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留學│影視配樂·好萊塢的影視配樂法則

配樂是構成電影本體的一個重要元素,它常常擔負著表達情感、烘托氣氛、連貫場景的重任。作為全球第一大電影出產地的美國,在系列大片的成功累計下,慢慢形成了系統的“好萊塢式配樂風格”。


現代的人們,一定不會認同電影僅僅是一場視覺盛宴。我們是在用眼睛觀看電影,但也是在用耳朵體驗電影。電影配樂,是電影聲音中非常重要的組成,它承載著電影中最夢幻、最非理性的部分,在潛意識裡影響著每一位觀眾。

1、電影配樂的功能

好萊塢的作曲家們歸納了電影配樂的功能,和為電影配樂的原則,主要是以下幾個部分:

  • 營造一個可信的時空氛圍

音樂可以向觀眾描述一個故事的時空背景。觀眾已經具備將某類特定的音樂或音樂風格與特定的背景和人物相聯繫的能力。但大多時候,太過明顯的地域性音樂,比如法國音樂、中式音樂、印第安音樂等過於突兀。

  • 強調心理效應

包括角色無法用語言表達的情感,或者無法用肉眼預見的情形。比如,插入不和諧的音符或旋律會終止觀眾沉浸於畫面所引發的情緒中。

  • 作為中性的背景音填充

這種配樂是不需要被聽見的,只是用於填補對話間的空白,並且它必須隱藏在對白之下,不能喧賓奪主。

  • 建立感覺的連續性

大多數明顯的蒙太奇段落都需要音樂的幫助,合適的音樂能夠使原本毫無關聯的閃回鏡頭從雜亂無章變為和諧有序。音樂是最好用的粘合劑,能夠將散亂的蒙太奇片段粘合成整體。這也是新聞播報中大量使用配樂的原因。

  • 表達角色的內心活動

源於讓角色對外在事件做出反應,焦點在於角色的性格,而非場景。

  • 構建一種情緒

在《造雨人》中,當伯特·蘭卡斯特扮演的騙子聲稱能夠為乾涸的麥田帶來降雨時,一首華爾茲響起,傳遞了一種年輕男子向年輕女子示愛並許下山盟海誓時的夢幻感。這首華爾茲將女人代入男人編織的美好憧憬中。


《造雨人》


2、常用的配樂概念

上述電影配樂的功能又是通過一系列配樂概念和語法的組合實現的。下面列舉的是在電影配樂中最常用到的一些概念。

  • 復調(Counterpoint)

音樂與電影之間互相影響,從而形成統一整體的互利關係。類似於合唱中的二重唱,雖然是兩個聲部,但是融合在一起能形成前所未有的效果。在電影配樂中,兩個“聲部”即“視覺/影像”和“聽覺/音樂”。

“復調”是一種不斷輪換的關係。有些段落中影像佔主角,有些段落中音樂佔主角。在電影的某些時刻,如表現愛情的橋段中,角色對話之間有戲劇性的停頓,我們很容易注意到音樂的旋律。通過提升音量,配樂成為主角。但是緊接著,配樂減退回到“潛意識”的部分,人物通過對話重新回到關注中心。

  • 超於現實的配樂(Supra-reality)

描述電影配樂怎樣影響和誇大了畫面表達。這在配樂和畫面傳達的情感或心理不一致時尤為有趣,比如,某部驚悚片中,角色可能因為恐懼在尖叫,但配樂卻是低沉的音調,呈現出一種相反的狀態。


音樂留學│影視配樂·好萊塢的影視配樂法則


《大白鯊》


《大白鯊》中,當鯊魚逼近游泳者時運用了低音,而在《精神病患者》中,諾曼·貝茨用尖刀戳向浴室中的簡妮特·雷時運用了尖銳的高音,我們通過觀看電影畫面來確定配樂的含義。也就是說,如果脫離了畫面,音符本身很難表達明確的含義。

儘管在現實生活中,生死攸關的場景從沒有配樂,在電影中,我們卻理所應當地接受。配樂引導我們的感受,比如當銀幕上情人擁抱時,配樂會帶來豐富濃郁的浪漫感受。有時,配樂也會誤導我們,會轉移我們的注意力,比如在一個恐怖場景中,當音樂變得充滿威脅感,我們期待有恐怖的事情發生,但最終只看到一隻突然跳入畫面的貓。

  • 變奏(Underscoring)

用音樂來強調或關聯一種情感。比如,《海軍的驕傲》中,當士兵獨自行走在空無一人的賓州火車站時,配樂使用了單一的小號獨奏,配合攝影機的俯拍,展現巨大又空曠的車站,突出了角色的孤獨感——獨自奔赴前線卻無人告別。

還可以運用音樂的變音來展現情感變化。《日落大道》中,女主人公在殺死她的作家情人時,那首在整部電影中伴隨她的探戈旋律再次出現,但版本是雙簧管獨奏,節奏凌亂。這種變奏展現出女主人公處於崩潰邊緣的心境。

音樂留學│影視配樂·好萊塢的影視配樂法則


《日落大道》

  • 真實音樂(Realistic Music)

指的是在銀幕上被演唱或演奏的音樂,比如《教父》中婚禮上所唱的歌。

  • 源音樂(Source Music)

指能夠在銀幕上看到聲源的音樂,比如來自收音機或自動點唱機。真實音樂和源音樂都被看成是場景的一部分。

  • 角色化(Characterization)

音樂也能成為電影“角色”。作曲者可以在角色登場之前就以音樂預示他/她的出場,比如007系列電影中,每次邦德將有重要動作,主題音樂一定會響起。這類配樂比對白或旁白更有感染力,因為音樂直接繞過謹慎的認知思考區域,作用於大腦中的情感結構。


音樂留學│影視配樂·好萊塢的影視配樂法則


《007幽靈黨》


  • 預示(Foreshadowing)

是指提示觀眾即將發生的事件。這個事件可能在同一場景裡發生,也可能延續到下一場景中,音樂通常在場景開始之前就響起。

在一個歡樂的場景中,任何稍有不和諧的音符,或者轉瞬即逝的小一段不和諧旋律,都會讓觀眾意識到即將有壞事發生。這種戲劇化的音樂先於畫面出現。它抓住觀眾的注意力,並且引發他們對接下來即將發生的情節的期待。

“預示”的價值在於興奮轉移(Excitation Transfer),即讓觀眾在整個觀影過程中都處於情緒的積累狀態,永遠沒有完全放鬆的時刻。每一個場景都會為下一個激動人心的場景留下些許興奮點。

  • 配合(Accompaniment)

作為“預示”的對立面,配合是指音樂恰到好處地與畫面協同,而非先於其出現。強化或提升畫面氣氛,而非預示情節內容。因此,葬禮場景要配合悲傷的小調;婚禮場景要配合浪漫的音樂。

不過,配合畫面的音樂有時也會刻意與畫面上的情景營造衝突,從而吸引觀眾的注意力,並提升情感體驗的感染力。

3、電影配樂的“整體與部分”


配樂必須能夠恰當地傳達導演的意志,它必須作為聲畫整體的一部分存在。如果操作不當,配樂會把觀眾的注意力吸引到其自身上來,而不是銀幕上正在展開的畫面和故事線。或者,如果配樂無意地失職地與銀幕畫面向左,觀眾會感到心煩意亂。

但配樂並非從頭開始就與畫面並駕齊驅。作曲者通常更喜歡在結尾時大量使用配樂,因為對於大多數作曲者而言,在電影后半部分使用配樂能夠最大化地展現配樂與畫面和故事間的協調。

而且,沒有電影的背景音樂是從頭到尾貫穿的,電影配樂通常由分開的片段組成。因此,在為電影配樂時,作曲家通常和導演一起完整地觀看電影,然後決定都在哪些地方使用音樂,以及使用多少。全片的配樂加起來大概三十多段或者更多,每段持續幾秒鐘或者幾分鐘,共計40到90分鐘。

如今,人們都希望電影的旋律或主題曲能夠成為獨立的商品,並帶來收入,或者用以宣傳的目的,比如《泰坦尼克號》的主題曲《我心永恆》,還有《冰雪奇緣》的主題曲《Let it go》。但與一般作曲不同,電影配樂是專為電影創作的,服務於電影整體,並以此構建完整的觀影體驗。脫離了銀幕畫面和故事,它們很難具有獨立的意義。

因此,許多配樂都被看做電影格式塔的一部分。


音樂留學│影視配樂·好萊塢的影視配樂法則


《冰雪奇緣》


4、配樂產業的挑戰

模擬信號變為數字信號,這場數字革命給電影產業帶來了很多新挑戰,電影配樂也身在其中。比如,十多年前,學校幾乎不會要求學生選修技術類課程,儘管這些課程也可以選修。現在,如果主修電影配樂,就一定要具備足夠的關於電腦工具、軟件、中間設備和硬件的知識。

還有,大多數導演都需要一個足夠好的模型(Mock-up)以作為製作和試映過程中的臨時音軌,決非是僅僅需要一架鋼琴、一些手稿紙和幾支鉛筆就能創作的作曲大家。

這種“臨時音軌”是由“臨時音樂”組成的,包括已公映過的電影中選取的片段或作曲者自己製作的模型。當電影接近於“定稿”時,作曲者會製作一套完整而流暢的配樂,再交給音樂剪輯師改動的地方會很少。

不過,因為導演和音樂剪輯師協同挑選臨時配樂,他們常會變得很依賴這些臨時作品。也就是說,當導演對這些臨時配樂變得熟悉時,作曲者加入新的原創材料會讓他/她變得感覺難以接受。因此,大多數作曲者被迫模仿臨時配樂的風格,不能夠完全抄襲,但至少大體上相似。這對作曲者創作的限制是很大的,導致現在我們幾乎很少能聽到有革新精神的配樂了。這也是為何作曲者要冒險一試將自己的新作品加入到模型當中,以便導演在愛上其他替代品前,愛上這些音樂。

5、結語

優秀的配樂往往能夠體現出一部電影自身的風格,昇華出它獨特的思想理念,最終成為它經典的符號,永不被人所遺忘。在好萊塢的配樂體系中,對創作的功能、概念都有比較明晰的定義。正是這種努力,使得作曲家對商業大片在畫面與聲音的搭配處理上顯得遊刃有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