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而不養,《何以為家》?看小國別電影的又一次突圍

生而不养,《何以为家》?看小国别电影的又一次突围

第2347期文化產業評論

剛剛過去的五一檔國產片遭遇《復聯4》的全面碾壓,但有一部小國別電影成績令人眼前一亮。4月29日黎巴嫩《何以為家》正式上映,上映9天上映9天穩坐影榜第二,豆瓣評分8.9,是一部口碑與市場兼得的佳作。作為一部小國別電影,《何以為家》為何深深打動了觀眾的心靈?

作者 | 周思藝

來源 | 文化產業評論

正文共計4662字 | 預計閱讀時間14分鐘

已經結束的五一檔內地電影大盤似乎並未形成一超多強的局面,4月24日上映的《復聯4》一直保持著強有力的增勢,佔據著高達70%至80%的市場排片,票房已逾39億。國產電影的表現則相對平淡,由王家衛監製的《撞死了一隻羊》雖然口碑獲贊,但仍然無法突破文藝片的票房魔咒,遲遲未破千萬。張震、廖凡、倪妮等人主演的《雪暴》也以2000萬票房慘淡入場。而鄭凱、郭采潔主演的《下一任:前任》,雖然票房破億,豆瓣評分卻低至2.6分。

生而不养,《何以为家》?看小国别电影的又一次突围

不過在《復聯4》的強壓之下,4月29日上映的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卻令人眼前一亮,上映9天穩坐影榜第二,豆瓣評分8.9,是一部口碑與市場兼得的佳作。

生而不养,《何以为家》?看小国别电影的又一次突围

作為一部小國別電影,《何以為家》為何深深打動了觀眾的心靈?在新時期的中國引進片市場中,小國別電影又是如何擁有自己一席之地的呢?

苦難、深情的黎巴嫩影像

“微笑,扎因,這是護照照片,不是死亡證明。”《何以為家》結尾,小男孩贊恩終於露出了難得的笑容。正是這一微笑,如同陰溝中的皎月,融化了人們內心壓抑的種種情緒,將其定格為一瞬間的美好,也成了這部作品中含笑帶淚的記憶。

生而不养,《何以为家》?看小国别电影的又一次突围

電影《何以為家》以一個12歲男孩贊恩對父母的訴訟為始,在閃回中折射出黎巴嫩原生態的社會剖面與牽動整個世界的難民議題。社會階層之間的巨大分裂、難民的卑微處境與漂泊現狀、貧窮導致的情感匱乏與多維缺失,如同張開翅膀的鐵鳥,籠罩著這個經濟脆弱、民生凋敝的國家。

贊恩的家人是黎巴嫩底層民眾的一個縮影。他們居住在髒亂的貧民窟街區,住著漏水的小房子,睡覺時甚至都無處翻身。父母無力改變窘迫的現狀,他們只是不斷地生育,又將生下的孩子拋向殘酷的現實,訴諸暴力與咒罵。男孩們整日遊蕩在大街上,以木棒、菸頭為玩樂。女孩們被當作交易的對象,經歷初潮便許配人家。這裡沒有滑板和糖果,也談不上溫暖與親情,只有未成年的童工與11歲的新娘。

生而不养,《何以为家》?看小国别电影的又一次突围

12歲的贊恩,瘦弱、聰明且堅強,有著超過同齡人的成熟和清醒。他幫助父母照顧自己的妹妹,製作果汁叫賣、為小商店的僱主送貨和換煤氣罐。他與妹妹薩哈有著十分深厚的感情,當他發現妹妹第一次來例假,立馬將她拉到衛生間,教她處理的方法,還叮囑妹妹一定不能被父母發現,以免被當作商品交換。當薩哈的秘密被發現後,他又趕快將妹妹的衣服打包,拿出自己存的錢,準備把妹妹送到安全的地方。但他最終沒能救下妹妹,憤怒的他離開了那個沒有絲毫溫情的家。

生而不养,《何以为家》?看小国别电影的又一次突围

在遊樂場中,他遇到了在餐廳打黑工的埃塞俄比亞難民拉希爾,找不到工作的他幫助拉希爾照顧年幼的孩子。在與拉希爾的相處中,他第一次感受到真實的母愛與家人的感情,露出了唯一一次如他那個年紀的小男孩般的笑容。

生而不养,《何以为家》?看小国别电影的又一次突围

然而好景不長,拉希爾被拘捕,贊恩與黑人寶寶又開始了他們的流浪之旅。歷經苦楚的贊恩嚮往街市小女孩描繪的美麗國度,萌生了逃離的願景,然而當他再一次回到家想要拿到證明自己身份的證件時,卻聽說了妹妹薩哈死亡的消息。他怒上心頭,犯下大錯,被抓捕入獄。

生而不养,《何以为家》?看小国别电影的又一次突围

在獄中,贊恩將自己的親生父母告上法庭。他控訴父母給了他生命,卻沒有好好地撫養他。他希望無力撫養孩子的人,不要再生育,不要再將無辜的孩子拋向人間流浪。“我以為我們能做好人,被所有人愛,但上帝不希望我們這樣,他寧願我們做洗碗工。”

生而不养,《何以为家》?看小国别电影的又一次突围

贊恩的心聲,如同一擊擊重錘,震動著觀眾的心。“生而不養,何以為家?”孩子是世界上最為脆弱、明媚、生意盎然的生靈,也正因如此,當孩子成為殘忍的承載者,或是苦難的世襲者,才更能喚起人們的共鳴。

《何以為家》的底色是粗獷的,但情感卻異常細膩。導演娜丁·拉巴基用了大量手持攝像機的影像,跟隨贊恩的足跡,穿梭在黎巴嫩的大街小巷,我們也隨之看到了城裡雜亂的舊貨市場、破敗的貧民窟、人頭攢動的救助站......這些真實的生活場景,賦予了影片一種憂鬱低沉的情調,最大限度地表現了善良之心與冷酷環境的戲劇衝突。

生而不养,《何以为家》?看小国别电影的又一次突围

對於能夠走進電影院的中國觀眾而言,這種凋敝與落魄更有著異域文化的獨特吸引力。但正如偉大的哲人紀伯倫所述“你們的黎巴嫩是企圖解開的政治死結,我的黎巴嫩則是巍峨高聳、直插藍天的山嶽!你們的黎巴嫩是形形色色的教派和政黨;我的黎巴嫩則是攀登岩石、追逐溪流、在廣場上玩球的少年。”

這個世界上的每個國度,都有著其生機與寂靜的兩面性,我們所看到的,也許只是一個側影。但也正是有敢為人先的電影人,這樣的景象才能夠在深層情感中傳遞,成為異域文化的一種獨特體現。

《何以為家》的成功,體現了小國別影片由類型審美向現實題材的深度拓展。

首先,影片以真實事件改編創作,以真實人物參演塑造,以真實場景呈現真實,最大程度地激發了觀眾的認同感。其次,影片注重對內在情緒的把握與渲染,而非表面的煽情,這就促使觀眾沉浸其中,由此帶動情緒共振。再者,影片中通過難民議題、社會分化、教育、人性等多種元素的相互碰撞,激發了奇異的光彩,豐盈了電影的血肉。

生而不养,《何以为家》?看小国别电影的又一次突围

中國以往的現實主義題材電影往往被貼上反映生活和貼近現實的標籤,但大多都傾向於營造一種烏托邦式的完滿。直至《我不是藥神》的出現,才引發了觀眾對於現實主義電影的強烈關注。《嘉年華》《無名之輩》《找到你》,無一不是以當代中國的影像為核,關注邊緣群體與個體的命運,通過冷靜而不煽情的批判,將觀眾的心緊緊抓住。但這些影片大多采用隱喻性、詼諧性的手法,在真實感上有一定欠缺。如何在保證題材的現實性與真實性的同時,塑造出豐滿的人物與多元衝突的社會景觀,仍然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小國別電影的崛起之路

《何以為家》的成功,也讓我們看到小國別電影的強勢崛起和市場潛力。根據《2018中國電影產業研究報告》。2017年進口電影源地中,美國電影占據54%,仍然是進口片的主要來源,其次是日本和法國分別佔10%,英國5%,其餘電影則來自於德國、印度、愛爾蘭、丹麥、墨西哥、泰國、西班牙等諸多國家。

生而不养,《何以为家》?看小国别电影的又一次突围

其中,以《摔跤吧!爸爸》最為亮眼,憑藉12.99 億元的高票房創造了印度電影在國內的最高票房紀錄,甚至有影迷評價它:“上映得悄無聲息,結束得萬眾矚目。” 從上圖我們也可以看到,其實在2017年,印度電影還佔據較小的市場份額,但隨著寶萊塢品牌知名度的提升和印度電影不俗的市場表現,2018年引進的印度電影數量已經大幅提升。

要知道,自中國市場經濟體制改革以來,中國引進片市場雖然長期實行配額制,但在實際操作中,好萊塢影片憑藉其世界夢工廠的製作與宣發優勢,佔據著引進片的高地,佔比一度高達80%。但近年來,影片的源地更加多元,小國別影片頻出爆款,這並非是一朝一夕之功,與政策、市場、受眾和電影本身的特質都有著緊密的關聯。

生而不养,《何以为家》?看小国别电影的又一次突围
  • 政策利導:小國電影現微光

國家文化政策對於非好萊塢電影產業的發展有較為積極的影響。自習近平總書記2013年提出“一帶一路”重大倡議以來,各大電影節積極響應。2017 年的上海國際電影節上,“一帶一路”已成為一個常設單元。“一帶一路”沿線47 個國家的電影人和電影機構的 1016 部影片參與展映。我國與羅馬尼亞、希臘、以色列等 15個國家都簽訂了“一帶一路”電影文化交流合作機制備忘錄。

生而不养,《何以为家》?看小国别电影的又一次突围

去年,中國電影頻道還和黎巴嫩合作舉辦“中國電影月”活動,在黎巴嫩國家電視臺連續播放了《大唐玄奘》《十二生肖》《被偷走的那五年》等十部中國影片。相信未來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還將以電影為紐帶,進一步開展交流與合作。

  • 市場爭舸:多元文化共崢嶸

小國別電影崛起的另一個影響因素是市場的自主調節。好萊塢電影一向以奇觀呈現、類型敘事、視覺消費為主導。但隨著中國電影工業的進步,數字化技術等手段被廣泛應用於東方魔幻電影與本土科幻製作中,受眾對於單純以奇觀化為噱頭的好萊塢電影已經出現審美疲勞。

生而不养,《何以为家》?看小国别电影的又一次突围

同時,《摔跤吧!爸爸》創造的票房奇蹟,《看不見的客人》的優異表現,讓內地發行商看到了豐厚的利潤空間,也使得院線和觀眾開始接納好萊塢影片之外的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優質影片。以中小成本影片為主,具有多國別、多題材、多類型特點的“批片”異軍突起,成為市場中不可小覷的力量。2017年我國共引進98部國外電影,其中“批片”64部,票房達到51.43億。《一條狗的使命》的溫馨感人、《愛樂之城》的細膩奇妙、《至愛梵高》的文藝幽遠,都獲得了觀眾的青睞。

  • 異質呈現:喜劇燒腦現實向

從類型來看,在內地市場表現良好的小國別電影大多以懸疑、犯罪、喜劇為主,富有戲劇張力和異域風采。自2017年《摔跤吧!爸爸》一役後,印度電影在中國市場風生水起,甚至很難再將其視為小國別電影(本文仍然將其放入小國別電影)。

生而不养,《何以为家》?看小国别电影的又一次突围

《看不見的客人》以紮實的劇本、流暢的邏輯、情緒的渲染,最終實現了扣人心絃的反轉,充滿藝術震撼力。《天才槍手》通過聲音的巧妙運用和表情手勢的特寫,給觀眾營造了非同尋常的視聽感覺。

《調音師》將喜劇元素與懸疑片模式完美融合,形成了獨特的寶萊塢懸疑電影風格。《何以為家》憑藉其現實主義品格和深刻的情感釋放,成為了小國別電影中的又一面旗幟。而五月亟待上映的墨西哥導演阿方索的電影《羅馬》,同樣也是一部聚焦墨西哥底層女性的,充滿詩意敘事與符號隱喻的現實主義電影。

生而不养,《何以为家》?看小国别电影的又一次突围
  • 價值提取:情緒共振添新火

小國別電影之所以能夠在中國市場開闢一片天地還因為其對於具有普世價值與情感共鳴的現實元素的挖掘。無論類型、地域、種族、制度有何不同,這種共通性的價值探索總能夠調動觀眾的情緒,引起廣泛熱議。《摔跤吧!爸爸》對於印度女性生存困境的描寫、堅韌向上的勵志內核與父親形象的塑造,都是它拉近與觀眾距離,贏得人心的不二法門。《天才槍手》雖然以考試舞弊為題材,但卻在情節的推進中剝開青春、成長、背叛等諸多現實議題。

生而不养,《何以为家》?看小国别电影的又一次突围

《完美陌生人》在喜劇的氛圍中向著現代人的精神疏離與人性異化發出了拷問。《何以為家》則從黎巴嫩的貧民影像中散射出親子關係、成長教育等具有世界共通性的話題,引發人們深入的思考。

結論

小國別電影爆款的不斷出現,一方面說明中國市場對於海外電影更加開放,中國觀眾對於多元文化藝術的接納程度提升,這有利於推動中國與世界的交流,促進多元文化的共榮。就像駐黎巴嫩使館臨時代辦蔣祖揚所說“電影是近現代文化交流的重要載體,承載一國人民的社會生活和價值觀念。”小國別電影的引進,能夠讓中國觀眾更加直觀地瞭解各個國家的風土人情與時代變化。

另一方面,小國別影片的成功也為中國電影創作與生產提供了新的思路。炫目的特效和數字技術的運用並不是好電影的必備要素,內容才是。能夠切切實實地講好一個故事,切中受眾的燃點和淚點,才是好電影的創作之道。在市場原有的類型創作中,應當面向更多元的創作方向,以現實題材為原點,拓展現實+喜劇,現實+懸疑,現實+青春等等模式,在類型變奏與情緒共振中發展出與本國特有文化相適應的影片。

//主題閱讀//

  • 《摔跤吧!爸爸》口碑炸裂,但背後的電影發行聯盟還能抱團取暖嗎?

  • 國家電影局局長王曉暉:改革開放40年中國電影發展成就與經驗

  • 深度 | 2018中國電影市場年報

點擊“閱讀全文”,加入深圳遊學之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