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己、知人、知用、知道

我們經常說,聽人勸,吃飽飯,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但是為什麼我們總是聽不進去別人的勸誡呢?

很多人到了吃了大虧以後,才怪身邊人沒有及時的提醒自己。特別是我接觸過一些所謂失敗的企業家,有些人總是說,旁邊人都是天天拍自己馬屁的人,沒有一個敢對自己說實話,說真話。

我說,你錯了,敢說真話、實話的人很多,是你自己把他們趕走了、氣走了,或者讓他們不敢再說真話、說實話。

我們今天來看看《管子·戒》這一篇裡的內容,希望對大家能有所啟發。

這個戒就是勸誡,記錄了管子對齊桓公的多次勸誡。這一篇分了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是講管子勸誡齊桓公加強自身修養,第二部分是勸誡齊桓公使民以時,薄賦斂、寬刑法,近有德而遠有色;第三部分是宮中的女官勸誡齊桓公要處理好與各個諸侯國的關係;第四部分是管子臨終勸誡齊桓公要正確看待臣子的長處和短處,堅決除去奸佞之臣,齊桓公最終不聽管子的遺囑,導致身死國亂。

其實,我們看一下,這四個部分對於最高管理者而言,都是最為重要的四個方面,也是管理過程中特別容易出問題的地方。

《管子·戒》

桓公將東遊,問於管仲曰:我遊猶軸轉斛,南至瑯邪。司馬曰:“亦先王之遊已。”何謂也?管仲對曰:“先王之遊也,春出,原農事之不本者,謂之遊。秋出,補人之不足者,謂之夕。夫師行而糧食其民者,謂之亡。從樂而不反者,謂之荒。先王有遊夕之業於人,無亡荒之行於身。”…………

管仲對曰:“滋味動靜,生之養也。好惡喜怒哀樂,生之變也。聰明當物,生之德也。是故聖人齊滋味而時動靜,御正六氣之變。禁止聲色之淫。邪行亡乎體,違言不存口。靜無定生,聖也。仁從中出,義從外作…………….是故,身在草茅之中,而無懾意,南面聽天下,而無驕色。如此,而後可以為天下王。所以謂德者。不動而疾,不相告而知,不為而成,不召而至,是德也。…………..寡交多親,謂之知人。寡事成功,謂之知用。聞一言以貫萬物,謂之知道。多言而不當,不如其寡也。博學而不自反,必有邪。孝弟者,仁之祖也。忠信者,交之慶也。內不考孝弟,外不正忠信,澤其四經而誦學者,是亡其身者也。”

這一段原文比較長,但是結構很清晰,邏輯也很嚴密。

小白同志,估計是有點太清閒了,想出去巡遊,就跟管仲說,我想出遊,東邊到芝罘,也就是今天的煙臺,南邊到琅琊,也就是今天山東的青島、日照、臨沂一帶。司馬想勸諫,但是又不太敢直說,就說應該像先王一樣出遊。小白同志不明其意,就問管子,管子說了一個重要的原則。

就是“先王有遊夕之業於人,無亡荒之行於身。

關鍵就是遊、夕、荒、亡這四個字。

古代的聖王春天出遊是為了督促、考察播種,對那些沒有本錢,沒有種子的農戶進行幫助,這是遊。秋天出遊是為了考察秋收的情況,看看收成怎麼樣,是不是有農民收成不好,對收成不好的進行補助,讓他們能吃得飽、穿得暖,這是夕。其實這裡的夕應該是豫,也就是預防,預防什麼呢?預防出現吃不飽、穿不暖的情況。這些做法都是為了維護社會安定,預防出現社會隱患。

那什麼是亡呢?古代帝王、君主出行都耗費巨大,既要有陣仗,又得確保安全,所以一出行就前呼後擁,耗費巨大的人力、財力,這種行為就是亡。放縱遊樂,樂而忘返的就是荒,也就是荒唐、荒廢的意思。

我覺得這句話值得所有領導者認真思考,也可以用來時時自省。對於普通人來講,也一樣。就是我們把寶貴的精力都浪費在了不必要的地方。我們總是說要張弛有度,勞逸結合,其實我們絕大部分時間都是在逸上,而真正勞的時候很好,然後一邊抱怨太累,一邊又抱怨沒有成績。

後邊管子又給小白同志講了作為領導者如何養德的原則

滋味、動靜,生之養,也就是養生,其實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飲食有度、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是養身,我們經常說身體才是革命的本錢,本錢不夠,還想著能夠發大財,這肯定是不行的。好惡、喜怒、哀樂,生之變,後邊把這個稱為六氣,其實就是心性的修煉聰明當物,生之德,也就是耳聰目明,物來則應,尹知章的註解是非禮勿視聽,故曰當物。也就是不被聲色私慾所迷惑,才能夠真正的耳聰目明。這裡我想多說一句,我們現在經常是道與德連用,道德這個詞也用來判斷是非善惡,其實,在古文裡,德是什麼,是道的外在表現或者說道之用,這裡說的生之德,其實就是人的生命之用。

接下來管子說了他理想中的聖人是什麼樣的。是故聖人齊滋味而時動靜,御正六氣之變。禁止聲色之淫。邪行亡乎體,違言不存口。靜無定生,聖也。也就是飲食有節,作息規律,動靜適宜,也可以說是能夠做到勞逸結合,能夠控制好喜怒哀樂好惡這六氣的變化,不被聲色這些私慾侵蝕,身體沒有邪僻之行,嘴裡沒有違背常理的語言,靜靜的安定自己的心性,這就是聖人。

相對於諸子百家而言,管子的聖人的標準不算太高,操作起來也沒那麼的複雜,也沒太多的條條框框,但是真的能夠全部做到,我想還是很困難的,我們不一定非得用聖人的標準要求自己,但是有這麼一個參照,時時精進,時時自省,我想我們都能夠做的更好。


知己、知人、知用、知道


知人、知用、知道。這三個詞,我們現在也經常用,但是管子這裡有更深的含義。我們一個一個來看:

寡交多親,謂之知人。

意思就是主動去結交的人不多,但是主動親附的人很多,這叫做知人。不過,這裡要提醒一下,如果只是說知人,可能容易理解錯誤,這裡應該是知人善任。即使不是領導者,我想我們應該也可以多一些啟發,我們現在很多人喜歡應酬,其實應酬的目的就是結交朋友,我們經常說朋友多了路好走,整體來講確實是這樣的。但是我們也得考慮效率問題,如果從這個角度而言,我們的很多社交、應酬是無效的,或者說效用是負的。那什麼才是有效用的社交呢?對於領導者而言,知人善任,才會有更多的人來投奔你,為你做事。而對於普通人而言,做到知人,選擇能夠與自己志同道合的人交往,大家互助共進,而不是交一些酒肉朋友,以利相交,或者以勢相交的朋友,不可能長久,也不可能穩固。

寡事成功,謂之知用。

這一條也一樣,也是講給最高領導者的。意思就是,做的事情少,但是成績卻很大。這個就是會用。這只是字面的意思。對於領導者而言,最佳的狀態就是無為而治要,就是抓主要工作,抓主要矛盾,而不是過度的查收具體工作,具體的執行環節,這個我們前邊講過了。當然,這裡還包括了會用人,會用人不僅包括把合適的人放在合適的位置上,還要知道如何調動他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對於普通人而言,我們能不能把精力集中在一點,集中在最重要的事情上,能不能利出一孔,力出一孔,第一個是利益的利,第二個是力量的力,能不能實現長期的有效積累,這是人和人拉開差距的最為重要的一個點。

聞一言以貫萬物,謂之知道。

我們現在經常用知道了這個詞,現在我們所說的知道了,更傾向於聽到了,而這個詞的本意是得道,就是對道,也就是最高的那個終極規律有了深刻的認知,才能夠聞一言而貫萬物,這是得道的狀態。對於我們而言,即使不能做到像顏回那樣聞一知十,也起碼要做到子貢所說的聞一知二,其實這也就是舉一反三,簡單點說,就是要學會舉一反三,要善於思考,善於總結規律,我們才有可能向聞一言以貫萬物靠近,才有可能真的知道。

上邊也提到了,雖然全篇內容都是講給領導者聽的,但是對於普通人而言,也有非常重要的啟發意義。

其實,管子這裡所說的三知,最為重要的前提是知己,也就是個人心性的修煉,也就是上邊講到生之養、生之德。

有遊夕之業於人,無亡荒之行於身,才能夠真正做到知己、知人、知用、知道,人生想不成功都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