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经典人文地理│炳草岗中心广场大梯道

攀枝花这座山城随处可见各式大梯道,攀大南苑北门的“天梯”、三中校园的“攀登”大梯道、少年宫的“成长”大梯道、体育场的“更强”大梯道、公园纪念碑的“更高”大梯道等等,这些梯道无不彰显出各自地理环境中所赋予的人文精神,一种向上、向前,永不止境,攀登高峰的精神。这种精神在你踏上这些梯道时,伴随着你,轻快着你流汗的步伐。

攀枝花经典人文地理│炳草岗中心广场大梯道

相对于这一类步伐“沉重”的大梯道,攀枝花还有另一类“轻松”的大梯道。步踏其上,逛逛停停,玩玩坐坐,不急不缓,心情愉悦,更不觉辛苦。

这一类大梯道中的经典之作,非“炳草岗中心广场大梯道”莫属。

炳草岗中心广场大梯道,后来又命名“阳光大梯道”,地处如今攀枝花市中心人民街(攀枝花大道)和新华街之间。

据说三线建设时期,该大梯道所处位置为一“冲沟”,上下两端高差约30米,平均坡度较大。后来在其上陆续改造修建了不少席棚和平房。

攀枝花经典人文地理│炳草岗中心广场大梯道

那些年的攀枝花市中心,在外地人眼中就是有着上中下三条公路的“那个地方”,更确切地说,就是人民街和新华街上众多的各类店铺构建的“城市繁华”。

而当时来往穿梭于这两条街道的人们,很自然选择了现在大梯道这个略微中间的地段作为上下的联通步行通道。我想,这也是大梯道诞生的历史背景吧。

攀枝花经典人文地理│炳草岗中心广场大梯道

1981年,由当时的市建筑勘察设计院设计,市建一公司施工,炳草岗大梯道建筑群开始建设,到1983年初具规模。

建成后的大梯道建筑群呈南北走向,从北端至南端,自下而上,共设踏步213梯。梯道全长256米,总宽30米,其中两侧踏步各宽5米,踏步两侧各设1.25米宽的斜坡。一边做绿化带,另一边做自行车和小孩车通行。中间还设有绿化带宽15米。

梯道中间的8个平台分别设计了各种形式的小型花园,中设喷水池、座椅、街灯、报亭、雕塑等小品建筑。种植了富有亚热带特色的凤凰树、榕树和各色花卉,使整个布局灵活、空透、新颖、活波。

攀枝花经典人文地理│炳草岗中心广场大梯道

梯道两侧建筑随坡分台阶上升,组成有机建筑群体。

西侧为旅馆、饭店、副食品商场等。

东侧共布置4组建筑。

第1组在梯道东侧入口拐弯处(即下端最低处),地形高差5米,分4个台阶,布置3栋底层带商店的住宅楼,中间主楼8层,框架结构,左右两翼为5-6层的砖混结构。

第2组地形高差12米,分3个台阶布置,3栋底层带商店的点式住宅,均为7层框架结构,与梯道成40度角,构成东侧建筑群主体。

第3组为五交化商店2层砖混结构,底层进深7米,商店背面垂直布置2栋住宅5层砖块建筑。

第4组为顶端70年代初建成的市邮电局楼。

攀枝花经典人文地理│炳草岗中心广场大梯道

这个设计不仅重视外观效果,而且也注重使用功能开发。

两侧的商店商品运输利用背后的街坊道路,避开了人群干扰,实现人车分离,这就使大梯道不仅方便顾客购物,而且成为一块安全、宁静、舒适、优美、具有观赏浏览价值的休息场所。

特别要提到梯道东侧的建筑群。总体布置有进有退,有正有斜,高低有序,主次分明,群体和谐。统一中不呆板,变化中不杂乱,整体感强烈,体现了山区坡地建筑的特色。

攀枝花经典人文地理│炳草岗中心广场大梯道

这也为他收获无数荣誉:

1984年荣获国家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优秀设计表扬奖、四川省优秀设计二等奖、四川省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厅优秀设计二等奖。

1985年6月,梯道东侧建筑群还被收入香港出版的《香港、亚洲新建筑画册》。在那个年代,一个内地“偏远地区”的建筑设计能够登上香港画册,这是极其少见的,也是足以令攀枝花人引以为傲的。

攀枝花经典人文地理│炳草岗中心广场大梯道

炳草岗中心广场大梯道的设计能获得如此满意的效果,取得如此大的成绩,和攀枝花早期建设者的聪明智慧和勇攀高峰的精神是分不开的。

按照攀枝花当时的条件,根据它的用途,大多这类地势的常规处理思路和做法,是修建一个能够让人通行的大梯道即可,即使坡度陡点也无所谓,因为到处都是这样类型的梯道。

可显然,当时攀枝花的建设者们已不满足于现状,也想尝试着创新,不断攀高。

这也是攀枝花人一种战天斗地后,由适应生存环境到想改变生活环境的一种“自信”表现。

攀枝花经典人文地理│炳草岗中心广场大梯道

于是这个大梯道的设计充分利用地形,并结合商业和生活需要,布置成宽窄不同的8个平台,平台之间以梯道相连。梯道东西两侧布置了风格各异的商住两用建筑群体,自北向南做爬山式布置。

整个大梯道如此设计,也告别了原本单纯的仅仅作为通道性质的走道形式,成为融景观、通行、购物、生活为一体的综合体,一个内容丰富更加的大梯道。

也因此,一个“步行景观商业街”俨然成型,只是他不同于平原城市,在这里逛街,是个要“费点力气”的体力活(不过,“逛街”本身真就是个体力活)。

这在攀枝花这个商业和住宅用地资源稀缺的山城,把行、住、玩如此完美融合在一起的建造模式,这样的一个创新力作,必然为后世所赞扬。

攀枝花经典人文地理│炳草岗中心广场大梯道

随着国家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大梯道也跟随时代变迁不断变化。

1985年3月4日,炳草岗大梯道建成“钒钛之花”雕塑。

2005年5月到11月,大梯道改(扩)建景观工程基本竣工。工程完工后,大梯道上段实现改造,同时新建大梯道下段及江边段。至此,大梯道全长780米,全程高度110米,平均坡度15%,共有737级台阶和22个大小不等的休闲观光平台。

后来又陆陆续续进行了一些局部改造。但总体上一直延续了当初的风格,只是加入了不同时代的元素于其中。

攀枝花经典人文地理│炳草岗中心广场大梯道

对于生长在攀枝花的我,大梯道于我而言,更有许多意义。

不同人生时期,大梯道都留下过我的身影,也见证着我的成长,体味着我的喜怒哀乐。

懵懂儿时在妇幼儿童商店里流连忘返,在邮局集邮商品店里兴高采烈,还有总忍不住要去玩玩的“滑滑梯”(踏步两侧的斜坡)。

攀枝花经典人文地理│炳草岗中心广场大梯道

人生激扬时在“美力”欢乐蹦迪,在“三十九度吧”尽情嗨歌,在新知图书城静享书香。

闲暇时,在这里买花、看古董、逛攀贸,和朋友聊天谈心,吃着凉粉、臭豆腐,喝着冰饮料......

再后来,感叹于攀贸的衰败,诺玛特的“跑路”,“美力”的关停,妇幼商店的彻底消失,许多伴随成长的记忆事物慢慢消散,重新出现的新事物又令我无法产生“代入感”,这里,也就很少来了。

如今,炳草岗商业圈越发冷清,加之交通系统越发发达,逛路的人越来越少,这里就只是许多人偶尔一过的通道,又好似回归了他本身的功能状态,可即使如此,我一年也难得“路过”一回。

有时,看到如今仍然有孩子在这里像我们当年那样玩着滑滑梯,就又仿佛看到那个曾经的我在他们中间,还是那此间欢快的童年。

但心里知道,那是早已回不去的美好。

攀枝花经典人文地理│炳草岗中心广场大梯道

现在,当我醉心于攀枝花历史,我又发现了大梯道所包含的乐趣,发现他许多的美。可他又面临因拆除而发生本质上的变化了。

对于我而言,颇感遗憾。刚刚才理解和学会去欣赏、挖掘大梯道的“美”,他就要改变了。所以赶紧作文研究,希望能弥补自己和许多人那份失去的遗憾吧!

2018年,是攀枝花“棚改工作”推进成效极为明显的一年,许多城市中的老小区都因此出现了腾空了的待拆房屋,大梯道东侧的那些房屋也已腾空,等待新的开发利用。大梯道原有的历史风貌也将会发生较大改变。

希望改变后的大梯道,依然能够充分展示攀枝花的特点,更上一层楼吧!

攀枝花经典人文地理│炳草岗中心广场大梯道

时代推进的无情碾压,我能捡起的也只是少许珍贵的碎片而已,对于许多人而言,大梯道从他诞生到改变,从未入过心,也就无所谓存在与否了。至于他曾经因何而起,又发生过什么,终将会如何消失,带给了我们人生什么启示和感悟,就更不用提了。

攀枝花经典人文地理│炳草岗中心广场大梯道

知道了这么多关于大梯道的“事”,再加入你和大梯道的故事,这就算完成了一篇旅游解说词,可以帮助你导引前来攀枝花旅游的亲戚朋友来到大梯道参观游玩,即说地理,又讲人文,内容丰富之极。

这处没有挂着咖啡色的“xx旅游地”标志牌的地点,比之某些冥思苦想整出来的所谓“景观地”更有看点。

作为攀枝花人,你也可以略微小骄傲一番给外此人讲讲“攀枝花的故事”,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对外地人说到“没什么好玩的地方”。

当你对这个城市了解的越深刻,就越能发现他的许多值得一看之处,值得一说之地。

攀枝花经典人文地理│炳草岗中心广场大梯道

我们攀枝花毕竟不像那些动不动有着成千上百年建成历史的城市,存在着一定的历史缺失感,可攀枝花却只用真正短短五十多年的历史,孕育出了攀枝花精神,一种三线精神,这是极其难能可贵的。

我们攀枝花人区别于其他国人的性格品质是什么,是最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思考并在人生中去探索、展现和发扬光大的。这是父辈们真正留给我们,留给这个世界最宝贵的东西。

爱家乡,就更要去用心感受家乡的美,就像大梯道这样的地方,从攀枝花建市到今天,从他的诞生到发展,蕴涵着攀枝花无数的“美”,我们只有发现了他的美,尽可能去释放他的美于众人,去鼓舞激励世人,去感动温暖人生,这才是真正爱家乡的表现,这一切也必将会融入攀枝花人性格特质之中。

攀枝花经典人文地理│炳草岗中心广场大梯道

一座城市不是看他地理环境如何优美宜人,物产如何丰盛富饶,建筑如何不同凡响,设施如何先进完备,最终是看他能够塑造出什么样的人文精神,造就出什么样的人。

攀枝花人,努力吧!

如果你有关于这个大梯道的故事,欢迎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