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旅遊”!“國彩號”,一輛開往美好生活的“列車” ......

白青鄉國彩村,地處海壇島北段,是遠近聞名的革命老區基點村,紅色文化底蘊深厚。新中國成立初期,這裡交通閉塞,經濟落後。

“紅色+旅遊”!“國彩號”,一輛開往美好生活的“列車” ......

↑依山傍海的國彩村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國彩村立足本村特色,以“紅色文化+鄉村生態旅遊”為抓手,大力發展特色產業,逐漸成為經濟繁榮、山海秀美、人居環境優越的鄉村旅遊示範村。

近日,記者走進國彩村,只見石厝整齊林立,湛藍的海水拍打在銀白的沙灘上,一幅悠悠漁村的美好景象撲面而來。

紅色文化是振興“密碼”

國彩村原名伯塘村,1951年,為了紀念為解放平潭而犧牲的烈士吳國彩改名為“國彩村”。 解放戰爭期間,村裡湧現出多位革命先烈,對當地社會發展產生了積極影響。全省少有、平潭僅有的女民兵哨所就位於國彩村。

在國彩村的電影院裡,有一面“紅色歷史牆”,上面生動描繪了巧襲敵艇、鏖戰萊安等平潭游擊隊員的光輝事蹟。國彩村黨委書記吳海英常帶著村裡的黨員幹部來這看看,在他心中,這樣既能修養、鍛鍊黨性,更能激勵班子成員發揚艱苦奮鬥精神。“特別是一些年輕幹部,聽完看完這些事蹟後,明顯感覺到他們的心態更積極了、幹勁也更足了。”吳海英說。

國彩村的紅色文化凝聚著革命精神,具有強大的感召力。尤其是本地本村革命歷史上的真人真事,往往更能感染人。適度開發的紅色旅遊資源也日益成為當地的一筆寶貴財富。

“紅色文化是以黨風帶家風促民風的好法寶,無論歷史如何變遷,紅色文化永不會褪色。傳承弘揚好紅色文化,是我們紮實推進鄉村文化振興的一項基本功。”吳海英說。

旅遊資源是脫貧“法寶”

國彩村三面環山、一面臨海,潔淨柔軟的沙灘、碧藍的海水、濃濃的漁家風情及深厚的紅色文化,孕育出這座小漁村的獨特魅力。但是,由於基礎設施落後,這些美好曾經一直“待字閨中無人識”。

新中國成立後,國彩村的發展迎來春天。村部、影劇院相繼修繕,玉帶溪整治,休閒廣場、防浪堤壩、國彩村幸福院等先後建成,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和公共配套建設全面改善……一個個促發展、利民生的項目接連實施。2003年開始,國彩村先後投入500萬元修建環村水泥路及村間道路,這不僅方便了群眾出行,也打通了制約鄉村發展的“最後一公里”,鄉村建設翻了新篇,國彩村的旅遊業“活”了起來。每逢旅遊旺季,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紛至沓來。

“這是一個帶領村民脫貧的好機會,我們不能讓它白白溜走。” 吳海英說。於是,在鄉村旅遊發展的起步階段,國彩村委託專業機構對村裡的建設和發展進行詳細、周密的科學規劃。先後打造了兩岸青年旅館等一批鄉村旅遊基礎設施項目。同時,發展海水灌溉蔬菜、特色漁業加工等地方特色產業。目前,全村共有民宿近11家、床位200餘張,從業人員近100人,每年吸引外來遊客1萬餘人次。

“基礎設施提升了,遊客更多了,這也給我們增加了不少收入,這日子是越來越有盼頭了。”國彩村村民周阿姨說。

“紅色+旅遊”

是打開美好生活的“金鑰匙”

沐浴著新時代的春風,一幅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鉅變畫卷正在國彩村裡徐徐展開:基礎教育、醫療衛生、旅遊經濟、文化生活……國彩村村民最關切、最牽掛的民生事業,都取得了喜人的成果。

“基礎設施的完善、社會服務的提升、環境面貌的改善,為國彩村紅色旅遊發展、革命精神傳承夯實了基礎,更助推著國彩村旅遊經濟節節攀升,精神文化不斷積澱。”吳海英說,接下來,國彩村還將繼續立足紅色“基因”,不斷耕種“紅色山水”,傳承“紅色精神”,打造出集“紅色體驗、文化教育、度假養生”為一體的“紅色之旅”,並完成“紅色旅遊”向“紅色經濟”的蝶變,為村民帶來更多“紅利”。

從2009年的“省級生態村”,到2013年的全國“美麗鄉村”創建試點鄉村,再到2015年被列入國家級鄉村旅遊品牌……從曾經鮮為人知到如今聲名遠播,國彩村正如一列開往美麗未來的“紅色列車”,載著厚實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資源稟賦,在轉型發展的鐵軌上向前飛馳。70年風雨兼程、70年砥礪奮進,國彩人正緊抓機遇,續寫先輩們的榮光,開創更加美好的未來。

  • 來源:平潭時報
  • 文字:陳夢菲
  • 圖片:江信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