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一帶一路”建設的楊凌力量

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杨凌力量

楊凌工業園區公共服務中心。 記者 程剛攝

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杨凌力量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張正茂教授為哈薩克斯坦農業專家介紹楊凌小麥新品種。 通訊員 張軍政攝

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杨凌力量

陝西自貿試驗區楊凌片區辦公大樓。 通訊員 行波攝

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杨凌力量

記者 程剛 通訊員 張軍政 行波

楊凌,作為我國首個國家級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積極踐行國家使命,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建設,深入貫徹落實“五個紮實”工作要求,紮實推進國務院關於支持楊淩示範區發展的《批覆》精神,全力打造“一帶一路”現代農業國際合作中心,內外聯動,雙向開放,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高質量發展格局正徐徐鋪開。

楊凌富海工業園區,這裡擁有20萬平方米的廠房,2018年,富海工業園區實現工業產值35億元,完成稅收5億元,創下了每萬平方米創造1.7億多元產值的發展“奇蹟”;2018年,楊凌追趕超越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效:打造“一帶一路”現代農業國際合作中心案例也被國務院通報表揚;生產總值增速穩居全省第一方陣;農村居民收入增速全省第一。

2019年,“一帶一路”建設正在走實、走深,楊淩示範區搶抓機遇、主動融入、全力推進“一帶一路”現代農業國際合作中心及陝西自貿試驗區楊凌片區建設,為進一步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國際農業合作繪出了一張嶄新藍圖。

企業“走出去”

高質量發展勢頭正盛

“我們公司2017年產值15億元,2018年產值25億元,已佔領全球80%電鍍金剛線市場份額,呈現快速成倍式增長態勢,產品已出口至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等國家和地區。下一步,我們將通過技術升級與轉型,向‘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及其他海外市場進軍,讓中國科技普惠更多國家的人民。”楊凌美暢新材料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蘇旭東說。

位於楊凌富海工業園區內的楊凌美暢新材料有限公司,成立兩年來,自主設計研發的生產線大幅提高了生產效率並降低了生產成本,一躍成為陝西省獨角獸企業。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

當前,楊凌農產品加工貿易示範園加速器項目正在加緊建設。這是繼楊凌富海工業園區之後,楊凌打造的又一處產業發展高地,已引得一批大企業慕名而來、大項目落地投產,掀開楊凌高質量發展的又一篇章。

在這個園區裡,陝西奧瑞誠實業有限公司總投資8000萬元的大蒜油提取深加工項目正在加緊建設,這是一家外貿型企業,通過自主研發的提取技術,將大蒜產業從每公斤10多元的原材料出口轉變為每公斤300多元的深加工產品輸出,其產品已經出口到東南亞地區。

該公司總經理魏丹告訴記者:“楊凌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又是我國唯一以農業為主要特色的自貿片區,與我們企業發展外向型經濟的方向很契合,為我們開拓‘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市場堅定了信心。我們的項目達產後,出口額將增加4000多萬元,有望成為國內排名靠前的大蒜出口深加工企業。”

東風萬里繪宏圖。隨著“一帶一路”倡議從理念轉化為行動,從願景轉變為現實,不斷穩步走向深入,我國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理念深受國際社會廣泛讚譽。

楊凌單色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即將入駐楊凌農產品加工貿易示範園,該公司生產的應用於石油開發的超分子智能水凝膠,不僅能解決油田開發生產汙染問題,而且能提供增效降耗的解決方案,現已在延長石油、長慶油田、勝利油田等企業油田開發中得到廣泛應用。

“我們有一半的業務在海外市場,其中非洲剛果業務的開展,在確保綠色發展的同時,促進了當地出油產量跨越式增長。公司下一步準備將市場拓展到‘一帶一路’沿線更多國家和地區,更好地服務全球石油企業。”該公司副總經理郭勝利告訴記者。

歷經6年時間的建設與發展,“一帶一路”正從一幅“大寫意”轉向“工筆畫”。

在楊凌工業園區內,以生產聖誕樹系列產品為主的陝西漢元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經營業務已經遍佈俄羅斯、白俄羅斯、波蘭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

公司執行總監潘肖瑋表示,在楊凌的項目投產後,我們將從德國採購最先進的設備,把勞動密集型的企業轉化為自動化程度高的企業,徹底實現企業高效生產、高質量發展。

在楊淩示範區,一批批外向型經濟投資項目的投產達效已成為楊凌融入“一帶一路”建設的強勁支撐,為推動“一帶一路”建設注入了源源動力。

“十大攻堅行動”

夯實高質量發展基石

按照國務院關於支持楊淩示範區發展的《批覆》精神,以及省兩會提出的“提質轉型”新要求,2019年楊淩示範區圍繞科技創新、產業發展、聚集資源、品牌引領、開放改革“五個突破”,打響“十大攻堅行動”戰,夯實高質量發展基石,以“奔跑者”最美的姿態努力奔跑,奮力譜寫新時代楊凌高質量發展的壯麗篇章。

“以前,由於大米產量低、價格貴,我們的主食是木薯和玉米。現在,我們自己種水稻,家裡人也喜歡上吃大米。”提起現在的生活,西麗斯特一臉喜悅,“如今,我們一家人不僅豐富了主食結構,還蓋了房子、買了車、有了積蓄。”

西麗斯特是非洲南部莫桑比克共和國加扎省賽賽市的一位普通農村婦女。在莫桑比克加扎省賽賽市,450戶農戶的生產生活像西麗斯特家一樣得到了改變。

西麗斯特家的生活變化為什麼這麼大?正是楊淩示範區農業專家的到來和中國“企業+農戶”的水稻種植模式起到了關鍵性作用。

“以前,這裡的水稻畝產量也就200公斤,通過中國楊凌專家的技術指導,簽約農戶的水稻畝產量普遍超過400公斤。”莫桑比克共萬寶農場總經理胡計高說。

不僅莫桑比克,在哈薩克斯坦阿拉木圖州中哈現代農業產業創新示範園裡,具有“楊凌基因”的小麥、玉米等六大類45個品種正茁壯成長。

對於楊凌而言,“十大攻堅行動”既是履行國家使命、加強農業國際合作的“金鑰匙”,更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加速器”。

任重道遠,行則必達。

在新時代的偉大征程中,楊凌新一輪追趕超越的高質量發展體現在科技成果轉化中、體現在建設新時代鄉村振興引領示範區中、體現在領軍型農業科技創新人才引進扶持中、體現在培育農業高新技術產業集群中,更體現在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建設的大局中……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面對新機遇,楊淩示範區黨工委管委會不懈怠、勇擔當,採取務實高效的有力舉措,不斷加快楊凌自貿片區國際農業創新港等“一港三園五基地”建設。

在楊凌建設一批世界先進農業技術示範園、在國外建設一批楊凌農業科技合作園、繼續辦好中國(楊凌)旱作農業技術援外培訓基地、加快建設上合組織農業技術交流培訓示範基地……一系列持續對外開放的新舉措在這座農科新城正孕育而生。

融入“一帶一路”

高質量發展步伐鏗鏘

位於哈薩克斯坦阿拉木圖州的中哈現代農業產業創新示範園,建成至今已近4個年頭,目前這個由楊淩示範區與哈薩克斯坦國際一體化基金會共同開發建設的園區正煥發著新活力,發展勢頭愈加強勁。

這裡引種試驗的小麥、玉米、大豆等六大類45個品種長勢喜人,讓人倍感振奮。楊凌專家選育的“WW-5”小麥畝產達319公斤,較當地品種增產82.3%;“P2”大豆畝產達232.5公斤,較當地品種增產32.7%;“MZ6”玉米品種畝產達399.6公斤,較當地品種增產15%……

這個園區裡,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農學院教授張正茂,在圖爾根村農田邊試種了多個品種,效果都不錯,他表示要從收穫的果實中篩選出種子給當地的農民種植;來自陝西楊凌的農民杜雙社,將楊凌的大棚蔬菜種植技術“搬”了過來,幫助當地人學會控制大棚的溫度、溼度,更好地種植蔬菜,進一步豐富當地的蔬菜品種,讓當地人告別了冬天只有土豆加白菜的歷史。

一批批科技人才流入和先進技術的引進,進一步擴大了楊凌農業國際合作和農業科技人文交流。

昔日,不絕於途的商旅,在古老的絲綢之路上,把葡萄、石榴、西瓜、黃瓜、胡蘿蔔、核桃等農作物傳入了中國。

今天,肩負國家使命的楊淩示範區,把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源源不斷地輸送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一大批來自中國的優良品種,在廣袤的大地生根發芽。

據悉,目前,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楊淩示範區會同各國有關部門,已經建設了中哈現代農業產業創新示範園、楊凌俄羅斯庫爾斯克農業科技合作園等一批國際農業科技合作園區;中加、中以農業科技創新孵化中心等13個國際合作平臺相繼建成,培訓絲路沿線國家農業官員和技術人員1400餘人,引領和承載著30多個“一帶一路”農業合作項目順利實施;在楊凌建成的中以國際農業合作示範園,對於發展國際農業科技合作、促進國際人文合作交流意義深遠。

如今,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農業國際交流合作已成為楊凌對外開放的“標誌”,成了楊凌在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的另一張亮麗新名片。

伴隨著各項優惠政策的不斷疊加放大,楊凌緊扣國家使命和陝西自貿試驗區楊凌片區功能定位,以制度創新為核心,以打造“一帶一路”現代農業國際合作中心為目標,在制度創新、“放管服”改革、國際農業合作交流等方面積極探索,重點建設國際農業創新港,有效拓展國際合作渠道,有效集聚國際農業科技平臺,深入推進多層次國際農業科技培訓,走出現代農業特色發展的新路徑,正在向具有國際影響力和農業特色鮮明的對外開放新高地奮力邁進。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站在新起點上,楊淩示範區圍繞國務院關於支持楊淩示範區發展的《批覆》精神,緊盯“三區三高地”目標定位,全面實施“五個突破”“十大攻堅行動”,大力發展“三個經濟”,聚焦“一帶一路”現代農業國際合作中心,全面擴大農業領域國際合作交流,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助力“一帶一路”走深走實,在歷史時空中鐫刻下深深的“楊凌印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