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治淮史,一躍邁千年


千年治淮史,一躍邁千年

《淮河生態經濟帶發展規劃》的批覆和實施,掀開了淮河發展新的一頁。

4月29日,淮河流域蘇、皖、豫、魯、鄂5省省領導和29市的市長們聚首淮安,共商淮河生態經濟帶振興大計。這是去年10月國務院正式批覆《淮河生態經濟帶發展規劃》後,淮河流域首次舉行的省際聯席會議。

“這一規劃的最大特點,是推動淮河從治水為主到全面可持續發展的歷史性轉變。” 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副會長、淮河生態經濟帶發展規劃研究課題組組長鄭新立說,千百年來淮河一直以治理水患為主,較少考慮航運、產業和生態。《淮河生態經濟帶發展規劃》的批覆,標誌著淮河流域上升為國家區域發展戰略。帆影蒼茫、千里揚波的淮河,開闢了一體佈局、綠色發展的“新航道”。

01

“走千走萬不如淮河兩岸”

淮河是古代“四瀆”江、河、淮、濟之一(“四瀆”是古人概括的四條獨流入海的大河)。淮河流域地處我國東中部、南北氣候過渡帶,沃野千里、氣候溫和,是傳統農業生產基地。歷史上,這裡經濟富庶、文化燦爛,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因而古語有“走千走萬不如淮河兩岸”之說。

然而淮河既有輝煌燦爛的一面,也有歷經苦難的一面。由於地處中原腹地,淮河流域自古以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加之宋代黃河奪淮入海,使這個繁榮富足的地方,水災頻發、兵荒馬亂,演變為我國曆史上最多災多難的區域之一。

解放以後,沿淮五省艱苦奮鬥,治理淮河,淮河流域經濟社會發展發生了巨大變化。但由於歷史的原因,淮河水患始終未能根除,加之淮河流域地處沿淮五省邊緣地帶,經濟佈局上“邊沿化”, 時至今日,不少地方還是“災區、老區、農區”,人均地區生產總值低於各省平均水平。以安徽為例,淮河流域8市面積、人口分別佔了全省的51.1%、58.2%,GDP總量只佔全省38%,人均只有全省平均水平的65%。

“制約淮河流域發展的根本原因,還是淮河治理的滯後。”鄭新立介紹,淮河是我國大江大河中唯一欠缺有效控制性工程的河流,上游攔蓄不足,中游行洪緩慢,下游出路不暢。為應對洪水,中游淮河兩岸設置了大面積行蓄洪區,影響了地區建設發展。由於水災頻仍,歷史上淮河治理主要從防洪出發,較少考慮灌溉和航運,更難顧及沿河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佈局。2015年,淮河發展規劃研究課題組用9天時間從源頭桐柏縣開車到出海口濱海縣,在蓄洪區召開座談會,幹部群眾都對防洪負擔苦不堪言。


千年治淮史,一躍邁千年



根治水患、振興淮河,是1.46億淮河兒女一直以來的期盼。江蘇省發展改革委區域經濟處處長周金剛介紹,2010年,國家發改委首次提出了發展“淮河生態經濟帶”這一歷史性課題。2012年,淮安、蚌埠、信陽、鹽城等市共同委託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開展研究。2016年,國家發佈的“十三五”規劃綱要正式把淮河生態經濟帶納入。2018年10月,國務院批覆淮河生態經濟帶發展規劃,標誌著淮河生態經濟帶建設正式上升為國家區域發展戰略。

02

從治理水患為主到全面可持續發展

《淮河生態經濟帶發展規劃》的批覆和實施,掀開了淮河發展新的一頁。

鄭新立認為,淮河生態經濟帶規劃無論是理念還是手法上,都跟過去有很大不同:第一次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治淮,第一次部署五個省聯合治理,第一次把水利、交通、農業、流通、旅遊等部門整合起來,第一次從國家層面制定全流域治理方案……這麼多的“第一次”,核心是把淮河流域治理髮展當作一個系統工程,改變了過去各地各部門各自為戰、條塊分割的局面。

根據規劃,過去單純以防汛為主的淮河治理,將把防洪、灌溉、航運結合起來,打造我國新的出海水道。通過實施航道整治與疏浚,升級擴容船閘,提升蚌埠、徐州、濟寧內河港口功能,構建通江達海、鐵水聯運、港航配套的現代航運體系。

江蘇省工程諮詢中心高級工程師王小冬介紹,歷史上淮河是直接流入大海的,由於黃河奪淮,出海口逐漸堵塞,淮河主流改由洪澤湖、高郵湖、邵伯湖入長江,少量河水仍由濱海縣入海。對淮河綜合治理,分段蓄水,將形成千公里河川式水庫,不但使全流域大部分農田可灌溉,還將大大提高河道的通航能力,建成我國第三條黃金出海水道。

航運的改善,加之沿淮鐵路、高速公路和集疏運體系建設,將使沿淮地區的基礎設施和發展環境大大改善,形成我國中東部地區開放發展新的戰略支點。規劃賦予淮河生態經濟帶四個定位:流域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帶、特色產業創新發展帶、新型城鎮化示範帶和中東部合作發展先行區。


千年治淮史,一躍邁千年



江蘇地處淮河下游,蘇中、蘇北8市中,有7市屬於淮河生態經濟帶。淮河生態經濟帶的江蘇部分,既是我省發展的最大短板,也是最大潛力所在。“我們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動淮河生態經濟帶江蘇部分的建設。”省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介紹說,在我省交通體系建設中,重中之重是蘇中、蘇北的高鐵建設,正在建設的徐宿淮鹽高鐵、今年力爭開工的寧淮高鐵,都在淮河生態經濟帶內,徐州陸港、連雲港海港、淮安區域性航空貨運樞紐,將構成支撐該區域發展的“鐵三角”。在產業發展上,我省正統籌全省產業佈局優化調整,推動優質產業項目向蘇北和沿海地區轉移。

03

探索大河流域生態文明建設新模式

按照《淮河生態經濟帶發展規劃》“時間表”,到2020年,淮河流域與全國同步建成小康社會;到2025年,淮河水道基本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初步形成。為此沿淮5省排定了24項重點建設任務。這在4月29日舉行的市長會商上引起熱烈反響,“合作”“共贏”“生態”成為市長們口中的高頻詞。

“淮河東流入海,鹽城是入海口。”鹽城市市長曹路寶激情展望,淮河打造我國新的出海水道,鹽城港口地位突出,鹽城成了淮河生態經濟帶門戶城市,將舉全市之力建設濱海港工業園區。如今,寶武集團2000萬噸精品鋼基地、中海油LNG等大項目落戶濱海工業園,依託淮河水道,面向安徽、河南等省建設油氣儲運基地。

河南信陽到淮安直線距離並不很長,但常務副市長王新會前來參加會議,途中竟耗時6個多小時。他先乘火車到鄭州,再乘高鐵到徐州,最後坐汽車趕到淮安,已是夜裡一點半。“同處淮河之濱,我們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為同飲淮河水;陌生,是因為交通不便、相見不易。”

可見沿淮高鐵和高速公路,對淮河生態經濟帶多麼重要。規劃中以信陽、阜陽、駐馬店、蚌埠、淮安等城市為樞紐,沿淮鐵路將成為橫貫東西的鐵路大動脈、我國第二條“隴海線”。蚌埠市市長王誠介紹,沿淮鐵路亳蚌、淮宿蚌、合新高鐵力爭年內開工,蚌埠段沿淮高速公路部分控制性工程已經開工。

2013年7月30日,國家發改委正式回覆了淮安市委書記姚曉東等17名全國人大代表關於將淮河生態經濟走廊上升為國家區域發展戰略的建議,淮安由此成為淮河生態經濟帶“首提首推”城市,同時又是運河城市。兩大名河交匯,淮安格外注重水生態建設。市長蔡麗新建議淮河流域城市共建綠色生態廊道,探索跨流域水汙染聯防聯控和橫向生態補償機制。

這一提議得到了蚌埠、信陽、濟寧等城市的積極響應。王誠提議,淮河流域可以像浙皖之間的新安江那樣,推行跨省生態補償。同為運河沿線城市,濟寧市市長石光亮建議建立跨區域環境監測機制,並呼籲棗莊、徐州、宿遷、淮安等城市聯手開發運河沿線全域旅遊。

“發展淮河生態經濟帶,淮河是紐帶,生態是前提。”周金剛介紹,規劃要求沿淮五省共同編制產業轉移指南和產業准入負面清單,積極推進水權、碳排放、排汙權交易,建立流域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探索大河流域生態文明建設的新模式。

記者 :顧巍鍾

頭條號關注“新華經濟369”,您的關注就是對我們最大的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