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學渣到學霸,她只改變了這一點


從學渣到學霸,她只改變了這一點


1.

最近又聽到一個高中生從差生成功逆襲為班級前十的故事。

原本沉迷於遊戲無法自拔、視學習為負擔、和父母時常叮叮噹噹的男孩子,突然有一天安安靜靜地坐下來學習了,而且非常用功。僅僅用了一個學期,他就從班級末位跑到了班級前十。於是他的逆襲故事就在父母圈子中口口相傳。

“我猜他一定是有目標了。”聽到這個故事時,我說。因為之前我遇到的許多逆襲故事都有這樣一個誘因的存在。

很多人都聽過那個獲得《超級演說家》冠軍的寒門貴子劉媛媛的故事。出身寒門的她,曾經“叛逆、不愛聽課、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差、第一天學的東西第二天必忘……”誰都沒想到,這個問題學生,竟然也偷偷種下了天馬行空的北大夢。在她高中入學的第一天,她在日記本上寫下一句話:“我要考北大。”當時她的成績是全年級二百多人,她排一百八十多名。

之後,她刻苦學習,並且潛心研究學習方法。幾個月後,就從年級倒數20名考到了年級第1名。

雖然高考她未能如願考入北大,但是短暫的失落之後,她決定將夢想順延,為北大研究生而努力。最她終以全國前十的成績考上了北大法律專業的研究生。

稻盛和夫在《活法》一書中說:若沒有強烈的願望,就“看不到”辦法,成功也就不會向我們靠近。

無論是誰,人生就如你內心描繪的一張藍圖,而願望就是一粒種子,是在人生這個庭院裡生根、發枝、開花、結果。


從學渣到學霸,她只改變了這一點


2.

哈佛大學曾做過一項關於目標對於人生影響的長達25年的跟蹤調查,調查對象是一群智力水平、學歷、環境等條件都差不多的年輕人。調查結果顯示:

有清晰且長期的目標的,占人數的3%。這3%的人25年來一直為著目標努力,最後成為社會各界的頂尖成功人士,其中不乏行業領袖和社會精英。

有清晰但短期的目標的占人數的10%。這10%的人大都生活在社會的中上層。他們的短期目標不斷被達成,生活狀態穩步上升,成為各行各業的專業人士,比如醫生、律師、工程師、高管等。

有比較模糊的目標的,占人數的60%。這些人幾乎生活在社會的中下層,能安穩地生活和工作,但是也並沒有什麼突出的成績。

基本沒有目標的,這類人佔27%。

而這些人幾乎都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他們常常失業,依靠社會救濟,經常抱怨他人,抱怨社會。

目標能為我們指明方向和提供動力,即便有時我們需要對目標不斷進行調整和優化,但那些為了實現目標而付出的努力也一定會留下痕跡。


從學渣到學霸,她只改變了這一點


3.

《不急不吼,輕鬆養出好孩子》的作者——兒童時間管理專家何小英認為:父母需要花一些時間,啟發孩子的夢想和目標,孩子才會有動力。

比如,當孩子問你為什麼要學習時,不要跟他們“說”你的想法,而是要“問問題”,讓孩子自己去找答案。

比如這以下3個問題:

——你對什麼最有興趣?

——你最擅長什麼?

——你最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父母越早問這三個問題,孩子越早開始關注和覺察自己的興趣、優勢、夢想,越容易產生學習的目標感。

一旦孩子設立了自己的目標,我們需要幫他想清楚如何才能實現目標。我們可以問他:

——你打算什麼時候完成這件事?

——你想第一步先做什麼?

——你需要預先準備什麼?

——有誰可以幫你做這一步?

孩子把這個過程想得越透徹,就越可能付出行動。

當孩子說出自己的夢想,爸爸媽媽們一定要記得多給孩子一些鼓勵和肯定。

還要儘可能把目標視覺化。可以和孩子一起把制定好的目標做成海報,貼在家裡顯眼的地方。

比如有些孩子的目標是考清華北大,但是心裡對大學並沒有清晰的概念,沒法想象大學是怎樣的,“大學”並沒有真正成為孩子的目標。父母最好是帶孩子去實地走一走,感受一下,讓“大學”這個目標鮮活具象起來,在孩子心中埋下一顆美麗的種子。

我家喵小悠的夢想是“考中央美院”,我們也計劃今年帶她去實地走一走,看一看。

最後,用網上流行的一句話收尾吧:有目標的人在奔跑,沒目標的人在流浪。願每一個流浪的孩子都能早日找到自己的方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