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美德,一位受中國文化吸引,研究中國高等教育的知名加拿大學者

知名教育學者介紹:Ruth Hayhoe

許美德,英文名Ruth Hayhoe,因為研究中國高等教育,所以一般稱呼其中文名——許美德,她是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安大略教育研究院資深教授,對中國高等教育有深刻的瞭解和頗多的貢獻。

許美德,一位受中國文化吸引,研究中國高等教育的知名加拿大學者

許美德教授

1945年8月15日,日本簽署二戰投降協議的這一天,許美德出生於加拿大多倫多,她的父親是一名加拿大海軍,家庭一共有八個孩子,她排行第三。本科就讀於加拿大多倫多大學, 專業是西方古典文學, 學習了古希臘文、古拉丁文、哲學等課程。

1967-1978年在香港當中學教師。1967年,大學畢業後放棄了獎學金借探望親戚的機會來到香港,投身教育和公共福利事業,一邊在協恩中學教英語和歷史, 一教就是11年;一邊投身社會工作, 例如幫助醫院病人、解救誤入歧途的少女、幫助吸毒者戒毒等,1974-1975年間還在香港中文大學業餘學習中文普通話。在香港期間,21歲的許美德遇見了一位被她稱為“中國母親”的長輩,一起在香港生活了六年,最為重要的是在中國母親的影響下,她對中國文化和語言更加深入的瞭解,以至於,許美德對中國的興趣日漸強烈,她在訪談中說她對中國的興趣不是因為其他的方面,而是“中國悠久的歷史和文化”,這種瞭解中國的願望也是她未來成為中國高等教育研究者的動力。

許美德在1978年4月第一次踏上了中國大陸的土地,在這個過程中,她希望為中國高等教育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但中國高校當時招聘外教也要求碩士學歷,她自己也是一名本科畢業的學歷,所以她下定決心到倫敦讀碩士,在倫敦大學教育學院攻讀了碩士學位,在碩士畢業之後繼續攻讀博士學位,師從著名比較教育專家萊恩•霍爾姆斯教授。

英國比較教育家霍爾姆斯認為比較教育是後實證主義的科學。他接受倫敦大學經濟學院科學哲學家卡爾·波普爾假設-演繹法中的證“偽”假設的主張,在杜威反思性思維理論和韋伯的“理想類型”以及對前人思想的反思和批判的基礎上,他提出了自己獨特的比較教育理論與方法,在比較教育方法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對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980-1982年在復旦大學進行本科教學。在讀碩士期間,由於許美德就打算以後想去中國內地任教,在這期間她就去中國駐英國大使館詢問是否有到中國某所大學任教的機會。不久, 中國駐英國大使館告訴她復旦大學要招聘英語外教。經過和復旦大學的領導商議,,許美德定於1980年春節後去復旦大學任教。1979年9月, 許美德結束了碩士課程並開始了博士課程的學習。1980年春節, 許美德以外籍專家的身份到了復旦大學, 主要從事教學和研究工作,同時收集有關博士論文的資料。在復旦任教兩年之後,1982年回到倫敦準備博士論文,1984年博士畢業,她博士論文的最終題目是《德國、法國、前蘇聯和美國的大學模式以及對1911年以來中國高等教育政策的評價》。

許美德,一位受中國文化吸引,研究中國高等教育的知名加拿大學者

許美德博士畢業之後對於去往中國大陸還是回到離開了17年的加拿大面臨選擇,在經歷多方面的考慮之後只得先回到家人和朋友的身邊,於是決定在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做博士後研究。很巧的是, 那時加拿大和中國簽了一項開放協議, 加拿大國際開發署隨即開始支持中國的發展。那時, 美國沒有做這個事情, 加拿大與中國建交比美國早9年———加拿大於1970年與中國建交, 美國是1979年與中國建交的。1983年, 加拿大和中國簽署了一項國家級的協議, 提出要給中國提供援助, 而且主要集中在教育方面, 特別是高等教育領域。許美德知道這件事以後, 覺得自己非常適合做這件事情, 因為她懂中文、去過中國多所大學, 對中國高等教育的情況比較瞭解, 也寫過相關論文。因此, 她一邊進行博士後研究, 一邊參與加拿大國際開發署和世界銀行的相關工作。從1983年至1989年, 許美德一直在從事與中國高等教育的相關工作, 參與這兩個機構和中國大學的合作, 促進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這個時期,包括許美德在內的一些外籍學者幫助中國師範大學開設博士課程,也和中國最早的博士研究生導師有了密切的交流,這些最早的教育學博士生導師有北京師範大學的顧明遠教授、西北師範大學的李秉德教授、東北師範大學的王奉賢教授、南京師範大學的魯潔教授、華東師範大學的劉佛年教授,以及西南師範大學的張敷榮教授等人。

1989年到1991年,許美德被調到加拿大駐中國大使館工作,任教育、科學和文化參贊。1989年4月,許美德主持設計的“加中聯合培養教育學博士”(1989-1995)計劃最終入選加拿大國際開發署的重大項目,這個項目在1989年至1995年的時間裡,獲得了40萬加元的經費資助。該項目的成果之一便是聯合培養了優秀的博士生和年輕的知識分子,如西北師範大學王嘉毅教授、華南師範大學強海燕教授、華東師範大學丁鋼教授、西南大學劉義兵教授等,這些人後來很多都走上了領導崗位,成為中國教育領域的中堅人物。

1994年香港教育學院建立,1997年搬入新校舍,當時學校環境非常漂亮,辦學經費也很充足,但學校的發展水平亟待提高,這一是因為香港教育學院的師範教育特徵,二是由於香港過去注重經濟發展而一直都不太重視師範教育。隨著教育發展的需要,香港開始重視教師培養。1997年經過反覆考慮和家人的支持,許美德回到了年輕時生活過的香港,受聘擔任香港教育學院校長(1997-2002),一直到2002年3月。

進入21世界後,許美德仍然致力於關心中國高等教育和亞洲國家的高等教育,也出版了一些書籍,和中國的許多教育研究社也有諸多的合作,許美德教授近年來思考的一個重要問題是未來究竟應該有怎樣的科學, 她認為應該把精神的發展放在課程的重要地位。對於中國目前的雙一流計劃也多諸多的觀點。

1998年,許美德榮獲倫敦大學教育研究院榮譽院士。2002年獲得香港特別行政區銀紫荊星章、法國政府學術界棕櫚葉高等騎士勳章。2011年獲得國際與比較教育學會榮譽院士,2015年獲得海外中國傑出研究將。2002年以後也一直是多倫多安大略教育研究所教授,也是中國大陸10所大學的榮譽教授。

許美德,一位受中國文化吸引,研究中國高等教育的知名加拿大學者

許美德的研究與思想

許美德進行的高等教育研究和師範教育研究,主要是運用比較教育方法論在比較教育研究的框架內進行。通過比較教育理論分析中西教育文明的互學互鑑,因為比較教育研究可以從不同文明背景思考教育改革的路徑。此外,教育不能簡單地移植,還涉及文化教育傳統和發展的現實背景。因此,瞭解了教育發展的背景對於教育交流、借鑑非常重要。比較教育的方法論很多元,可以用不同的理論框架,比如敘事學、人種學、依附論等。

許美德強調自己不願意用西方的理論框架來介紹中國的大學,比如她一直在有興致地嘗試將社會學的方法引入比較教育研究,希望為中國的大學和教育家們做一個肖像,讓大家學習中國大學的精神,不單單從西方大學的概念來了解中國的大學。這體現在她的兩本代表作《思想肖像:中國知名教育家的故事》和書《21世紀中國大學的肖像:向大眾化高等教育的轉型》。在《思想肖像:中國知名教育家的故事》中,許美德對長期接觸的11位中國教育家的職業生涯進行了刻畫,其中既有王承緒、李秉德、朱九思等中國當代教育學的開創者,又有謝希德這樣的曾為當代中國的科學事業與大學發展作出卓越貢獻的科學家與教育家。許美德不僅細緻刻畫了11位教育家的成長曆程、事業發展與學術貢獻,而且生動再現了中國近百年來的政治、文化與社會變遷,

是以“教育敘事”的方式實現“知人論世”的代表著作,其中隱含的“中國文化”情結更是表達了作者也像11位教育家那樣堅信,無論遇到什麼樣的挑戰,中國及中國教育都可以泰然面對,並能為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許美德教授認為在中國的四十年中,有兩個人讓她非常難以忘記。其中一位是復旦大學老校長謝希德教授。中國一改革開放,她就申請來中國,到大學當老師,那時候復旦大學的校長是謝希德教授,特別熱情地歡迎許美德並請到她家裡做客。另外一位是西北師範大學的李秉德教授,他之前在農村小學教了好幾年書,但不以為苦,反而覺得在小學真正能夠實踐自己的教育理念。改革開放初期,他已經快70歲了,但是他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工作上。也不怪乎,許美德在訪談中對於西北師大在雙一流中毫無所獲而遺憾,重要原因就是以李斌德教授為代表的西北師大教育學者在教育方面矜矜業業的做了不少的工作。

《21世紀中國大學的肖像:向大眾化高等教育的轉型》是許美德承擔的中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研究課題,在這個報告中許美德教授再次對中國大學的模式問題進行了思考與表達, 她認為中國在不到十年 (1999-2006) 的時間裡就完成了西方用二三十年完成的高等教育大眾化歷程, 而在在此期間還確立了世界一流大學的發展戰略, 私立高校大力發展, 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凸顯, 許美德認為這都是中國大學發展與其他國家大學發展的不同之處, 而這些正是許美德教授的中國大學模式命題的最初表達。

在許美德的另一部代表作《中國大學1895-1995:一個文化衝突的世紀》中,用“解釋主義”研究範式和“文化衝突的視角”再現了中國百年的大學發展。這部書英文版於1996年出版, 未滿三年即告售罄, 且在比較教育領域受到中西方學者的一致好評, 英國比較教育學家愛德蒙.金稱“比較教育界的學者們通過閱讀此書可得到雙重收穫, 因美德的學術心路歷程傳承了她所師從的老一輩比較教育家的學術奠基, 加之她自己的學術建樹將給予人們很大的啟迪”。這本書它使人注意到, 雖然中國大學是在借鑑西方大學組織的基礎上產生的, 但是中國大學組織並不是歐美大學的翻版, 中國固有的傳統文化因素對中國大學的發展, 具有不容忽視之作用。因此在對中國大學進行研究時, 不僅要考慮外在的國際教育社會發展趨勢以及國內政治、經濟因素的影響, 還要注重理解文化因素對中國現代大學的形塑作用。

教授需要承擔社會責任

在可找到的幾次許美德教授接受採訪的文章中都可以看出她對於社會責任心的強調,比如“對於中國高等教育的未來, 我覺得不應一味地追求一流大學, 應該思考應為社會作出什麼貢獻, 包括給國際領域做出什麼貢獻。希望中國的大學多思考自身需承擔的責任和任務, 而不是“名譽”。”另外還有“感覺在中國, 社會服務方面的道德責任大家談論得比較少。現在中國已經成為高等教育大國, 高等教育的發展令世人矚目!但是中國大學過於強調學術發表、基金申請, 看重的是如何在學校排名中更加靠前, 追逐世界一流大學, 總想著建設一箇中國的哈佛大學, 卻很少思考社會責任。”

對於這位致力於研究東亞高等教育,特別是中國高等教育的國際友人來說,她在推動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確實起了一定的作用。其實,作為一個加拿大人來說,研究中國的教育使得她難以在國際上得到認可,畢竟國際高等教育學界的話語權和研究方向都在西方世界,但是憑藉其貢獻,也得到了來自中國的許多尊敬。一位陌生了加拿大人在中國大陸推動教育的發展,我想除了對中國文化的敬仰和作為一名教育者的責任外,可能很難說其他的理由了。

我自己寫完後也對其表示深深的敬意!值得尊敬的學者

許美德,一位受中國文化吸引,研究中國高等教育的知名加拿大學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