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失去人類生存條件的地方”如何變為“喀斯特綠洲”?

為進一步凝聚起虹口高質量發展的精神動力,正在爬坡奮進中的虹口用“搬家不如搬石頭,苦熬不如苦幹;等不是辦法,幹才有希望”的“西疇精神”,來激發幹部群眾幹事業,建設美好家園的幹勁。上海對口支援的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西疇縣“西疇精神”宣講報告團今天上午在虹口區工人文化宮舉行宣講會,該區各級幹部群眾600餘人聆聽了報告。

“基本失去人类生存条件的地方”如何变为“喀斯特绿洲”?

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西疇縣,是全國石漠化程度最深重的地區之一,1506平方公里的面積中,岩溶面積竟佔到了75.4%,被外國岩溶專家稱為“基本失去人類生存條件的地方”,該縣西南部是全國有名的貧困地區。面對極端惡劣的自然環境,當地人民不悲觀、不埋怨、不低頭,與石漠抗爭,向貪困宣戰,苦幹實幹科學幹,以改天換地精神鑿崖修路、移石造地、植樹造林、培植產業,譜寫了一曲自強不息的英雄讚歌,鑄就了“西疇精神”。20多年來,該縣人民憑著一股子韌勁,在懸崖峭壁中開挖道路3000多公里,使當地達到雲南省平均公路密度的3倍。在石旮旯中造地種糧種樹,人均耕地由0.3畝增加到0.78畝,森林覆蓋率由25.24%提高到53.3%,生產生活條件有了改善。

“基本失去人类生存条件的地方”如何变为“喀斯特绿洲”?

虹口區從1996年起,與西疇縣結對幫扶,先後選派了10批援滇幹部,幫助西疇縣在基礎設施、產業合作等方面取得了實效。並先後投入數億元,幫助培育發展了甘蔗、商品蔬菜、獼猴桃、柑橘、中藥材等高原特色農業。近年來,虹口區的六大國有企業投入310萬元專項經費援助結對貧困村,相關部門組織其他社會企業,每年向貧困村投入一定的援助資金和幫扶項目帶到所結對的貧困村。2012年以來,西疇縣治理石漠化140.2平方公里,實施封山育林12.62萬畝,人工造林3.35萬畝,建成沼氣池4.36萬口。昔日的亂石旮旯變成了宜居、宜遊、宜業的“喀斯特綠洲”。

“基本失去人类生存条件的地方”如何变为“喀斯特绿洲”?

虹口區號召全區幹部群眾要從“西疇精神”中汲取力量,要有一股子捨我其誰、幹事創業的衝勁、韌勁、闖勁,努力闖出一片虹口發展的新天地、幹出一番新事業。報告會結束後,虹口的幹部群眾紛紛表示,要用“西疇精神” 幹事業,要努力工作,不怕疲勞、連續作戰的頑強作風,深入基層一線,深入群眾,實幹、巧幹、科學幹,加快虹口的發展速度。

“基本失去人类生存条件的地方”如何变为“喀斯特绿洲”?

虹口區嘉興街道黨工委書記狄梁說,嘉興路街道大力弘揚“西疇精神”,“實”字當頭、“幹”字為先,特別是虹口區市民驛站嘉興路街道第一分站作為總書記考察過的地方,是黨委和政府聯繫群眾、服務群眾的神經末梢,對接老百姓的需求,在便民利民上下進一步下功夫,當場辦結項目已從之前的38項拓展到50項,增加養老保健、垃圾分類宣傳、中醫養生、心理諮詢講座等市民活動項目,並打造閱讀越精彩、品墨軒、朗讀者等精品課程。

虹口區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長李鵬告訴記者,舊區改造是城區建設的重中之重,事關民生改善,將大力弘揚“西疇精神”,按照“保基本、保安全”的理念,持續推進舊區改造。牢記“舊改為民、舊改靠民”這一宗旨,大力發揚“千言萬語、千辛萬苦、千方百計”的舊改“三千精神”,以黨建引領、群眾工作、部門合力、隊伍建設為工作法寶,加快改善虹口困難群眾居住和生活條件,不斷增強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曲陽街道曲二居民區黨總支副書記、居委會主任王國霞說,作為居民區一線的社區工作幹部,通過身體力行“西疇精神”,磨礪自己自強不息、堅韌不拔的頑強意志,培養自己勇於擔當、敢於挑戰的精神氣魄,以擦亮“全崗通”工作品牌為抓手,在社區“美麗家園”建設中,推動基層社會治理創新上新臺階、寫新篇章,實現自己的中國夢。

北外灘街道第三市民驛站黨建示範站書記周素君表示,要發揚好“西疇精神”,並把它落實到工作實處。在市民驛站的黨建示範站工作中,提高自己的黨性意識,正確處理好各種問題,起到良好的示範引領作用。

作者:上海電臺記者顧雋潔、通訊員龍鋼攝影:宏新

“基本失去人类生存条件的地方”如何变为“喀斯特绿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