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格蘭曾被叫歐洲中國隊?中國足球與曾經的他們有哪些相似?

有這麼一個神奇的國度:

他們擁有悠久的歷史文化,曾經主導著世界的政治經濟命脈;

他們自詡為足球的發源地,喜歡身著白色或紅色的球衣比賽;

他們的本土球員身價虛高,能去海外踢球闖蕩的屈指可數;

他們的本土教練水平有限,能稱得上頂級名帥者寥寥無幾;

他們有著本大洲最好(壕)的超(糙)級聯賽,但國(代)家(表)隊成績卻長期疲軟;

他們的足球管理機構總能做出讓人無語的決策,並經常受到媒體的批判和球迷的謾罵……

沒錯,說的就是你,英格蘭。

英格蘭曾被叫歐洲中國隊?中國足球與曾經的他們有哪些相似?

曾經的(劃重點)三獅軍團被球迷戲稱為“歐洲中國隊”,這個帶有雙向嘲諷意味的綽號並不僅僅源於上面這些共同點。成績不行只能靠段子生存,除此之外英格蘭足球與中國足球還有許多更深層次的相似之處。

• • •

作為現代足球的鼻祖,英格蘭隊在世界大賽中的戰績卻始終無法匹配其顯赫的歷史地位與聲名。自1966年在家門口捧起雷米特杯以來,他們就再未染指任何一項重要賽事的冠軍。事實上,除去本土加冕的那一次,三獅軍團從未闖進過大賽的決賽,他們在歐洲盃上的最好成績,也不過是1968、1996的兩次季軍,甚至不如國足的亞洲盃戰績(兩亞兩季)。

心理脆弱、大賽低迷、硬仗腳軟是歷屆英格蘭隊的通病。多年以來,三獅軍團始終逃不過逢點必輸的悲情宿命,英雄如索斯蓋特、貝克漢姆、蘭帕德、傑拉德都曾倒在十二碼點留下一生之憾。直到去年,英格蘭才第一次在世界盃上贏下了點球大戰(國際大賽8次點球決勝中的第2場勝利)。

關鍵時刻心態崩盤?

“黑色三分鐘”、“打平即出線”瞭解一下?

英格蘭曾被叫歐洲中國隊?中國足球與曾經的他們有哪些相似?

儘管代表隊的成績長期疲軟,但英格蘭卻擁有全歐(世)洲(界)最富有、最火爆的足球聯賽——英格蘭足球超級聯賽。

歐足聯曾經評價英超是“建立在砂礫之上的宮殿”,原因之一便是英超的繁榮並沒能帶來英格蘭代表隊成績的水漲船高。從1992年的5年3.04億英鎊,到2016的3年51.36億英鎊(還不包括海外版權),一系列天價轉播協議的簽訂和商業化運作讓整個英超的經濟實力一路飆漲。人人都想在這座黃金鋪就的聯賽裡分一杯羹,隨之而來的便是大批國外資本的湧入。

金錢所帶來的最直觀的效益,便是大批高水平外援、外籍教練的到來,整個聯賽的觀賞性、競技水平和商業價值也因此越來越高,但本土球員的生存和發展空間卻受到了不小的擠壓。豪門俱樂部裡,這一現象尤其顯著。

在核心位置幾乎都被外籍明星把持的情況下,只有極少數英格蘭球員能夠殺出重圍、坐穩豪門主力。剩下的,要麼出走中下游球隊,要麼淪為邊緣,要麼只能向其他方向轉型。

歷任英格蘭隊主帥都抱怨過選人範圍過於狹小的問題,原因便在於能夠在英超豪門中擔綱主力的本土球員寥寥無幾。

英格蘭曾被叫歐洲中國隊?中國足球與曾經的他們有哪些相似?

(圖)2009年12月31日,朴茨茅斯1-4阿森納,英超史上首次雙方首發沒有一名英格蘭球員

即使在國內難以覓得太多機會,絕大多數英格蘭球員也不願意去到海外謀求發展。一方面,英格蘭球員普遍眷戀本國聯賽,並且有著“英超就是世界上最好的聯賽,出國踢球意味著一種倒退”的傲嬌,另一方面,背靠英超這顆搖錢大樹,留在國內所能享受到的薪資待遇遠比出國闖蕩要高得多。

為了保護本土球員,英足總在2010年前後開始實施“4+8”政策(球隊大名單中必須包含至少4名自家青訓球員和8名英國本土球員),這一舉措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英超各隊尤其是豪門俱樂部的“陣容全球化擴張”,卻也帶來了另外一個問題——“戶口本”的通貨膨脹。

於是乎,實力相對出眾的英格蘭國腳成了各大豪門重金掠奪的稀缺資源,而那些頗具潛力的本土新星同樣成了眾球隊人才儲備爭奪戰的首選目標。英格蘭球員的身價、轉會費、簽字費、週薪越來越高,側面斷送了他們對於出國踢球的渴望。而即便英格蘭球員願意離開本土,也很難有國外俱樂部提得起興趣,原因無他,性價比太低。

2018-19賽季,在皇馬、巴薩、拜仁、巴黎、尤文五大豪門踢球的英格蘭球員數量是0,而在去年世界盃英格蘭隊的23人大名單中,效力海外的球員人數同樣是0。這意味著三獅軍團很難從球員身上獲得與不同國家不同聯賽足球風格交流、碰撞的經驗。他們的視線永遠侷限於本國聯賽的金碧輝煌中,走不出去。

英格蘭曾被叫歐洲中國隊?中國足球與曾經的他們有哪些相似?

不僅球員,英格蘭的教練們也極少出國執教,事實上,英格蘭優秀的本土教練本就少之又少。

西班牙有瓜迪奧拉、恩裡克、埃梅里,意大利有安切洛蒂、阿萊格里、孔蒂,德國有克洛普、圖赫爾,法國有齊達內、德尚,英格蘭?依然是霍奇森、阿勒代斯這些老面孔。

英超成立27年來,從來沒有任何一位英格蘭籍主帥率隊捧起過聯賽冠軍獎盃。2018-19賽季賽季英超,只有5支球隊的主教練是英格蘭人:埃迪-豪(伯恩茅斯)、霍奇森(水晶宮)、戴奇(伯恩利)、尼爾-沃諾克(卡迪夫)、斯科特-帕克(富勒姆)。

在英格蘭足壇,鮮有球員轉型教練後收穫成功的案例,類似於穆里尼奧、博阿斯、雅爾丁的那種學院派教頭更屬鳳毛麟角。相比之下,索斯蓋特已然是大英年輕一代主帥中為數不多的箇中翹楚。

英格蘭曾被叫歐洲中國隊?中國足球與曾經的他們有哪些相似?

“一個國家或地區的足球事業要想健康發展,首先必須保證其足球管理機構的專業、高效和務實,頂層設計者和決策者們一旦脫離了足球發展的現實狀況,必將會給這個國家或地區的足球發展帶來災難性的影響。”

本國球迷始終認為,英格蘭足球無法恢復到世界一流水準的最主要原因,便是有著百年老店之稱的英足總越來越跟不上時代發展的要求。

思維模式僵化,革新能力缺失,組織結構盤根錯節,行政管理效率低下,對球迷的正常權益完全淡漠,對草根和業餘足球幾近忽視……多年來,英足總在接連不斷的內耗與權力爭鬥中變得愈發官僚化,反倒將足球本身的責任和義務拋諸腦後,以至於幾乎完全喪失了最基本的社會服務功能。

在這裡,不得不提一句我們的足球管理者。

要知道,我們的足管機構從設立之初就完全不屬於民間服務型組織的範疇(而是政府職能部門),其工作性質、管理形態、組織架構更加錯綜複雜,而足球往往只是政績工程或各方利益博弈的犧牲品,其官員的工作重心從來就不在推動足球運動的發展上。相比於英足總,我們的足管效率更低下、背景更復雜、牽扯利益更多、改革難度更大。

• • •

還是說回英格蘭足球。

英格蘭曾被叫歐洲中國隊?中國足球與曾經的他們有哪些相似?

歷史上,大英帝國的開拓者們曾經領導著全球的政治經濟文化,工業革命後,日不落帝國走向世界不斷對外輸出各種意識觀念,足球便是其中之一。

二戰之後,戰爭創傷下的英國不復昔日榮光,島國民族的憂患危機意識開始凸顯——一方面,他們有著高高在上的自大與傲慢(畢竟祖上曾經闊過),另一方面,他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我保護傾向極其強烈(一旦遇挫便會回溯過往以示強大),再加上孤懸海外的地理位置、獨立於歐盟之外的貨幣政策,這些都使得他們與西歐國家的關係相對疏遠。2017年的“脫歐事件”便是英國整體社會意識的寫照,這些特質也同樣反映在像足球上。

不得不說,英格蘭人素來有制定規則、遵守規則的天性,但這也造成了他們固步自封、墨守成規的弊病——認定過去的一切總是最美好的,確信因循守舊比改革創新更加有利。英格蘭足球便深受這種保守文化的壓抑和禁錮,恰如英格蘭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這是我們的運動,是我們發明了足球,那麼我們為什麼要打破傳統向別人學習?”“既然4-4-2為我們帶來了世界冠軍,我們又為什麼要改變它?”

高舉高打、長傳衝吊、硬橋硬馬、兩翼齊飛,平行站位,4-4-2……英格蘭足球曾經數十年如一日地踐行著這些傳統的足球理念,不願或恐懼改變。

每當在國際大賽中鎩羽而歸時,他們由總會揪出一個替罪羊來自欺欺人、粉飾太平:1998年的小貝,2002年的希曼,2006年的小小羅,2008年的麥克拉倫,2010年的裁判等等等等。輸了,一定是球員/教練/對手/裁判/運氣的原因,而不是英格蘭足球本身的問題。

英格蘭曾被叫歐洲中國隊?中國足球與曾經的他們有哪些相似?

崇尚身體,熱衷對抗,忽視技術元素,在體能分配、節奏調整方面缺乏變通,這些是英格蘭足球最深入人心的標籤。

一方面,英國獨特的地理氣候條件(陰冷溼潤、風疾雨多、草皮泥濘)不利於短傳和盤帶的發揮,長傳與頭球因此大行其道。另一方面,在英格蘭人的潛意識中,足球是一項“男人的運動”,鬥志、拼搶、身體碰撞、兇悍對抗是其本質內容,飛鏟便是傳統英式足球風格的最佳體現,靈感、才華、想象力、創造力?都是些華而不實的東西。

這樣的觀念一代接一代地沿襲,深深融進了英格蘭足球的DNA裡,這也很好地解釋了為什麼英超裁判的判罰尺度總是如此寬鬆而奇葩:“足球是男人的運動,危險動作也是比賽一部分。”它們是嗎?

它們不是。

英格蘭曾被叫歐洲中國隊?中國足球與曾經的他們有哪些相似?

在英格蘭似乎從未有過讓天才球員即興發揮的自由土壤,英格蘭球員從小就被各種條條框框所限制。在球迷的眼裡,只有那些能拼能搶、鬥志昂揚的鐵血硬漢才能成為球隊的領袖人物,勇猛強悍比才華橫溢更容易受到球迷的歡迎。

足球是技能主導類的同場對抗性項目,重點是——技-能-主-導。對雄性勇武的過分痴迷,或許才是英格蘭足球頻頻失敗的最直接原因。

上世紀90年代中期,英格蘭曾經嘗試過向技術方向轉型,1996年那支擁有加斯科因、阿蘭-希勒的隊伍或許是史上最好看的英格蘭隊,然而在連續兩屆大賽點球敗北後,島國民族的自我保護意識開始凸顯,三獅軍團好不容易建立起的技術打法再次被否定,一切努力又都回到了原點。

英格蘭曾被叫歐洲中國隊?中國足球與曾經的他們有哪些相似?

(圖)1996年歐洲盃,英格蘭2-0蘇格蘭,加斯科因絕妙一擊

技術粗糙、不擅思考,這幾乎是英格蘭足球人的通病——像皮爾洛、哈維這樣的核心大腦,抑或克魯伊夫、瓜迪奧拉這樣的戰術大師,在英格蘭足球的歷史上你見過幾個?

英格蘭足球圈向來就不信任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他們輕視甚至抵制戰術思考與學術研究,在管理方面亦是如此。在英格蘭人的思維中,足球就應該交由專業的足球人士(球員)來打理,而不該由那些所謂的“外行精英”越俎代庖。

在媒體和球迷眼裡,英格蘭球員的整體社會形象同樣不佳:奢侈多金、花邊不斷、私生活混亂、文化程度不高、職業素養欠奉……以上種種,或多或少與英格蘭足球的先天屬性有關。

英格蘭的球員、教練乃至球迷大多來自勞工階層,中產階級與上流社會幾乎不可能涉足職業足球的道路。教育不公造成了英國社會階層的分化、固化,狹隘的自我保護主義讓各階層之間的隔閡一直難以消除。多年來,英國社會打破階層分化的努力始終沒有實現。

英格蘭曾被叫歐洲中國隊?中國足球與曾經的他們有哪些相似?

追根溯源到了沉重的社會問題,英格蘭隊的疲軟只不過是小小的表象而已。事實上,中國足球的問題同樣是社會問題,而不僅僅是單純的行業頑疾。

• • •

時至今日,再用“歐洲中國隊”卻稱呼英格蘭似乎有些不合時宜,這絕不僅僅是因為他們殺進了俄羅斯世界盃的四強。10年來,英格蘭在青訓培養上的投入和產出有目共睹:斯特林、阿里、林加德、阿諾德、拉什福德……他們在青少年賽場的戰績也一路飆升,拿遍了幾乎所有能拿到的冠軍。英格蘭足球或許還沒回復到世界一流的地位,但他們至少已經走在了正確的道路上。

植根於青訓,著眼於未來,進步便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

英格蘭曾被叫歐洲中國隊?中國足球與曾經的他們有哪些相似?

這篇文章的立意並不止在於討論“為什麼英格蘭曾經被叫做歐洲中國隊”,英格蘭足球過去的種種弊病,映射的卻是中國足球的那些事兒,一一對應,毫不違和。

球隊富得流油卻洋槍當道,球員水平有限卻收入奇高,優秀教練稀缺,優質裁判不足,競賽環境野蠻粗暴,管理機構弊病深重,學術氛圍淡薄,業餘普及有限,民間參與程度低,青訓全方位落後,

政績大於實效,形式大於內容,整個社會(包括上層管理者在內)對於足球的關注完全圍繞在金字塔頂端(即國家隊的成績),卻忽視了最為關鍵的根基建設

這些英格蘭足球曾經犯過的錯誤,中國足球一條不落地照單全收。中英足球曾經共同的死穴,至今依然困擾著中國足球,但我們卻遠沒有英格蘭足球的文化底蘊和群眾基礎。

英格蘭曾被叫歐洲中國隊?中國足球與曾經的他們有哪些相似?

現代足球已然日新月異,而我們卻始終在原地踏步(說得夠委婉了),今天學巴西,明天學意大利,後天學德國,永遠的急功近利,永遠的目光短淺。你以為管理者們就真不懂足球發展的客觀規律?

非也。只是那些需要數年甚至數十年後才能收穫成果的事情,他們不願去做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