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兩房一車,德雲社吳鶴臣生病要眾籌百萬,救急還是救窮?

摘要:中產的外衣不堪一擊

北京兩房一車,德雲社吳鶴臣生病要眾籌百萬,救急還是救窮?

近期,德雲社吳鶴臣突發重病,其家人在水滴籌平臺發起了100萬金額的眾籌。但很快劇情突變,居然吳鶴臣家在北京有兩套房一輛車。

至今具體醫療費花了多少,還是個謎。有媒體說花了十幾萬,但醫院方也並未證實。

水滴籌方面在5月5日公開給出的說明中沒有提。此事件中,爭議最大的吳鶴臣張泓藝在多次公開說明中也沒有提及,而德雲社給出回應也沒有提。

只是當事人的家人給出的居委會證明中提到,其父母15萬的存款已全部用於吳鶴臣的醫療費用支出。

北京兩房一車,德雲社吳鶴臣生病要眾籌百萬,救急還是救窮?

最讓網友炸鍋的是,此事被媒體關注後,吳的家人公佈的資料,讓人吃驚:吳家在北京有兩套房一輛車,居然還要眾籌治病。

其妻子張泓藝很快作出了回應,說兩套房都是公租房,賣不了,而因為家離醫院太遠,不能賣。

不過一方面網友們在捐錢,另一方面張泓藝的微博發文卻顯示已經更換了華為新出的P30Pro手機,而且是買了兩部,共花費1.2萬元。

北京兩房一車,德雲社吳鶴臣生病要眾籌百萬,救急還是救窮?

更扯的是張泓藝回應,是生病前就預訂的,房不能賣,車不能賣,但現在都到眾籌的地步了,手機也不能賣了、退訂用於治病嗎?

還用這個最新款手機發了《生而為人務必善良》,這邏輯和自認為很有理的態度實在讓人大開眼界!

而目前的花費顯示都是用的吳父母的積蓄,吳已在德雲社工作十年,其妻子此前也有工作,據媒體報道並未養育孩子,夫妻倆居然沒有一點存款。

張泓藝的回應是:我和吳鶴臣自己都是"月光族",沒有存錢的意識,這次疾病來得猝不及防。很多錢大家覺得不應該花,但這都是必不可少的。

而另一個爭議點是為何要籌集100萬?從給出的回應來看,也讓人匪夷所思。

北京兩房一車,德雲社吳鶴臣生病要眾籌百萬,救急還是救窮?

治療花費是"費用不詳",而後續花費要租住兩居室,其妻子目前已未工作,還需要請一名護理人員。

就算這些都說得過去,從這個說明中能看到預計的花銷在17萬左右,加上吳父母假設真已經花費了15萬,總共也就是32萬左右,剩下的60多萬用作長期治療和康復是否太過"未雨綢繆"?

如果早有這麼一星半點的未雨綢繆,一年買個幾百塊錢的消費型醫療險,一年保額就能達到上百萬了(這種醫療險實在太普遍,隨便在支付寶和微信中都能找到)。

而水滴籌給出的回應是:"要求發起人向贈與人最大化、真實地公示患者的疾病情況、治療花費情況、家庭經濟狀況(主要是房產、車產等信息)",也就是有車有房也可以發起眾籌……

而此次發起人是吳的父母,目前為止公佈的也是吳父母的財產情況,直接關聯人吳鶴臣及其妻子的經濟狀況,僅吳妻子一句"我們是月光族"了事。

哪怕是吳父母的財產情況也僅是社區居委會給出的,真不知道哪個居委會這麼厲害,能瞭解清楚別人家的財產狀況。

目前水滴籌已關閉了籌款,已籌得14萬多,水滴籌方面回應將直接匯入醫院對公賬戶,用於患者治病,如有結餘,將退還贈與者。

北京兩房一車,德雲社吳鶴臣生病要眾籌百萬,救急還是救窮?

前幾天被躺槍捱罵的德雲社也給出了回應,稱吳有醫保,郭德綱及公司同事也都有眾籌捐款。

至此,對這一切還尚未知曉的吳鶴臣,只能說祝其早日康復!

縱觀此事件,有兩點值得特別說一說。

其一,是網絡互助平臺的爭議。不過蜜姐認為,有網絡互助平臺,各類眾籌肯定比沒有的好。

這次的事件打擊了不少網友捐贈的意願和積極性。儘管此次有好多網友吐槽,這些平臺存在各種漏洞,導致一些真正陷入困境的人籌集不了多少錢,而有知名度的人或者是懂得利用輿論炒作的人反而得到了實惠。

北京兩房一車,德雲社吳鶴臣生病要眾籌百萬,救急還是救窮?

但對於那些身患重疾又家境貧寒的人來說,多一個途徑籌款,就是多了一線生機。

這裡我不會去詳細分析這些平臺的漏洞,因為這些漏洞被傳播得越廣,越有可能被利用。

另有知名博主剖析了水滴籌等平臺說不收發起人費用,是如何"套路"捐贈人買保險、買東西的。

對此,蜜姐持相反態度,做慈善的平臺也有日常開支,其有收入才能做得長久。更何況,如果更多人正確購買商業保險,少點等眾籌救命的悲劇,有何不好?

其二,對於所謂中產來說,沒有做好家庭保障,中產這件外衣實在是薄得不堪一擊。

假設此次事件中的張泓藝所言屬實,她與丈夫吳鶴臣就是因為"月光"才走到今天的困境,那可以看到此前他們可是過著標準中產的生活:在北京有房有車,沒有債務,沒有孩子養著寵物。

但這樣的歲月靜好,在吳鶴臣患病後不到一個月就土崩瓦解了,還耗盡了吳父母的積蓄。

其實留有退路,更多的是一種意識,而並非直接跟收入相關。

蜜姐身邊就不乏有收入還不錯,不願買保險也不願儲蓄的人。甚至此前有位朋友開了公司但自己連基本的醫保也不願買,周圍朋友說了好幾個月不勝其煩才去買了職工醫療險。

無論是就醫還是養老,指望靠眾籌等捐贈方式,都是不靠譜也是不應該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