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小時候“馴鷹”(本文僅真實記錄昔日生活,請勿模仿文中情節)

按:本文僅為昔日生活的真實記錄,請勿模仿。本頭條號呼籲:關愛生命,保護動物,停止殺戮,我們擁有一個共同的地球。題圖來自網絡,僅為配圖,和本文無關

憶小時候“馴鷹”(本文僅真實記錄昔日生活,請勿模仿文中情節)

在幾十年前,玩鷹是個有趣的活動,特別在鷹抓獵物(兔子)之時,更是有趣。其實,放好鷹也不容易,只有養好鷹,才能放好鷹。養好鷹有很多的學問,養鷹要掌握鷹的知識,懂得鷹的習性,愛護它、尊重它,耐心地為它服務,才能養活、養好、養熟。鷹才能隨人意,給你豐厚的回報。有關鷹的放養情況回憶如下:

一、捕捉(打鷹)

一種方法是在樹林的空曠處或較大的墳地裡,設網捕捉。工具是用一個長六、七尺,直徑一尺的圓筒形串籠。內裝一鴿子做誘餌,南北向平放於地表。片網一方,方六尺,四角各綴銅錢數枚。再豎兩根細竹竿支撐在串籠腰部上方。諺雲:“鷹眼、兔耳、瞎子心”為最靈。說,“鷹有滾豆之能”(在高空即能看到地面上的豆粒)。它在半空中飛翔,看到誘鴿,迅即猛撲下來。鴿見鷹來,急忙逃向串籠的另一端。鷹緊追不捨,不慎撞在網上。網落於地,把鷹蒙在網下。鷹惜翎毛,不敢亂動。在網不遠處,搭一藏人草棚。人窺見鷹落網,先遞給它一件東西,如鞋、帽、衣、物等,讓它抓住,“眠了爪”(zhao 抓緊了),防止抓人。然後抓住鷹腿,給它戴上一個特製的帽子,矇住頭腿,只露嘴鼻。掛上絆和韁繩。拴在筐沿上,再等待捕捉第二隻。

另一種方法是“套”。工具有長竹竿一根,繩套一個,縛於竿頭。在刮西北風的天氣,日落時,留心觀察荒野中的孤樹。見鷹宿於樹上,暫不驚動它,待天黑後去捕捉。鷹和其它鳥一樣是“雀盲眼”(夜盲)。它睡覺時把頭藏在翅下,聽到聲音,驚覺起來,伸長脖子亂找。人打著手電把套子套在它脖子上,然後拉下樹來。

捕鷂子的方法和工具與捕鷹等同,只是誘餌用麻雀。鴿子和麻雀的特點是:見到鷹、鷂子時,在串籠裡飛跑。鷹鷂急於追逐,不慎撞網。其它鳥和雞鴨等,見到鷹、鷂就趴在地上,不敢動彈,任其抓吃,這就撞不到網上了。

鷹鷂落網後,先稱其體重,留下記錄作為基數。一般出獵時的體重,為落網時之七至八扣。

鷹之優劣

1、體重者優。落網時的重量一般在老秤18兩以上者即能幹活,大者有30幾兩的,勁更大,普通的都在二斤上下。

2、頭大、嘴大、“手把”(爪子)大、腿粗、毛眼大有神者優。

3、毛色有黃、黑、紅、紫等數種,黃色者優,紅鷹最好,但屬稀物,不可多得。

4、分類,有“兒子鷹”、“破貨”、“老片”等數種。“兒子鷹”為當年生。背羽黃紅色,肚白色,有順紋黑花。優點是:易馴養,乾死活兒,但無捕獵經驗,市場售價較高。“破貨”,二年生。背羽紫色,胸白有橫順兼有紫黑花紋。“老片”,三歲以上。背近黑色,胸羽特白,帶橫花紋。這類鷹不好馴,易回生,但有捕捉經驗和技巧。市場售價較低。還有“籠鷹”和“回山籠”。“籠鷹”因為活兒好,春節前捨不得放飛,籠養一年待第二年再用。“回山籠”是玩了一年,頭春節放飛後,第二年又被捕住,這兩種鷹即好馴養又有捕兔經驗,有巧把。

不過,這兩種鷹都很少,因為籠鷹一年得吃四五十斤肉,還得侍候其8個月,一般籠不起,回山籠更是罕見。

二、馴養(熬鷹)

馴的目的是讓其認人、認聲音、認套袖、認食。認人是和人交朋友,知道人是幫助它,而不是加害它。最後達到不怕人,依靠人。認聲音是人在熬練和餵食時,不斷髮出“嗨!嗨!”的呼喚聲。使之形成條件反射,聽到嗨之聲,便飛奔而來。認套袖,是用白布(白色顯眼)做一棉套袖套在胳膊上。架鷹和餵食時,讓其站在上面,久而久之,看到白套袖認為上面有吃食,便馬上飛來,落在上面。認食(肉條或肉片),是見到肉後便立即飛來吞食。這叫“小食亂了”。

熬鷹的時間有“十天鷂子,半月鷹,小斑梭三天向外扔。”之說(斑梭是一種小型鷂子,學名不詳),“向外扔”是指鷹架著放,鷂子、斑梭等是扁著(握在手中)放,擲向小鳥。實踐體會,鷹半個月是熬不熟的,得20天至一個月。尤其是老鷹,更不易熟,熟了還回生。

熬鷹的方法

落網後,首先在其雙腿上加絆,再拴上一根帶有轉軸,二尺多長的韁繩。尾根上部栓一鈴鐺。鈴鐺下墊一塊薄皮墊。以備飛行和落樹時,聽到鈴聲容易發現。

在院中埋兩根豎樁,樹樁間綁一橫棍,棍上綁上一層稻草或穀草,備白天架鷹。在室內放一把椅子,椅背上也綁上一些稻草或布條,備夜間熬鷹。因為老架著胳膊要困,再者連續熬鷹,人也受不了。架於椅背上,韁繩握在手中,人可以小憩,見到鷹有睏意時,便拉一下韁繩把鷹驚醒。熬就是不讓它睡覺。

鷹食以牛肉為主,也可喂些豬肉,但不能帶油膘。喂時用清水泡一下,不能帶血。根據底膘的比重,隨時調膘。特別是在出獵前,尤為重要。膘低了沒勁,抓不住兔子,就需要喂血食。如:老鼠、鼴鼠及各種鳥類。帶血喂,膘很快就上來。膘高了要“喂軸”或“打水”。軸是用青麻纏一小球,夾在肉片中,送入鷹嘴。鷹、鷂是“化骨不化毛”,第二天這個“軸”就從嘴中甩了出來。打水是含一小口水,把一導管插入鷹嗉中,把水緩緩吐入鷹嘴中。膘很快就降下來。

鷹初落網,需要戴著帽子。蓋住眼睛,防止亂飛。夜間熬時摘掉帽子,讓它熟悉人和環境。這樣過去三、四天,就可摘掉帽子,這叫“敞開臉了”。它起初不吃食,合著嘴,把牛肉片塞進去,它不咽還甩出來。過幾天,就開食了,在以後就會自己鵮著吃了。

“扁倒的鷂子,架倒的鷹。”熬鷂子得經常握在手裡,熬鷹則需長期架在胳膊上,才能熬熟。為培養它的膽量,哪裡熱鬧架著它去哪裡,如:皮影臺根、大鼓書場兒、秧歌場、紅白喜事、擂鼓、吹喇叭、放炮的場合及集市上。讓它練膽量,最後達到三不怕——不怕人,不怕各種聲響,不怕各種顏色的衣物。視而不驚,聽而不躲。和以上說的“四認”這就表示熬熟了。

為檢驗它的生熟程度,對它進行三次放飛考試——叫線、叫架、和試捕。叫線是一個人架著鷹,另一個人帶上套袖,放上肉,相隔一米叫它,如去了,再隔兩米、三米五米、十米依次叫;如成功,就叫架,相隔四、五十米,埋一根杆子,中間栓一條繩子或鐵條,繩子中間套一鐵環,鷹韁繩拴在鐵環上,一個人在另一頭帶著套袖,放上肉片,“嗨嗨”地呼喚,鷹低飛撲向肉片搶吃,叫架成功。如不奔向肉片,而想高飛,這說明還欠工;第三次考試是在鷹韁繩上栓一條長繩,放跑一隻家兔,讓鷹去抓,如鷹直奔兔子將其抓住,全部考試合格,可以畢業了,不奔兔子而沖天而飛,這說明工還沒到家。

三、狩獵

初狩。第一次出圍,先天晚上要多熬一會兒。膘比正常要低一些、在六、七扣秤。鷹因飢餓,見到兔子窮追不捨,但因膘低,沒勁,老打兔子屁板而抓不住,兔子逃脫,也表示成功。因為它幹活兒,而不飛走。如果抓住兔子,就不再抓第二隻了,讓它吃個飽,以資鼓勵,有一就不愁二、三。

鷹再熟,在出圍的先天晚上也得熬一會,這叫“見見燈”。不能多喂和高膘。正像曹操說呂布那樣:“養君譬如養鷹,飢者為用,飽者揚去。”

出圍前準備好提兜、水瓶、兔頭或者死鳥、杖竿等物。每次出圍前,先用巾子(一種特製的小襖)束住鷹翅,防止亂飛。過秤,看是否在標準分量上下。然後再遛一會。見“條”(鷹拉屎叫打條)下來了,肚子空了,再去出圍。鷹鷂是“吃紅肉拉白屎”。如果屎中有紅或者黑雜色,說明鷹有點毛病,需喂藥。

出圍最少得兩、三人,一人駕鷹,其他人拿竹竿趕杖。如趕杖的首先發現兔子要喊“張鷹”,就是把架鷹的胳膊揚起來,讓鷹看到兔子。如鷹先發現兔子,就“搶圍”,從胳膊上飛下來奔向兔子。鷹平時也經常飛離胳膊,這叫“騷架”,“騷架”是昂頭向上飛。“搶圍”是低著頭“抱著草飛”就是低飛,離地面不遠飛行。

兔子愛在莊邊、場內、地頭、地腦處待著。一是好找吃食,二是離道近,有了情況,便於逃跑。在大地裡愛在垡過的地、拾過茬子的地的土坷垃陽坡臥著。從很遠它就能聽到人的腳步聲,兩隻耳朵豎起來上下襬動探聽情況。日光一照,顯得很紅。人離二、三十米就能看到。在草地上愛在有一小片矮草的地方搗一個小窩。多半個身子坐進窩中,頭耳在外。矮草既能隱蔽,又不影響聽覺和視線。還便於逃跑。這樣的窩不只一處,所以“有狡兔三窟”之說。“兔子不吃窩邊草”也是事實,吃掉就不利於隱蔽了。它從早就已經聽到人的腳步聲了,可是人不走到近前(有時幾乎踩住)它不跑。但一起跑,就快如離弦之箭,“一蹦仨壟”人們用“靜如處子(未出閣的閨門秀女),快如脫兔”來形容它的快速,一點也不為過。《木蘭辭》上有:“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的句子,我們放了多年鷹也沒看到過這種動作。只看到耳撲朔。

鷹會抓兔子是它的本能。但抓的方法各異。一般是抓鞧(臀部),掏襠,老牛箍嘴,雙抱頭等幾種。有時幾種方法同用。兔在前頭跑,鷹追到後,先用一隻爪抓住其後鞧,兔子被抓,下意識的一回頭,鷹的另一隻爪,立即給以老牛箍嘴或陶襠(抓進肚皮),把兔子搬倒。這時兔子邊踢,邊發出類似小孩哭一樣的哀嚎。人沒趕到鷹死也不撒把。人到後,首先抓住兔子的一雙後腿,防止蹬了鷹或逃跑。再遞給鷹一個兔子腦袋。鷹知道人是來幫它,人一上手,鷹就撒了把,去啃兔頭。有時,鷹不松爪,就用中指順著鷹腿下去,摳它的腳心,它就撒開了。這時人先墊兔子腰,就是把兔子脊椎骨撅折,讓其下肢癱瘓,但還活著,扔進揹包。

另一種抓法是雙抱頭,這是一種有經驗鷹的“巧把”。一般鷹追兔子是“抱著草飛”,就是離地面一米多高追逐,待兔子上崗,下坡,遇到坎坷時下把。這種鷹見兔後,直衝雲霄,在上面瞭望。兔子看到鷹未追來,便放鬆了警惕,放慢了腳步,稍一遲疑,鷹自半空急衝直下,雙爪一起抓住兔頭。兔子一驚,不自覺的雙腿一跳,鷹順勢把其拎起一丈多高,再隨兔子吊落於地,有時人跑到時,兔子已被窒息而死。

每抓到一隻兔子,把鷹也累得筋疲力盡。需要休息一陣子,讓它咬幾口兔頭上的殘肉,但不能喂多了。等到一抖落毛,證明體力已恢復,再去捉第二隻。如太累不抖落毛,就用水向它身上噴一下,有助於恢復精神。抓到兩三隻後,鷹過累,就不願幹活兒了。見到兔子,追一陣,追不上就飛到樹上去休息。這時,就需“上供”。把套袖和肉放於地面,上面擺上個兔子頭,鷹歇過勁來,抖抖毛,飛下樹來啃兔子頭,過一會兒再去放。

兔子的應對與反抗

二斤重的一隻鷹,降服一隻三、四斤(大的有五斤以上的)實屬不易。兔子的拼死掙扎,鷹的奮力捕擊,這是一場生死搏鬥。每抓到一隻兔子都要把鷹累的氣喘吁吁,特別是遇到有應對經驗的老兔子,俗話說“人老奸,馬老滑,兔子老了不好拿。”更為不易。

兔子應對的方法有:

1、打樁。兔在前急跑,鷹在後緊追。追至切近,兔子驟然一蹲,鷹沒思想準備,飛得又急,一下栽在兔子前頭。正在傾的發矇時,兔子已調轉方向跑出很遠。

2、急轉彎。鷹追至切近,兔子一個急轉彎,把鷹甩在一旁,傾一下。鷹再起飛,兔已跑遠。

3、找避風港。利用環境,藉以躲避。如逃進樹叢、土洞。鷹怕戧了翎毛不敢鑽入追捉,只有落在樹上或樹叢旁,等待人趕到後,把兔子趕出來,再起飛追捉。

4、捉迷藏。鑽入窯洞、柴草堆裡,人趕到後,用杖竿扎也不出來。有時,用杖竿打住。

5、蹬鷹。鷹趕到,兔子猛抬起後退急蹬,有時把鷹蹬傷。

6、“射箭兒”。兔向前跑著,見鷹趕到突然向上直竄,鷹無從下把,戧在一邊。

7、兔子最厲害的一招是:鷹的一隻爪,抓進兔子屁股後,兔子不回頭,拉著鷹向前猛跑。鷹爪眠了爪,一時拿不出來,只能搧乎著翅膀,被動的被拉著跑,有時就把鷹腿拉傷。更嚴重的是:兔子拉著鷹鑽進樹行子,棉花地、茬子棵。兔子在壟間跑,鷹在上面被這些障礙物颳著,不是戧了翎毛,就是打了膀子,拉壞了腿。也有被拉死的。

翅的修復。每次出圍回來,都要檢查一下鷹的腿、爪、翅、尾是否受傷,以便醫治和修復。如鷹的一隻腿不敢沾地,說明腿有傷,就需要休息。如翅翎、尾翎被戳折,影響飛翔和速度,就需要修復,用雞翎接上。用膠粘或者線纏在斷翎根上。

捕獵的時間大約三個月。“去暑鷂子,白露鷹”是說從這個節氣開始,馴養、圍狩。“‘小雪’兔子掛掌”,就難拿了。春節前收圍。因消費過重(每天得二兩多肉,籠養起來的很少),就把鷹撒放了。放飛前,把鷹栓在架上。架上綁上一直死雞,讓它隨便吃。待過幾天,原了膘(恢復到落網時的膘),也回生了,就解開韁繩,任其飛走。如沒有這段返生過程,解開韁繩它飛了還回來,或被人逮去害死。

這是十幾歲時的一段回憶,裡邊的一些術語(行話)不知該用哪個字,記憶也可能有錯誤,請行家裡手指正。

(作者王泰祥,樂亭縣教育局退休幹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