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奧場館!用鋼量僅為傳統屋頂的1

2022年北京冬奧會場館將是這屆冬奧會上的一大亮點,除了外觀設計的美觀大方實用外,其科技含量也相當可觀。

“冰絲帶”國家速滑館將成為全球第一個智慧型體育場館,北京2008年奧運會場館“水立方”則變成為“冰立方”,體現環保綠色、節儉辦賽的理念。

北京冬奧場館!用鋼量僅為傳統屋頂的1/4,2萬平米無立柱空間

北京冬奧會場館冰絲帶效果圖

“冰絲帶”國家速度滑冰館是冬奧會的新建場館,屋頂為不規則的馬鞍形,場館將建設成國內最大跨度的單層索網屋頂體育館,其索網結構更符合綠色辦奧的要求,其用鋼量僅為傳統屋頂的1/4,建成後形成約2萬平方米的無立柱空間,預計2019年底交付使用。“冰絲帶”採取全冰面設計,面積1.4萬平方米,等同於一個田徑場大小,是目前亞洲最大冰面的速滑館。通過冰面的分區控制,可以滿足速度滑冰、短道速滑、花樣滑冰、冰壺、冰球、班迪球6大類冰上運動項目的競賽要求,冬奧會結束後,它將能滿足3500人同時上冰的全民健身需求。

“冰絲帶”最厲害之處是智慧型體育場館,這一點體現在智通化觀賽服務、智能化場館管理、智慧化賽事組織三大方面。觀眾通過手機APP能實現無紙化入場檢票、智能導引至停車位和場館坐席、瞭解賽事特點解析和精彩片段回放。同時該場館還設有智能化人臉識別安保門禁、智能消防控制、供配電控制等,此外,包括場地照明調節、溫度溼度控制、物櫃存取等也將實現智能化。

2022年北京冬奧會同時還將遵循節儉辦賽的原則,充分利用2008年北京奧運會已建成的場館,在這方面最典型的就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游泳和跳水比賽場館“水立方”,屆時將變成“冰立方”,它將舉行冬奧會的冰壺比賽。“水立方”將為此建設一塊可移動、可轉換的冰場。“水立方”將利用空腔降溫技術,讓空腔夾層內的熱空氣向上流動並與室外空氣循環,以此可有效降低空腔溫度10℃,僅此一項每年可降低綜合能耗120萬千瓦時。應用“水蓄冷”方案,可以使用夜間較低電價製冷,存儲在地下水箱內,白天再釋放到場館內,這一舉措每年可減少夏季尖峰供電約30萬千瓦時。

單板滑雪大跳臺項目在2018年平昌冬奧會上,第一次成為冬奧會正式比賽項目。2017年9月,國際奧委會執委會會議審議通過了北京冬奧會單板大跳臺首鋼園區選址方案,滑雪大跳臺將以首鋼冷卻塔為背景進行建設,其配套設施準備也和製氧廠等周邊的建築相結合進行統一設計,這一構想極具創意,不僅是節儉辦賽理念的實踐,同時也會融入很強的北京特色。與滑雪大跳臺一同落戶首鋼的還有冬奧組委辦公區,在冬奧組委辦公區和大跳臺之間,國家體育總局冬季中心改建他們的訓練基地,包括冰球、冰壺、花樣滑冰、短道速滑等,同時規劃一些面向公眾的大眾體育項目場地,同時單板大跳臺也被設計成敦煌的飛天形象。

延慶賽區將舉辦高山滑雪比賽和雪車、雪橇比賽,其中國家雪車雪橇中心選址處於山體南坡,結合賽道形狀、自然地形等,工程技術人員研發出“地形氣候保護系統”,有效保護賽道免於受到各種氣候因素的影響,確保賽事高質量進行,同時最大限度地降低能源消耗。賽道遮陽系統會根據太陽入射角和即時溫、溼度的變化,自動調節遮蔽方式,做到對賽道冰面的全面養護。

北京冬奧村貫穿了中國傳統院落的空間格局,在景觀中使用了“冰嬉圖”。延慶分賽區的冬奧會建築,採用了中國傳統的坡屋頂形式,傳承了當地的建築文化和歷史文脈,使冬奧建築與當地環境相得益彰。延慶冬奧村採用了山地村落的分散式、半開放院落格局,自北向南順地勢而建,與周圍山形水勢“對話”,濃縮了中國傳統文化神韻。

冬奧知多點

1、歷屆冬奧會

從歷屆冬奧會舉辦經驗來看,均為舉辦國和舉辦地區帶來了巨大的國際影響和綜合效益,在塑造城市形象、擴大國際影響、引發投資高潮、帶動產業發展、完善城市建設等方面發揮巨大的推動作用,因此吸引了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積極申辦。

北京冬奧場館!用鋼量僅為傳統屋頂的1/4,2萬平米無立柱空間

2、場館規劃

場館建設是冬奧會前期準備工作的重點之一,也是評價一屆冬奧會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按照比賽用途,冬奧會場館分為冰上項目場館和雪上項目場館兩類。冰雪賽事由於涉及到很多室外運動,因此其選址對氣候、地形等條件的要求較高,需要設計、建造以及維護具有較強的專業性。場館、場地通常由政府投資建設,有的也由私人投資。多數冬奧會在利用現有場館的同時,均會建設數個場館和滑雪場地等。場館設計需要體現一定的創意,體現新穎的特點。例如,都靈冬奧會冰球館內的觀眾席座椅都是透明的,營造出冰天雪地的視覺效果。長方形的觀眾席中,兩個相對短邊的座椅可以移動,冰球場也可以升降。另外,獎牌廣場等非競賽場館的創意設計也為都靈冬奧會增加了許多亮點,提升和營造了冬奧會的人氣和節日氛圍。

3、投資情況

由於各國政府對國際體育賽事重大影響力的重視,歷屆冬奧會的投資都在不斷地實現突破。2002年美國鹽湖城冬奧會總成本19.3億美元,這一數字遠遠超過了上一屆日本長野冬奧會的11.4億美元。與美國1980年主辦的雷克普拉西德冬奧會相比,這次冬奧會的規模是其兩倍,開支是其6倍。而鹽湖城之後的都靈、溫哥華、索契冬奧會的投資規模均一屆超過一屆,最近的索契冬奧會投資更是高達510億美元,超過了往屆所有冬奧會的總和,也超過了北京奧運會花費400億美元的最高奧運會建設投資記錄。很多場館和設施建設均創下俄羅斯建設投資之最,例如菲施特奧林匹克體育場的費用高達6億美元。

冬奧會建設的投資通常不僅侷限於場館、場地、奧運村、配套設施等僅服務於比賽的建設內容。由於舉辦地會借力奧運,提升當地的基礎設施、旅遊設施等,因此,因冬奧會而衍生的各類設施投資也是重要的部分。有時,相關的設施投資甚至高於冬奧會設施的投資,這種情況在近期的冬奧會中更為明顯,充分體現了各地以重大活動為契機,大力提升當地的城市環境和冰雪旅遊等相關產業的環境。例如俄羅斯索契冬奧會的總投入高達510億美元,而實際用於場館建設和賽事籌備的資金約70億美元,僅佔總投資約14%,其餘花費全部用於相關的基礎設施建設

4、交通保障

交通是冬奧會基礎設施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投資額較大的項目。由於冬奧會賽事的重要性,很多舉辦城市都會建設鐵路、軌道交通、高速公路、各級道路以及其他各類交通設施。有的舉辦城市甚至新建了機場設施,徹底改善了當地的交通情況。索契冬奧會共實施74個交通基礎設施項目,完成了長達367公里的道路橋樑修建,超過200公里的鐵路建設(包含54座鐵路橋和22個隧道),97萬平米的道路和人行道鋪設。此外,還新建1個港口,並建設了機場配套設施。鹽湖城冬奧會上,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方面耗資3億美元擴建輕軌、耗資15億美元修建高速公路、耗資2.6億美建設交通標誌設施、立體交叉改造、到達場館的通道、大型公共停車場(包括立體停車樓)等交通設施建。

交通保障不僅體現在各類交通設施的建設,同時也在於交通的組織管理。鹽湖城冬奧會期間,組委會專門編制、實施了《旅行需求管理計劃》,並採取出行需求管理措施(TDM),削減不必要的交通流量,減少交通擁堵,使得交通組織高效、暢通,人流疏散快速而有條不紊。

5、市政配套

圍繞著冬奧會場館的各類市政設施是基礎設施建設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城市改造的良好契機。俄羅斯索契冬奧會就興建了多項市政配套設施,包括新建2個熱電廠和1個裝機容量為1200 MW的燃氣電廠,修建550公里高壓電線等供電工程,修建480公里低壓天然氣管道等供氣工程,新建3個汙水處理廠,新建處理能力為25.5萬立方米/日的供水和汙水處理設施等水處理工程,新建60個教育、文化和衛生設施,等等。此外,還新增25,000個酒店客房(56家現在評為四星級以上),並配套建設主題公園—索契公園,配備了世界上最大的過山車,併成為莫斯科郊外唯一的俄羅斯主題公園。通過基礎設施建設,形成俄羅斯首個廢物回收處理廠,完善了俄羅斯綠色建築標準,將索契建成為無障礙設施示範城市,為俄羅斯基礎設施建設提供了多個技術突破。

6、賽後利用

冬奧會後比賽場館和場地多數仍然保留體育設施用途,併兼作當地舉辦各類會展等大型活動的場地。部分場館還改造成商業中心、購物中心等。冬奧會中非比賽用建築,如奧運村、媒體村等,則主要被改造成住宅或酒店。

俄羅斯索契冬奧會的賽後場管理用比較充分,每個場館在賽後均承擔了功能。例如,滑雪賽場保留原有用途,作為公共的滑雪場和度假地對外開放。速滑館被改造成俄羅斯南部最大的展覽中心;冰球館成為一座多功能體育館;冰壺館被改造成一座集體育和娛樂於一體的多功能館;花樣滑冰館被改造成場地自行車館。舉辦開閉幕式的奧林匹克體育場成為一座足球場,將成為2018年世界盃足球賽的賽場之一,同時也是俄羅斯國家足球隊的訓練基地。位於海濱的奧運村被改造成公寓,提供給當地居民居住。主新聞中心改造為會展中心,還有一部分被改造為酒店和高級公寓。雪上項目新聞中心成為重大會議的舉辦場地。

7、冬奧會對舉辦地是具有高價值的遺產

大型活動的舉辦對於當地是“一時”的機遇,而“永久”的益處主要體現在賽後的合理開發和利用上。

例如,日本長野冬奧會的舉辦雖已過去16年,但當時奧運會給當地交通基礎設施帶來的改進仍然在給長野提供著便利。在冬奧會以前,乘火車從東京到長野需要3個小時的時間,冬奧會後縮短至不到80分鐘;主要鐵路樞紐場站得以擴建,目前線路年運量在1000萬人次以上;高速公路網得到了改進,新建的100餘公里的公路為改善當地的旅遊交通發揮了巨大作用。交通運行的大幅改善僅是長野冬奧會賽後影響的一方面。冬奧會結束以後,速滑賽事場館中建立了長野奧林匹克博物館,展出奧運會火炬、獎牌、視頻圖像等物品,每年還會在這裡舉辦紀念長野奧運會的馬拉松比賽,成為當地持續的奧運體育賽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