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蓮:網遇柯玲

張小蓮:網遇柯玲


去年正月十幾,吃過早飯後,兒子,老公就腳下抹油,一出溜地逛去了。我收拾完鍋灶,一個人坐在沙發上百無聊賴,昏昏欲睡,心裡正在狠這個男人過年,女人過難的節日時,叮咚,叮咚……微信同學群的聊天信息吵醒了我。拿起手機邊劃拉著看群聊,邊心不在焉的翻看朋友圈。突然,朋友圈的一篇文字巜春光美》鉤住了我的眼球。

" 丫頭,你回來了嗎

我聽到誰在喊我

在桃花未紅,楊柳未綠之前

向故鄉狂奔而去

風卻比我還性急

一口氣,吹響老屋的窗欞"

(簡介:柯玲,丹鳳竹林關人)

當看到作者簡介時,愛好文字的我激動的從沙發上蹦起來,在房間邊轉邊興奮家鄉有這樣的人才。轉了二圈後,我迅速把這篇詩文二合一的文章巜春光美》配上說說:“萬能的朋友圈,誰認識這個美女詩人請告訴我,我要去拜訪她”,發到朋友圈。二分鐘沒到,街道我一個最要好的美女朋友發來信息,喲,這不是柯玲嗎?就住我隔壁,鄰居呢!前幾天回來過,現在走啦,不是她一家人,好像還領了幾個人哩。(朋友眼裡的幾個人,後來知道是幾個去拜訪她的文友)

萬能的朋友圈啊,得來全不費功夫!

看完信息,我飛快地鎖門駕上摩托車向街道奔去。稍傾功夫,我進了朋友的家門,朋友驚訝不己說:“你咋恁快呢?她昨天走了。”聽到這裡我的心無比失落,朋友看到我失落的表情又說“看把你急的,我在家裡,她再回來,我一定告訴你。”


張小蓮:網遇柯玲


等待是一種煎熬,也是一種幸福。這不,我從關注的多個微信號找到了她的微信,發了請求添加為好友,從此默默關注她的朋友圈。她那時的朋友圈較活躍,她的文字也多,從文字裡我知道了有個賊船群且熱鬧祥和,看得我的哪個心癢啊……夢想著自己有一天,也能和她一樣,用文字敲開賊船群的大門。(那時候做夢也沒有想到,我現在成了賊船群裡的閒話骨幹成員)

夏日的一天,朋友打來電話,“柯玲回來了,你知道不?”“知道,知道,我從她朋友圈看到了,我明天下午回來,我一迭聲的回答。”

第二天下午,我趕回老家,著急的讓朋友領我去找她。可是得到的消息卻是她回她的老家石槽溝去了,而且今天晚上不回來,後天就回西安了。我的心又一次無比沮喪失落,因為我第二天一早要趕回單位上班。

朋友安慰我“著什麼急呢?過年回來了再見”

“你又不是不知道,我是個急性子”

“急也要等著,先吃飯再說”

“柯玲來啦”!正在朋友家吃燒烤的我,忽地聽到這句話,我像觸電般迅速地回過頭去。一個小個子,身材適中,身穿旗袍的女子笑盈盈得從門口走了進來。白皙的大臉龐上一雙水靈靈的大眼晴忽閃著,會說話一樣,一頭烏油油的黑髮束在腦後。她身上的旗袍,很配她的氣質,內斂、含蓄、溫柔,高貴、華麗、飄逸,盡顯妖嬈。一股濃濃的古典高雅美的味道在房間瀰漫開來,看痴了我。剎那間我感覺到流年的暗香,歲月的美好。“痴了嗎你,柯玲來了?”聽到朋友的聲音我這才回過神來,趕緊起身迎上前去,緊緊握住她的手。沒有一點點生分感,如見了故友一般。

“不是說你明天回來嗎?”

“家人給我電話,說你來了,我就急急趕了回來。”

我聽了心裡喝了蜜一樣甜……

終於見到了偶像,我心裡那個樂啊!自我介紹完畢,我倆坐一起諞著文字,諞火爆的自媒體,那一刻,煩惱一古腦兒拋到了腦後。


張小蓮:網遇柯玲


老公和他的朋友說:“難怪柯玲會寫詩,看著就有氣質,與眾不同。”我的朋友悄聲嘀咕道:“見了柯玲忘了我,我吃醋啦!”我趕緊安慰她“對她的愛和你的愛不一樣,但都是愛,哈哈哈!”

回到家裡的那一夜啊,我睡得特別香,夢也特別甜。

以後的日子裡,我密切地關注著她的朋友圈。熱烈地愛著這不能吃又不能喝,令人精神時而愉悅,時而受折磨,使人如瘋子一樣的文字。並通過她轉發來的文字,關注了多個公眾號。

十月底的一天,她又轉發了一篇文字,那是寫父親的,但是作者有點跑題,喧賓奪主地寫了他的哥哥。我看後給她發信息“這樣的文章我也會寫。”“噢噢,肯定能,我看你朋友圈發的說說,語言組織的很好。”得到她的鼓勵,我的自信心爆滿。恰逢她公眾號開通,我隨即寫了我的處女作《山狼》投給她,被她於11月8日發表在她的公眾號“溫暖相見”。

“山狼一詞,由來已久,過去老家人把深山裡的山民叫山狼。上世紀七十年代,日子苦焦,深山的人出山趕集腳上穿的草鞋,腰上纏的草繩,頭戴草帽,走起路來,腳上襯的包穀葉響,腰上別的菸袋響,頭上草帽咯閃響,川道人又把他們稱三響!”……

幾天後,她又給我轉發來個頭條鏈接,告訴我,我的《山狼》被鄉黨丹鳳曬曬上了頭條。並轉來曬曬的微信名片讓我致謝。我和丹鳳曬曬微信接通的那一刻,華麗轉身。從此,生命中多了一個詞語“文友。”


張小蓮:網遇柯玲


初進文友圈,由於我的性格特點,我在群裡過於張揚,時常遭到攻擊,我一杆槍藥的性格是應付不了這個場面的。而她總是用她矮小的個子為高大的我遮著風擋著雨。常常在危急時刻,她挺身而出,連說帶調侃,用她的好人緣,好人脈,以及口頭禪“嘛”為我解圍。當然啦,這期間害的她免不了暴露出她熱愛著,讚美著,思念著的家鄉特產“竹子”一樣直筒筒的性格。我向她傾訴委屈,她說:“你若盛開,蝴蝶自來,在群裡好好學習。”沒有一句責備的話,但是我的缺點,我心知肚明,時至今日,雖然我用我的特長“神侃”和眾文友和諧友愛,但是眾口難調,偶爾也有小瑕疵,我一想起她和她竹子一樣的性格,趕緊從群裡跳水,眼不見心不煩,我的心裡是敬畏她的。

今年春節,我在老家見到了她的“老男人”白麵暖男呂先生和她的“盜版碟”兒子,一家人其樂融融,享受著天倫之樂,我甚是欣慰。

桃花節時,她也回來了,幾天的陪伴玩耍,她回家後寫了一首詩,發在她的公眾號上。字裡行間流露出來的都是對家鄉滿滿的愛,讚美,思念。鄉親們也不辜負她的鄉愁,瀏覽量達到上萬個。我也製作了二個美篇,瀏覽量也不錯,但是我的簡介是丹鳳,沒有竹林關,大多數文友都和我一樣,只有縣名,沒有地方名字。只有她的介紹裡竹林關三個字是那麼耀眼,並時不時在文字裡,文友群裡面蹦出她的出生地琵琶溝,毫不掩飾她山裡娃的身份,她流露出的真性情使我越發的尊敬她。終於,在我的一篇美篇瀏覽量達到五千,好評如潮時,我果斷的把我的簡介也加上竹林關。


張小蓮:網遇柯玲


春天,文字群裡,圍繞著她的“雙眼皮”話題,一波又一波的“緋聞”文字向她襲來。她認識的不認識的,熟悉的不熟悉的都用筆指向她,把我看的氣得喉嚨怒碗粗,狠自己掘筆不能生花。但她始終沒有發聲。某個雨天我問她“幹啥呢?”她答“吃瓜子,喝茶,聽雨”“噢,好好吃,好好聽,好好喝”我答。結局是她用她的沉默讓謠言不攻自破。但是我呢?非常想親眼去看看她的生活現狀,好讓我心安。

初夏的一天,利用假期我來西安。在朋友的帶領下來到了位於長安韋曲青年南街的“伊祥齋”泡饃館。一進門,我看到她吧檯背後的書架上面的書迅速的奔過去翻閱起來,轉身時看到她店裡的員工站在我身邊盯著我,而她正在遠處用她的大眼晴給那孩子傳遞著信息:“快過來,她是我的朋友。”這孩子較實在,沒有反應過來。我看著這鏡頭倒是反應了過來,因為吧檯也是收銀臺,趕忙放下書衝她哈哈一下,她在我的笑聲裡讀懂了不計較的涵義。回我莞爾一笑,我走過去擁著她的肩坐下開始神諞。呂先生衝我們溫和的笑著打過招呼,繼續忙他的生意。

“去看你鍋裡蒸的紅薯熟了沒有,拿出來叫你鄉黨吃木”呂先生對柯玲吩咐道。

“又不是啥好的,老家成天吃呢,不用讓”她直筒筒的回答道。聽到她的話,我們笑作一團。

“你咋光在喂說幹話,咋不給拿饃讓鄉黨掰,好讓嚐嚐咱家的泡饃。”沒過片刻,呂先生又喊道。

“人家不吃泡饃,我知道的。”柯玲回答道。(我不吃羊肉泡,她是知道的,因為過年時幾個朋友一起吃飯時我說過。)

“乃你給拌二個涼菜叫吃,咋就靜靜坐那兒?”

“人家吃過飯了,你忙你的,包管我們”(我們確實吃過飯來的,我告訴柯玲了,呂先生不知道)

我和朋友聽著他們夫妻二人的對話,心裡樂開了花,看來要想了解一個人或者一件事情,絕不能道途聽說的就給下結論,耳聽為虛,眼見為實。


張小蓮:網遇柯玲



張小蓮:網遇柯玲


快樂的時光總是過得飛快,時針指向晚上九點,我知道她要打烊了,起身告辭。她們夫妻送我們出來,柯玲給了我們一大疙瘩呂氏秘方滷牛肉,讓我們拿回來吃。看著這個老男人給了柯玲平淡而又溫馨的愛情,看著她衣食無憂的模樣,我就放心了。那牛肉的味道香極了,吃過口齒留香,回味無窮。此是後話。

回家的路上,朋友說“看來柯玲的日子過得不錯,還行的,可能還當家呢。”

“如此甚好!”我和朋友同時竊笑起來。

是啊,做為家鄉的一面旗幟,家鄉人民的驕傲。粉絲、鄉黨都盼她好,當然啦,生活中她能有主見點,可能是桃花源全體民眾的心聲。

“你頭一直擰的往後看啥呢?”

“噢,我看長安的萬家燈火裡那一個是我的草?”

“偏心眼,心裡光有你的草,原來上來說看我是假,讓我領你看柯玲是真。”

“你們我都愛喲,以及所有的朋友,你們帶給我的快樂不同,我給你們的愛也不同。”我轉過身,緊緊地摟著美女朋友哄起來。


張小蓮:網遇柯玲


感恩網絡,感恩生命中所有的遇見,感謝我親愛的草領我走進她的文友圈。從此,生命中走來了阿妮,藍冰兒,白月光,芳草地,心情飛楊,多多,鄰家小妹,君竹,還有網名花啊,葉啊,莉啊,狼啊,虎啊的等等眾多文友,以及大名鼎鼎的子蝶,不過這傢伙是位女士,姓萬,網名方子蝶,咋一看以為是賈平凹先生筆下的莊子蝶,她對我的寄語:“不管文筆孬好,快樂就好。”我帶著高手的寄語和眾文友的鼓勵,瓜瓜地寫出一篇又一篇“豆腐乾。”從文字裡找回我失去的自信,找到人生前進的動力,以及無比愉悅的精神享受。

“到處青山山有樹 如何偏起故鄉情?”

我在心裡問了自己N遍,答案卻只有一種,因為她是故鄉河邊的一棵草!

相約未來的日子裡,你,我,他,還有他們,用一支禿筆來點燃自己心中的桃花源。


張小蓮:網遇柯玲


作者簡介:南瓜,原名張小蓮,女,陝西丹鳳竹林關人,70後,文字愛好者,多篇文字發表於各網絡平臺。(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暢遊在文字海洋裡時光靜好與君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