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故宮被炒作出的“鎮館之寶”,奉勸各位今後不要盲從了


坊間有臺北故宮“鎮館三寶”之說,其中的兩寶便是肉形石和翠玉白菜。這是一個典型的以訛傳訛,因為要論臺北故宮的鎮館之寶,但是往下再數兩百件,恐怕也輪不到翠玉白菜和肉形石!

國寶的一個關鍵要素在於稀罕和歷史的厚重,翠玉白菜和肉形石都沒有什麼唯一性,肉形石就不值一提了,它才有5.7釐米高,而且是清代的,只是一個帶有成層色條的類玉石而已,工匠在頂上染色打孔,造成類似紅燒肉的視覺效果。

特別是肉形石,基本上要多少就能做出多少來,在博物館展廳裡擺上幾千個大大小小的肉形石,恐怕沒幾個觀眾還會認為那是寶貝。

翠玉白菜也是清朝晚期的工藝品,尺寸很小,長只有18.7釐米,是棵“小白菜”。材料用的是雲南緬甸一帶的綠玉,色澤青白,寓意“清清白白”,菜上有螽斯蝗蟲兩隻蟲子,寓意多子多孫。

這本是個插件,白菜幫子插在一個木託上,相傳是光緒瑾妃的陪嫁。清宮裡珍玩無數,以前從沒人特別關注過這棵白菜,在運送到臺北的過程中還把一條蟲子腿給磕壞了,品相也說不上特別完整。

然而它在臺北故宮展出之後,聲名鵲起,其實清代有很多類似的珍玩,好比說河南博物院有象牙蘿蔔和象牙白菜,北京故宮有瓷器螃蟹,都和真的一樣

,然而臺灣人沒見過類似的東西,便以為翠玉白菜是天下無雙的珍寶。

結果讓觀眾們以為這果然是難得一見的國寶,其實根本不是。

真正開心的是旁邊的餐館,高價推出翠玉白菜和肉形石這兩道菜,賺得盆滿缽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