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園城市”該如何建?——“人、城、境、業和諧統一”是我市城市建設“施力點”

“原來雅安這麼美!鏤空院牆月季盛開,給城市增添了幾分‘婉約’。”今年“五一”假期,第一次來雅游玩的成都人劉小佳,把雅安的美景以圖文形式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月季“攀爬”上牆,城市增花添新景。“圍牆增花”只是我市中心城區“補綠增花添彩”工程的一部分,其折射的是雅安提升城市滋潤度和宜居指數的信心與決心,是朝著打造“公園城市”目標的初探和實踐。

“公園城市”如何建?

去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成都天府新區視察時作出“要突出公園城市特點,把生態價值考慮進去”的重要指示。而雅安作為“天府之肺”同樣繪就有清晰的“行動圖”:將城市融入自然融入文化內涵,因山勢水形佈景,並最終形成“人、城、境、業高度和諧統一”的大美城市形態。

站在新起點,謀劃新發展。目前我市住建部門已全面啟動雅安公園城市建設專項研究,並邀請各方面專家為雅安打造公園城市“把脈支招”。

成都風景園林研究院高級工程師張清彥建言:“將雅安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既留住‘綠水青山’又創造‘金山銀山’,同時重點打造一批有‘本味’有特色的藝術化景觀,提升全域公園體系的結構性和影響力。”


“公園城市”該如何建?——“人、城、境、業和諧統一”是我市城市建設“施力點”


桃花島公園

“公園城市”該如何建?——“人、城、境、業和諧統一”是我市城市建設“施力點”


城市綠道

“公園城市”該如何建?——“人、城、境、業和諧統一”是我市城市建設“施力點”


市民與女媧補天雕塑合影留念

“公園城市”該如何建?——“人、城、境、業和諧統一”是我市城市建設“施力點”


熊貓綠島公園

重體驗

公園、綠道體系化發展更兼顧“雅安味兒”

在市區熊貓綠島公園,柳綠花紅綠意正濃,休閒運動區迴盪著孩子們的歡聲笑語。“這座主題公園設計休閒玩味足,將雅安熊貓元素融入其中後,整個公園像是一座大熊貓生態大觀園。”在劉小佳看來,這是雅安城市公園最與眾不同的地方。

幾公里外,青衣江畔、大興電站下游的桃花島公園,是一座集生態環境修復、休閒運動、科普教育為一體的溼地公園。該園不僅是“鳥類樂園”,也是市民觀景休閒好去處。河灘景觀、棧道、涼亭……市民點贊:“公園分區合理,環境很巴適!”

雅安,一座與水相鄰,與山相伴的城市。做好“山水文章”,注重人的體驗,是雅安城市公園綠道打造的基本思路——從市區僅有老城區青衣江沿江茶廊作為市民休閒娛樂的主要場所,到北緯30度公園、熊貓綠島公園、桃花島公園相繼建成開放,再到熊貓大道、林蔭大道等提升改造工程實施,百姓切身感受到發展帶來的幸福感。

雅安城區依山勢打造的張家山公園便是極好的例子。

“4·20”蘆山強烈地震後,該公園作為我市重要的園林綠化地項目進行升級改造,改造後的張家山公園空間大、綠化更多、空氣清新、蟲叫鳥鳴,如今已成為市民遊客流連忘返的休閒勝地。

又如,目前正全面推進實施的沿青衣江岸打造的大興濱江文化綠廊項目。這條全長6公里,被比作大興新區“綠色項鍊”的生態綠廊,是銜接雲臺山、二臺地和青衣江之間的“綠色載體”,在滿足整體功能設計的同時,將有效促進城市街區與生態本底的互動融合。

漫步於雅安公園、綠道,讓人有置身“城在水中、綠在城中”之感。

“山水共築大公園,歷史現代兩相宜,穿城綠道系山水。”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有關負責人表示,隨著雅安城市化進程加快,以綠道塑造城市肌理,推進城市綠道建設,依託人文景點、濱水綠地、公園廣場、道路綠帶等,著力構建“一帶、八廊、五片”的城市公園體系,將為市民帶來更多幸福感和獲得感。

重發展

生態環境可持續性是“公園城市”的底色

回顧中國人居實踐,許多城市都有“公園城市”的影子,且都能尋跡其可持續性。

深圳以公園和城市綠道建設為抓手,以建設“公園之城”創造市民綠色生活,注重山水格局,規劃城市綠色通廊,通過佈局“森林(郊野)公園—綜合城市公園—社區公園”三級公園建設體系,將山林、自然山體和海岸建成森林(郊野)公園等自然公園近千座,形成城市生態基底;同時公園串起深圳的海岸線,公園與公園之間則通過綠廊、綠帶和綠道串聯,完善了生態基底與城市的空間結構,形成城市生態的主要脈絡。

杭州以“美麗杭州”為戰略導向,通過生態環境明秀美、人居生活和樂美、功能產業活力美、城鄉空間品質美、文化景觀精緻美“五美融合”策略,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充分激發創新能力,在城鄉空間品質美策略下,將城鄉空間關係、城市空間、鄉村空間分別轉化為網絡都市、花園城市和美麗鄉村三大行動。杭州也因此贏得了“美麗山水城市”之美譽。

而雅安的“可持續性”既體現外在也體現內在。今年2月,雅安市城鄉生活垃圾收運系統建設PPP項目正式簽約實施。一張覆蓋全市6縣3區的垃圾收運“大網”開始編織。

該項目是我市實施城鄉垃圾處理設施建設三年推進方案的重要組成,對治理突出環境問題、集中攻堅垃圾汙水處理設施建設等均具有重要意義。項目建成後將實現城區定時投放、巡迴收集的全方位收集方式,並通過雅安市環衛數字化管理平臺,實現垃圾不落地目標。

近幾年雅安城市持續加大在構築良性生態體系方面的建設力度。

2016年,我市全面完成地下管線信息系統建設和項目儲備庫建設,推進海綿城市和大興新區地下綜合管廊試點建設。2017年,大興新區已新建地下管廊2公里,試點建設海綿城市2平方公里。

在建項目也在有序推進。作為雅安首條地下綜合管廊項目——雨城大道三段地下綜合管廊目前施工進展順利,預計6月底將完成主體施工。該項目建成後不僅能有效解決城市“馬路拉鍊”現象,還能消除主要街道蜘蛛網式架空線等問題。

“注重生態環境可持續性,是打造公園城市的關鍵一環。”上述負責人表示,“公園城市”理念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日益高漲,城市發展從重建築轉向重人居環境的體現。既是新時代城市發展的新目標——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環境日益增長的需求,也是綠色發展示範市建設的具象化。

補短板

人城景業融合發展是打造“公園城市”的捷徑

按照雅安打造公園城市構想,“公園化的城市風貌作為城市綠色發展的重要引領,將體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價值觀,以‘公園城市’建設帶動‘人—境—業’三位一體,優化和完善城市生態服務功能、生產功能、生活功能、消費功能和服務功能,積極發展旅遊、休閒、康養等業態,發展新經濟,培育新業態、積極促進構建國際生態康養城、國際旅遊度假目的地建設。”

當然,要把構想變為現實,雅安還有不少短板亟待補齊。

比如,雅安城市基礎設施配套起步晚,園城產融合不足。

又如,城市公園“以人為本”體現不夠,分佈不均,新老城區差距大,對自然資源的利用不夠充分,綠色空間分佈與城市功能分區之間缺乏有機聯繫等。

對此,雅安正全力以赴後發追趕。

按照市委四屆四次全會的安排部署,雅安城市將厚植生態本底,推進大熊貓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推進“一核三廊”補綠增花添彩工程,朝著“青江水潤、碧綠典雅、四季見彩”的市域大美公園形態目標邁進且思路清晰:

按“新城以綠為底、舊城留白增綠”的思路,以蒙頂山—金雞山、周公山為生態綠軸,持續推進城市園林綠化擴容增綠,形成山水相依、佈局合理、層次豐富、生物多樣、景觀優美、特色鮮明的城市綠地系統。

按從遊憩功能為主轉變為複合功能的公園建設思路,全力推進濱江文化綠廊、金鳳山公園二期等項目建設;規劃建設市區近郊的金鳳山、周公山、雲臺山等郊野公園,體現雅安以山體為特色的獨有城市面貌;運用生態手法,建設人與自然和諧的河流綠色生態走廊及溼地公園;推進城市綠道建設,串聯重要的景觀資源和公共功能區,形成綠蔭如蓋的雅安城市綠色慢行交通網。

開展城市雙修,充分挖掘雅安地域文化特色,通過城市設計,融入富有特色的歷史空間、城市文脈,展現和突出雅安兼具山水城市、歷史文化名城和現代化綠色發展特色的“公園城市”景觀風貌。

“‘公園城市’是一個綜合性、系統性課題。”在張清彥看來,打造公園城市要深刻認識“把生態價值考慮進去”的豐富內涵,將整座城市建設成為大美形態的公園,才能實現生產生活生態和諧統一、人城境業協調發展。

近幾年,雅安在城市公園及綠化美化等方面有長足進步,但如何轉化並利用好雅安生態優勢,將本土文化與地域風貌與城市發展相融合;在城市公園綠化空間打造中,將功能性與藝術性相融合,“讓人來了記得住,讓城市發展經得住時間檢驗”,將是雅安朝著打造“公園城市”目標的“捷徑”。

雅安日報/北緯網記者 高小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