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十三歲那年,我的青春和那隻狗,一起死去了

《狗十三》,給我的印象裡,它安安靜靜的就出現在了影院的排期中,沒有過多的宣傳和造勢,也不熟悉導演和演員,自然就沒想過要去觀看。恰巧那時候的院線熱度都被《海王》《無名之輩》奪了去。於是一部這樣的無名青春名義的電影,顯得那樣暗淡。

不過在廣大好評的助力下,這部電影也成為了一批口碑黑馬衝出重圍。加上這部作品的誕生本身也存在著一些話題性。首先這部電影聽說5年前就拍完了,一直沒上映,因為它太現實的反應了中國教育和家庭的缺陷,是被中國廣電局所不容的。直到《我不是藥神》的出現,披露社會現象的電影才再一次獲得了應有的尊重,時隔五年之後,《狗十三》終於上映了。其次,這雖是一部青春成長類型的電影,可是敘事方式和風格完全有別於那些戀愛、墮胎、離家出走、打群架之類的青春狗血劇,整部電影以一種壓抑沉重的風格平緩的敘述一個初中生如何面對家庭和社會,如何從小孩成長為大人的故事。

所以今天就來跟大家聊聊看完這部電影后,讓阿強沉思的三個地方。

1、爸爸打你,是因為愛你。

《狗十三》十三歲那年,我的青春和那隻狗,一起死去了

不知道小時候的你們,有沒有捱過父母的打。在小時候,阿強還在讀小學,會因為考試考不好,拿著考卷給老爸簽名,而被大嘴巴子,會因為沒有零花錢,偷拿老媽口袋的10元錢而被關在房間,不讓去學校。(那天還是兒童節),會因為去遊戲機店玩的有點晚,回去被老媽拿衣架打的衣架都斷了,還有很多類似這樣的經歷。

而現在回想起來,還是覺得自己挺勇敢的。。哈哈。雖然小時候經常被打,但是現在還是跟父母感情很好,偶爾跟家人聊起被打這件事,老媽還是會說:打你,是為你好。只是沒想到打你,你還是不長記性。幸好阿強是個樂觀的人,如果是性格比較消極的孩子,可能會因此而與父母產生隔閡,畢竟打孩子=家暴。

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很大程度取決父母和環境的影響。愛他,就好好的告訴她,別動手。

2、今後這樣的事,還多著呢。

《狗十三》十三歲那年,我的青春和那隻狗,一起死去了

《狗十三》十三歲那年,我的青春和那隻狗,一起死去了

你們遇到過多情的男人嗎,就是那種談一個對象就要把對方的名字紋在身上那種。青春電影有很多這樣的劇情,可是《狗十三》對於愛情的詮釋,卻用一句話表現的淋漓盡致。

嗯,我知道你喜歡我,只是這樣的事兒,以後還多著呢。

你能想象的出這是一個十三歲青春少女說出來的話嗎,一個連戀愛都還沒談過的孩子說出來的話卻像是經歷了多少的故事才有這般覺悟和意識。不是她經歷過太多,而是她見過太過。

3、我好害怕它認出我。

《狗十三》十三歲那年,我的青春和那隻狗,一起死去了

整部電影講的就是離異家庭中的孩子李玩,父親忙於工作送她一隻小狗陪伴,小狗因為被爺爺帶出去溜而失蹤,李玩得知消息後,家人也並沒有展開尋找的打算,更是用一隻冒充的狗來替代原來的狗,這已經不是找狗的問題,而是面對事情的態度問題,也許這個孩子只是想要一個說法和答案罷了。

一次一次的,李玩受到了傷害。最終妥協於成人世界的遊戲規則。片尾最後遇到了自己原來的小狗,而李玩卻假裝不認識。到了街頭巷尾,掩面哭泣。

也許在她心裡,小狗早已與自己的青春一同離去了吧。

《狗十三》十三歲那年,我的青春和那隻狗,一起死去了

《狗十三》十三歲那年,我的青春和那隻狗,一起死去了

這是一部挺不一樣風格的青春電影,共122分鐘左右,可能前半小時會有點枯燥,後半段因狗失蹤而使劇情上升到了高潮部分,如果對思考人生類作品感興趣的人兒可以去觀看下。


大家好我是阿強,一個互聯網從業者,因為上班太閒了,所以分享一些好看的影視劇給大家,希望大家喜歡,如果你喜歡阿強的文字,也可以關注下阿強的賬號,這樣才能準時收到阿強對你的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