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年前,蘇州、松江、常州三府的無錫、上海等縣皆被一分為二!

百度一下江南地區無錫、武進、宜興、太倉、吳江、常熟、崑山、嘉定等縣的歷史沿革,會發現一個特別有意思的現象。在清代雍正年間,它們都被拆分成兩縣,皆同城而治。

三百年前,蘇州、松江、常州三府的無錫、上海等縣皆被一分為二!

蘇州

三百年前,蘇州、松江、常州三府的無錫、上海等縣皆被一分為二!

松江

三百年前,蘇州、松江、常州三府的無錫、上海等縣皆被一分為二!

常州

這是怎麼回事呢?

雍正二年(1724年),江蘇蘇州、松江、常州三府進行了一次較大規模地行政區劃調整,或升州或析縣,具體是這樣的:

蘇州府,析長洲縣東南部置元和縣,與同為附郭縣的吳縣三縣同城而治;析吳江縣西部置震澤縣,析常熟縣東境置昭文縣,析崑山縣西北部置新陽縣,皆同城而治;共轄九縣。

升太倉為直隸州,隸屬於江蘇布政司;析州地置鎮洋縣,析嘉定縣東境置寶山縣,加上原有的崇明縣,共轄四縣。

松江府,析華亭縣置奉賢縣,析婁縣置金山縣,析青浦縣置福泉縣,析上海縣置南匯縣;共轄八縣。

常州府,析武進縣東部置陽湖縣,兩縣作為附郭縣同城而治;析無錫縣東部置金匱縣,析宜興縣置荊溪縣,同城而治;加上原有的江陰、靖江二縣,共轄八縣。

三百年前,蘇州、松江、常州三府的無錫、上海等縣皆被一分為二!

升州析縣示意圖 無錫冷知識繪製

這樣,江南地區的行政區劃數量,由原來的三府增加為三府一州,實際增加了 13個縣,多出將近一倍,這堪稱江南行政建制史上的一次巨大變動。此後直到清末,除松江府稍有調整外(乾隆八年,撤銷福泉縣,仍併入青浦縣;嘉慶十年,新設縣級川沙撫民廳);蘇、常二府基本維持不變,延續近二百年;直到辛亥革命後,各地才又重新合二為一。

問題來了,當初為什麼要搞這樣的大動作呢?

雍正二年六月十九日,兩江總督查弼納上書《為請分大縣以收實效事》,首先說明了江南蘇、松、常三府賦稅的繁重程度,接著分析了難以徵收的現實狀況及不良後果,又強調了升州析縣的必要性:

竊照江南賦稅甲於天下,蘇松所屬大縣,額徵地丁漕項雜稅銀米,多者至四十餘萬,是一縣糧額與四川、貴州一省之額數相等。況州縣錢糧,納戶零星,款項繁雜,民情巧詐,百端詭隱,徵比倍難。加以人情好訟,盜賊竊劫,刑名又極紛繁,縣令徵比錢糧,辦理欽部案件,日夜匆匆,不得休息,力既疲憊,才難兼顧,安有餘力除弊。故蒞任未幾,動多罣誤,升遷者少,獲罪者多,非盡其才不逮,實亦力不能周也。夫人之材力不甚相懸,豈他省之吏幹濟獨優,而蘇松之官材能偏拙? 良以事務殷繁,則才短於肆應;而賦稅難清,則政拙於催科。官既不能久任,吏遂夤緣舞法,蝕課蠹民,奸弊百出,亦事勢之必然也。

緊接著,他提出因地制宜、救偏補弊的對策,也就是升州析縣:

臣聞琴瑟不調,取而更張,流之不潔,在澄其源。大縣難理,莫若分而為二,則銀少易徵,上有益於國課,事簡易從,下有裨於民生。

查蘇州府屬之長洲、吳江、常熟、崑山、嘉定五縣,太倉一州,松江府屬之華亭、婁縣、青浦、上海四縣,常州府屬之武進、無錫、宜興三縣,額徵銀米多者至四十餘萬,少亦不下二三十萬,以此十三州縣,各分為兩,其錢穀刑名尚與大省之中府相等,經理亦非易易,然較之未分之前,僅為得半,中材或可奏效矣。

為了避免升州析縣造成增建城池衙署和增設官員的財政負擔,他還提出一些具體的補救措施,如裁撤冗員、利用武職或通判衙署城池等。

查弼納上奏後,七月八日奉旨“九卿會議具奏。”此後,戶部非常認可其升州析縣的奏請,認為“以難理之地責之一人,雖長材不能兼顧,分而為二,但勤職即可奏功,此誠因地制宜之良法也,應如該督所請,將長洲等十三州縣各分立一縣”。

三百年前,蘇州、松江、常州三府的無錫、上海等縣皆被一分為二!

常熟

關於析縣後的官署設置,戶部則稍有調整,主張儘量“同城而治”,或將析出新縣城置於府城作為附郭縣,或與原有之縣同城而治。

“查江南州縣,或有未建城之處,然系地僻糧少,訟簡刑清之州縣,故雖無城郭之固,亦可保無虞。今長洲等七縣,以錢糧重大,故分為兩縣,所分之縣,錢穀刑名與大省之中府相等,倉庫牢獄關係重大,是必不可不建立城池者也。然建立工費浩繁,且江蘇之大市大鎮,雖人煙湊集,而其中多溪河水港,且田疇阡陌,錯雜其間,若於此建立城垣,形局不能方整,又不無侵佔田畝。

臣等愚見,竊謂長洲等所分七縣,其設立官吏,宜照附郭兩縣之例,與舊縣同城而治,其太倉州分出之縣,即為太倉州之附郭,則既無建立之費,又有城垣之守,而百姓之納糧完賦者,雖分兩邑,原在一城,與昔無異。將來分進生員之肄業者,即附於舊縣之學宮,則學宮亦可不必另建,似為省便。

至常熟之福山、嘉定之吳淞、上海之川沙、華亭之青村,雖有城垣,系分汛駐防之地,其規模狹小,不稱建設大縣,又居民寥寥,藉欲所居成邑,非數年遷徙不能,恐滋煩擾,且沿近海邊,兵民雜處,亦有未便,而華亭之金山衛,自有學宮、倉庫,雖系衛所,實與一縣無異,不便又將一縣併入,似應將常熟等五縣新分之縣,所設官吏亦與舊縣同城而治。其武進所分之縣,應如該督所請,即駐府城,與武進分理,則吏治得分縣之利,百姓無分縣之煩矣。”

雍正三年六月十八日,江蘇巡撫張楷題請,蘇、松、常三府屬太倉、長洲等十三州縣,恭請皇帝欽定嘉名,頒給印信,銓選人員,部議覆奏。八月一日,奉旨“依議”。大學士馬齊等擬定新分縣名,呈送御覽,皇帝圈定。就這樣,江南三府升州析縣的大事,只經歷了一年左右的時間,即付諸實施,宣告成功。此後,劃界分疆,今昔異制,一縣變兩地,自是另一番氣象。

其實,江南地區的析縣,並不是雍正年間才有的事情。南宋以來,屢次出現。南宋嘉定十年(1218年),析平江府崑山縣東部5鄉,置嘉定縣。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析華亭縣東北五鄉立為上海縣。明代成化七年(1471年),析常州府江陰之馬馱沙置靖江縣。弘治十年(1497年),割崑山三鄉、常熟一鄉、嘉定二鄉,建立太倉州,領崇明縣,隸於蘇州府。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析華亭、上海西北境地設置青浦縣。不過,這些升州析縣的行為,主要是從便於管理的角度來考慮的,而非出於賦稅繁重的原因。

三百年前,蘇州、松江、常州三府的無錫、上海等縣皆被一分為二!

蘇湖熟 天下足

諺曰:“上說天堂,下說蘇杭。”又曰:“蘇湖熟,天下足。”明代邱溶指出,“韓愈謂賦出天下,而江南居十九。以今觀之,浙東南又居江南十九;而蘇、松、常、嘉、湖五郡又居兩浙十九也。”清代梁章鉅也說過,“方朝廷在故都時,實仰東南財賦,而吳中又為東南根柢。”也就是說,江南地區是經濟最為先進發達、繁榮富饒的地區,朝廷財政對江南地區頗為依賴。

賦稅繁重是明朝以來的老問題,卻到此時才大規模升州析縣,原因何在?

範金民教授有《政繁賦重,劃界分疆:清代雍正年間江蘇升州析縣之考察》的文章,重新梳理了前人研究的各類文獻,對南宋以來江南縣級區劃的分置,作了歷時性考察,並具體分析了明清兩代官員考成之輕重差異。

三百年前,蘇州、松江、常州三府的無錫、上海等縣皆被一分為二!

無錫

他認為,明清兩代同樣賦稅繁重。然而,兩代對官員的徵糧考成(考核)卻不一樣。明代的江南地區徵收錢糧雖多,對官員的考成卻較輕,並不以十分為準,只要七八分即為上考。清代定額較前為低,但制定了嚴格的官員徵收錢糧考成法。江南地方官府加緊催徵錢糧,卻仍然難以完成任務,考核不合格,或降職,或斥革,成為清初江南官場極為突出的現象。

“正是在繁重的賦稅定額和嚴格的官員考成制下,即使地方官員個個精明強幹,使出渾身解數,亦難足額徵收錢糧,而難免褫革降職之下場。官員考成全國一體嚴行,各地賦稅高下懸殊,蘇松常地區最為突出。在國家財政未見根本好轉之時,減賦既無可能,官員另行考成也難為朝廷採納,當地官員就只能謀求自身保全之策,升州析縣, 一分為二,政事和錢糧事務減少一半,官員徵收壓力減輕一半,政績考核勝算增了一倍。雍正年間重賦區蘇松常的大規模政區分析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展開的。”

三百年前,蘇州、松江、常州三府的無錫、上海等縣皆被一分為二!

吳江

範金民教授指出,當時江南蘇松常三府的賦稅徵收的難度超過了官員考成的合理程度,從賦稅徵收和官員考成的角度,著眼於解決官員個人能力所及和徵收錢糧過多之間的矛盾,認為升州析縣的大規模行政區劃調整,其根本點在於為官員考成尋找合理的解決辦法,分攤官員賦稅徵收和繁劇事務的責任。

升州析縣,有什麼好處,又有何壞處呢?

到了雍正四年,升州析縣塵埃落定,江南三府各縣的官員笑逐顏開,考成的壓力降低了,心裡的大石頭終於放了下來。析縣之後,雖然蘇、松、常、太三府一州錢糧總數未降,但各縣錢糧徵收壓力大為減輕,再不用擔心考成不合格而受到上方懲辦了。據說,因壓力減輕,縣級官員的理政能力也得以合理施展。金匱知縣王喬林,“操嚴而政平,燭偽杜奸,不尚束溼”,政局平穩。

三百年前,蘇州、松江、常州三府的無錫、上海等縣皆被一分為二!

崑山

不過,對於老百姓來講,這卻未必見的是什麼好事。官員多了,對付百姓的手段也就自然更多了。對於雍正初年的大規模析縣,鞠瑗園者論道:“李公之分婁縣也,以華賦繁重,故為不得已之舉,議者猶謂其害民。嗚呼,昔之害猶小,而今之害何如乎!雍正三年間,江撫張名楷題請割分大縣,他郡不可枚舉,第就吾松四邑,今則分而為八,華分奉賢,婁分金山,上分南匯,青分福泉。彼之意似為裕國便民。獨不思,建一縣官,多一縣之騷擾;添一胥役,多一胥役之侵漁。其為害豈淺鮮哉! 億萬生靈,此報誠不爽耳。”

三百年前,蘇州、松江、常州三府的無錫、上海等縣皆被一分為二!

錫金軍政分府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南方各省紛紛獨立,各地武裝投入反清行列,如垂枯拉朽之勢,就將清朝滅亡了。9月16日,無錫光復。翌日,錫金軍政分府成立於金匱縣署,轄無錫、金匱兩縣。1912年5月,撤銷錫金軍政分府,錫金兩縣合併為無錫縣。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其時,其他幾縣也相繼合併,歷時189年的江南三府的兩縣分治局面,就此劃上了一個句號。

參考文獻:範金民《政繁賦重,劃界分疆:清代雍正年間江蘇升州析縣之考察》,《社會科學》2010年第5期。

部分圖片來自頭條免費圖片與百度圖片。

敬請關注頭條號無錫冷知識,發現不一樣的無錫

三百年前,蘇州、松江、常州三府的無錫、上海等縣皆被一分為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