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到天堂草原東烏珠穆沁旗,探訪草原深處的額吉淖爾“母親湖”


春夏之交,從北京自駕天堂草原錫林郭勒的東烏珠穆沁旗,路遇一片紅白相間的水面,這便是內蒙古三大鹽場之一的額吉淖爾。鹽場很空曠,離鹽湖岸邊一箭之地把車停好,下車便感受到了蒙古高原那強烈炙熱的陽光照射,迎面涼風習習也不覺得太熱。

在蒙語裡,“額吉”是母親,“淖爾”是湖,“額吉淖爾”便是“母親湖”的意思。傳說成吉思汗率軍來到天堂草原,烈日下飢渴難耐,一位白髮蒼蒼的額吉領大軍到甜水井旁,解了將士們的乾渴,也喝盡了井水,又是這位額吉將一把鹽花投入井中,頓如泉湧形成了額吉淖爾-母親湖。

額吉淖爾鹽湖現在隸屬於中鹽旗下的內蒙古鹽業公司,鹽場每年五月-九月作業生產,其它時間停工關閉,我們此時造訪恰逢其時。只見鹽場最外面粗製鹽堆成了山,一個工人在上面忙碌著。

鹽堆下面負責開傳送帶的師傅見我們到來頗感新鮮,問我們從哪裡來、到哪裡去,我們想知道他在鹽場幹活辛不辛苦、掙得多不多。很多鹽場的職工是從東北來到地處草原深處的額吉淖爾,這讓我們有點意外。

早在2000多年前的《漢書》便有鹽湖的記載,從遼代開始被開發利用,當時稱大鹽濼。 我們現在看到的是初制的粗鹽,精細加工後分成食用鹽、畜牧鹽和工業鹽三大類。 額吉淖爾鹽湖以盛產晶瑩透徹、色美味純的大青鹽馳名中國北方各地。

額吉淖爾鹽湖整體呈橢圓形,被分割成很多鹽池。 “鹹”是一種味覺,我們卻能聞著鹹鹹的味道來到鹽池岸邊。一側湖面呈鐵鏽紅,是新鮮的滷水顏色,另一側已經曬制完成,白花花的直晃眼睛。

我們站在一旁看著工人們將曬好的鹽收集起來,用皮帶裝到卡車上,再運往大鹽堆。在鹽池勞動的工人不超過十個人,這些工序都在有條不紊地進行著,而我們著實是多餘的人。

大鹽堆遠看沒什麼,走近卻感覺像雪山一樣雄偉,雪峰連綿不斷,在藍天的映襯下很容易讓人產生錯覺。

像這種鹽業生產的場面,帶孩子來參觀一下感覺挺好的。對於生活中的鹽是怎麼生產出來的會有最直觀的感受,尤其看到烈日下鹽業工人辛勤地勞作,讓孩子學會珍惜生活中的一切那是再好不過了。如今每當用到內蒙大青鹽做料理,便會想到幾年前我們光顧額吉淖爾鹽湖的情景,做出的美食也多了些親切的味道,這便是旅行的魅力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