然後才能做到卡位表達,精準答疑。再按照工作推進軸,根據各時間節點給予提醒和合理化建議。把所有的工作和問題做在了前頭。長久以往換來的甲方依賴從很大程度上就塑造出了組織競爭力。

而所有這些都有一個大前提,那就是你對客戶的行業、背景、公司、技術都足夠的瞭解,才能有機會對話,才能更有自信去對話。

而這一切,都依賴深入學習。

但是你會說,要想了解一個完全陌生的領域,成為一個能有談資的行業新手,甚至成為行業專家,談何容易。

我得去啃幾個大塊頭的行業專業書籍吧?按照1萬小時定律,我得花1萬小時吧?等我成為了專家,黃花菜都涼了。

所以,現實情況是,沒過幾天,熱情褪去了,你就打了退堂鼓,最後完成了從入門到放棄的全過程。

那到底有沒有解決辦法呢,當然有,那就是快速學習知名商業顧問劉潤甚至提出了“20小時從‘不會’到‘學會’”的理論。用劉潤老師的話說:

快速學習能力是一名優秀商業顧問的“六脈神劍”,甚至是商業機密。

今天我們就一起分享一下我很受益的劉潤提出的快速學習的四個步驟。

1、大量泛讀

每當我們信誓旦旦想要開始一項工作的時候,總會把儀式感做足,比如要開始打羽毛球了,那就買最好的全套裝備;要開始學英語了,就買大量的參考學習書;要開始進入一個陌生領域了,就去買一個大部頭的專業書籍,幻想著一頁一頁都給它啃下來。

管它開不開始呢,準備工作得做到位。

這無可厚非,如果你時間充裕,當然可以這樣準備一番,更何況,儀式感是我們賦予生活的一往情深。

然而,先不管這些方式奏不奏效,我們今天討論的一個大前提是,我們的時間非常有限,我們的目標非常純粹,所以,這些前提條件就決定了,我們必須要迅速進入狀態。迅速進入狀態不允許我們做太多無效的精細工作,而是要把時間用在刀刃上。

所以,

迅速進入狀態的第一步就是大量泛讀,拆解開來,就是大量和泛讀:

01大量

找到10本左右該行業的入門級別的書籍和最權威的書籍。

可以通過豆瓣、知乎、得到這樣的平臺,蒐羅到這個行業裡面公認的權威書籍和給小白看的入門書籍。5-10本左右即可,量,首先是基礎。

02 泛讀

快速學習的過程,完全用不著一字一句的精讀,因為時間不允許。就算有時間,精讀的有效程度我們自己也有自知之明。

那麼,泛讀怎麼讀?

首先,讀目錄——瞭解整本書的框架結構;

其次,讀核心觀點——跳過案例、故事、細碎的情節;

最後,及時標註或摘錄,光看是沒用的,必須要及時把有用的信息摘出來。

因此,電子書的閱讀是最方便快捷的,現在的電子書都非常好找,也利於後面思維導圖的整理。

泛讀的時間最好是一個集中的時間段,給自己留一個“心流時間”,靜心沉潛到一個新的領域裡面,一口氣泛讀完這些書,是最高效的,而不要挑過於零碎的時間。

2、形成思維導圖或是知識體系

在大量泛讀之後,就需要系統地梳理一遍自己摘錄的筆記,修正和完善它們之間的關聯,形成一個系統的框架模型。

也就是說,這個過程是幫我們站在高處,俯視這些全新的知識用的。

很多時候,我們沒有自信,就是因為面對強者或是自己完全不瞭解的東西,都是帶著本能的仰視目光,自然就不夠平等,實現不了對話。

所以,站在全盤來看整個這套知識的結構框架,就更有全局觀,也就是我們所謂的上帝視角。

因此,這一步至關重要。方式可以是自己在本子上畫出知識結構,也可以利用思維導圖工具進行,抑或就在白板上,把各種要點寫在便利簽上,白板就像是指點江山的地圖,便利籤可以任意移動,找到彼此的關聯,找出上下結構,形成自己理解的知識體系。

3、請教專家

進行完第二步,可能我們還是會有很多疑問和困惑。有問題,就要大膽問出來,因為你的疑惑,可能別人很早就都解決了,或者專家的一句話,就能讓你醍醐灌頂。

當然,你不一定認識這個行業的專家,也不想中間牽扯太多人情,所以,如何請教專家呢?其實,也有幾個不同的方式,比如:

01 利用搜索工具

網絡上有很多大神級的人物存在,哪怕只是百度搜索,也能或多或少地解決你的一些疑問和困惑;

當然,我們還可以到專業的高階網站上去搜索答案,比如豆瓣、知乎、果殼、得到、喜馬拉雅等等。

02 利用付費平臺

很多人都在用“在行”,申小姐沒有親測,所以不敢妄加推薦,不過據說可以快速約見不同領域的行家,花少量錢,虛心求教,就能與專家面談。當然,也有說要辨別假冒專家的。

總之,基於大量泛讀之後建立起來的全局觀,才能問出好問題,否則,就算和專家對話了,自己也是聽的雲裡霧裡。

3、上口複述練習

到這一步,是最重要,但也是最困難。

最重要是因為紙上得來終覺淺,不上口說,不復述,知識就永遠不會內化為自己的知識,也就很難找出邏輯和知識點的漏洞;

最困難

也是因為人的惰性導致。如果不是有強大的自制力和高標準的自我要求,極少有人做到刻意上口練習。

都說,世界上沒有比老師更幸福的職業了,因為,當老師是最好的學習方式。不僅要自己做研究,還要把研究講給別人聽,在給學生講解的時候,會突然發現自己有好多知識並沒有搞明白,所以就逼迫自己再去系統整理自己的思考,長此以往,做一段時間的研究,教一段時間的課,再繼續優化研究,應該是學者最好的生活節奏。

說回來。劉潤在他的20小時快速學習的理論中,把5小時放在了泛讀上,3小時整理知識結構,2小時求教,剩下的10小時都留給了複述。

這就是著名的“費曼技巧”,就是用自己的語言,把自己的體系和理解講給別人聽。這樣做會有三種結果:一種是你講的爽,別人聽的爽;一種是你講的爽,別人沒有聽懂;還一種是你自己都講得不爽,講著講著就把自己講糊塗了,別人就更不爽了。

第一種情況肯定是最理想的,但後面兩種情況的發生,就說明我們的知識還不紮實,還有理解的薄弱點。

所以,找到薄弱點,再去泛讀,再去提煉導圖,再去請教專家,無他,就是不斷微調、重複、微調、重複。

最後分享給大家一個複述的小方法:你可以假想你是在一個朋友講,要假設他對這個領域完全不熟悉,然後嘗試著你能不能把它講得明白?你能通過幾個方面把這件事情講清楚?

這個過程比較適合一個人獨處在家的時候,可能聽起來比較“傻”,但所有的一鳴驚人,都是在不鳴則已的時候,每天這樣的演練的結果。

相信反覆練習的力量。

以上就是今日份分享啦,希望對你也有幫助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