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板50:創藍籌的原動力

華安基金

一、指數投資發展回顧與展望

指數基金是隨著現代金融學發展而發展起來的,指數的核心是通過分散化的投資獲得市場收益。從指數基金之父約翰伯格1976年創立指數基金以來,指數基金在全球市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特別是十年呈現加速跡象。截至2018年年底,美國指數基金規模高達6.6萬億美元,佔公募基金的36%,其佔比相對與2008年的18%佔比翻了一番。國內市場,從2008年的800億左右增長到2018年年底的6700億,其中ETF的規模從240億增長到4300億。

以美國市場為例,我們認為指數基金獲得成功的原因有以下幾點,1,美國市場的有效性較高,投資者很難中長期戰勝市場,這為美國市場指數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經過近50多年的投資實踐,指數基金的業績相對於主動管理在中長期的比較中更為突出;2,美國市場投資顧問制度的推動,使得中介服務機構不再是依賴於客戶的佣金收入獲取收益,而是要為客戶提供更好的收益目標。因此,費率低廉、風格清晰、流動性充裕的指數基金,特別是ETF便成為重要的選擇;3,美國養老金和退休金等長期資金持續流入指數基金市場。

國內A股市場指數基金的發展也經歷了16個年頭,自華安基金推出國內第一支開放式指數增強基金——華安MSCI中國A股以來,國內開啟了指數基金的先河。儘管國內不少投資者對指數基金的發展還有一些疑惑,但我們看到國內發展指數化投資的契機已經來臨。主要是:1,國內市場的內在有效性在大幅提升,主要是國內監管加強、市場容量增加、投資者參與範圍和深度都增加等因素;2,國內機構投資者力量在加強,包括社保、年金等;3,資管新規的即將實施使得資產配置的重要性大幅提升;4,國內資本市場開放在加快;5,中介機構積極在轉型。

二、指數投資成功的原因:大道至簡

那麼,在指數基金將要更快發展的國內A股市場,哪些指數基金會獲得成功?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回到指數本身,從指數誕生的原動力來看,是獲得市場收益,是獲得市場優質籃子的收益。那麼優質如何定義?

從全球做大的指數來看,無非是兩個因素,一是規模,二是流動性,二者往往相輔相成,規模大的指數具有較好的流動性,流動性較好的股票往往偏大,當然二者也不是完全一致,在特定資產和市場環境下,二者也存在一定的偏差。

就規模因素,指數最原始的動力來自於表述市場特徵,市場特徵是什麼,是反應整個投資者對市場的態度,是反映經過巨大的投資系統價格發現後的結果,因此,市場給予了一些公司更高的市值,指數本身是個選美過程,市場是最好的標準,市場的標準選擇的結果就是指數。儘管很多不同的觀點認為,規模僅僅是我們所謂多因子系統中一個變量,市場還有很多其他因素,如估值、盈利、盈利質量、分析師預期等等,但市場就是市場,我們看看全球指數基金的競爭格局,規模指數依然是全球指數基金的主要投資標的。

因此,指數基金是大道至簡,指數基金是抓住主要矛盾,是市場選擇的結果。當然,規模指數還未必能夠滿足投資的需求,包括特別的市場階段,疊加其他因素也可能給投資者帶來更好的回報。但回到中長期發展來看,這些都是補充。另外過於複雜的結構,如目前市場過度擬合的所謂聰明beta,擬合出一些過於偏激的大小盤風格、行業過度偏離、優質個股權重過高等,儘管能給出一些漂亮的擬合收益,但可能面臨難以持續的問題,是否能夠成為主流選擇還有待市場檢驗。

三、創業板50是創藍籌的原動力

回到我們在8年前開發的創業板50指數,這個指數抓住了最為核心的規模因素,在目前的700多隻股票中選100只規模最大的股票,在這個100只股票中選擇流動性好的50只。該方法抓住了指數最核心的本質:首先是規模,其次是流動性。加權方式採用了流通市值加權。其實,滬深300、上證180等指數在編制時也是在規模的基礎上考慮流動性,這符合指數編制的基本原理,作為可投資指數,流動性是其中一個重要考量。流通市值加權也是體現了規模指數的重要特徵。

從藍籌指數發展來看,其必要條件至少需要三個:一是規模性;二是流動性;三是收益分紅性。如果我們將全球主要的市場基準藍籌指數做一個拆解,這三個條件是最為重要的,如美國標普500、納斯達克100、國內上證180、滬深300、深100等指數,首先這些指數都是有較強的規模特徵,在其對應的市場具有較強的代表性,而且是以流通市值加權為主的;二是這些標的整體具有較高的流動性,為投資者提供了投資可行性;第三是收益分紅特徵,分紅收益作為衡量指數藍籌性的一個重要參考,預期收益也是非常關鍵。

從創業板市場來看,創業板50作為創業板市場的規模指數,從指數編制本身就確定了該指數選擇創業板中的大市值股票,兼顧較好的流動性。從其歷史分紅來看,已經實現了近1%的分紅收益率。從市場預期來看,其行業與其他創業板指數不同,其行業集中在科技創新行業,從國內宏觀經濟轉型和資本市場發展來看,這類企業必將成為國內經濟增長和轉型的重點,也將誕生出一批優秀的企業。這不是簡單通過複雜的因子擬合能夠做到的。這也是我司打造創業板50,這個創藍籌品牌的原動力。

四、創業板50的創藍籌屬性

創業板50指數作為創業板的代表指數,具有以下幾個顯著的創藍籌特徵:

第1,行業覆蓋度好,更能代表創業板的科技創新特點。

創業板50指數以醫藥生物(22%)為第一大行業,權重行業以傳媒(18%)、電子(14%)、計算機(12%)等TMT高新科技行業次之,行業分佈力爭貼合未來產業發展趨勢,跟隨科技創新發展方向。與創業板指數不同的是,創業板50指數中不含農林牧漁板塊的股票,科技屬性更純粹。

在科創板推出的背景下,創業板50指數中有38家公司符合科創板上報公司的行業特徵,佔比超過70%。

創業板50:創藍籌的原動力



第2,成份股市值偏大中盤,市場代表性高,抗風險能力強。

從市值比較上來看,創業板50的成份股市值偏大中盤,具備藍籌指數的特點,具備更強的市場影響力和抗風險能力。

創業板50指數成分股平均市值333億元,遠高於創業板股票與創業板指數股票的平均市值(分別為73億元與260億元)。目前50只成分股有29只在中證800指數中,其中14只在滬深300指數中,佔創業板50指數總市值的39%,15只在中證500指數中,佔創業板50指數總市值的19%。

創業板50:創藍籌的原動力


第3,業績突出,確定性高,成長性好。

從創業板板塊內部盈利結構來看,頭部公司依然具備更高的投資價值。一季報數據顯示創業板50指數/創業板指/創業板綜的ROE(淨資產收益率)為2.80%/2.11%/1.64%,按杜邦分析法拆解可得,創業板50指數淨利率為14.22%,遠高於同期創業板指和創業板綜。

創業板50:創藍籌的原動力


第4,研發支出高,持續創新能力強。

2018年創業板50成分股研發支出佔營業收入的比重達6.16%,同期滬深300、中證500和創業板指研發支出/營業收入佔比僅為1.11%、1.66%和4.11%。創業板50指數成分股中有14家公司研發支出佔比超10%,3家超20%,大量的研發投入使得成分股公司始終維持較快的創新成長速度,能夠憑藉技術實力保持較強的盈利能力。

創業板50:創藍籌的原動力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創業板50指數行業的覆蓋度較好,特別是科技創新行業的覆蓋度高,契合科創板推出背景下市場對於科技創新企業的投資需求。其次,從市值、盈利、研發支出等各項指標來看,均體現了非常顯著的藍籌特徵,是當之無愧的創藍籌代表指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