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臺,一個縣城的“存在感"

魚臺,一個縣城的“存在感

存在感,是最近比較流行的一個概念詞。

究竟什麼是存在感呢?可能解釋的角度很多。現在用我個人的理解給大家做個解讀,我認為,存在感就是對外界的影響力。

想起這個話題,是因為前幾天參加了官方的一個座談會。是北京來的一個專家組,來魚臺調研,這個專家組的主要成員,年齡都在80歲左右,作為某個領域的高端人群,他們的調研感想幾乎是一致的,首先對魚臺比較陌生,再就是魚臺缺少應有的存在感。

不說這些遠道而來的專家,他們長居首善之區,北京之外肯定都是農村,不瞭解魚臺是正常的。實際上,魚臺在周邊一定範圍的區域之內,也被人認為是最缺少存在感的縣城之一。

魚臺,一個縣城的“存在感

憑我個人的生活的經驗,很多年裡,提及魚臺,大家會問一句,魚臺有什麼?

這是一個非常需要存在感的問題,就是我們能拿出什麼東西來影響別人,影響世界。

當然有了。有某種程度上說,魚臺人的存在感,不是靠刷出來的,也不是靠吹出來的,是魚臺人自己幹出來的。

作為一個人口不多,地域也不廣的一方小縣,我們先忽略它在歷史上的地位和貢獻,就從當下可以感受到的影響力說起吧。

魚臺,一個縣城的“存在感

60年代之前的魚臺,俗稱荒湖澇窪,水患頻仍。64年魚臺開始一場史無前例的稻改運動,變水患為水利,一個貧窮落後的地方,舉全縣百姓之力,為魚臺打造出了第一張金字名片,“魚米之鄉”。

魚臺大米就是魚臺的存在感。

到70年代,魚臺已經是全省乃至全國著名的農業縣,優質糧食高產縣。當年,每到秋收季節,隨處可見來魚臺採購大米的車輛,近的地排車,馬拉車;遠的拖拉機、汽車,省市機關、軍隊,凡在魚臺有對口單位,必須委託採購大米。魚臺大米的質量和口碑,在相當廣泛的區域內讓人深信不疑。

一直到80年代末期,我在所工作工廠,曾經受北京某部委機關的委託,幫忙採購大米,在春節前夕連夜裝車冒著風雪送達北京,作為國家機關人員的春節福利。

那時候,無論是個人還是單位,到省城或者北京走訪送禮,扛著一口袋大米吭吭哧哧地送到七樓八樓,還是比較受人歡迎的,總能聽到幾句感激的話。魚臺大米,不能說一米難求,起碼值得外地人期待。

魚臺,一個縣城的“存在感

到90年代,魚臺的存在感再次被孔府宴酒拉高,央視黃金時段的廣告,每天能看到來自山東魚臺的白酒廣告。在魚臺縣城,隨處可見外地來拉酒的車輛,排出的車隊能有三里五里。

從稻改精神到孔府宴現象,魚臺的存在感都是一個不可忽略的力量。

在這些年魚臺人的感受中,我們的確有過存在感的塌陷。魚臺大米的市場影響力一度被人碾壓,孔府宴酒的輝煌已經不再,但作為一種地域性的人文精神,它們都是留給魚臺的一筆寶貴財富。我們不必要反覆重提過去的成就或者輝煌,一個縣城,不是靠歷史的成績來刷存在感,而是要創造新的歷史,開啟新的紀元。

魚臺,一個縣城的“存在感

魚臺大米的品牌重塑和提升,這幾年經過品種的改良,政策性的扶持,已經開始崛起,綠色稻米的種植與推廣,讓魚臺人吃著香噴噴的大米,感覺當年魚臺大米的味道又回來了。

還有魚臺小龍蝦,在魚臺大米和孔府宴酒之後,再次定位了魚臺的水資源優勢,通過連續舉辦的中國魚臺龍蝦節,非常成功地提升了魚臺小龍蝦的品牌影響力。魚臺小龍蝦從土老帽實現華麗變身,吸引著各地的食客蜂擁而來,讓魚臺成為名副其實的全國生態小龍蝦之鄉。

作為魚臺人,我們應該感覺到這是一個讓魚臺奮力崛起的時代。除了小龍蝦,還有魚臺毛木耳、魚城辣椒、清河柳編,等等吧,都成了體現魚臺價值的重要元素。

當下,應該是魚臺刷新存在感的又一次歷史機遇期。至於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