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易痛風,湖南易發口腔癌,重慶易得痔瘡?地域病真的存在嗎?

中國疆域廣闊地大物博,導致了從南到北,由東到西不同的風土人情和飲食習慣。比如最常見的,南方人愛吃米,北方人愛吃麵,陝西面條馳名天下,重慶火鍋豔壓四方。

流行病學調查發現,對照全國發病率,很多疾病在特定地區相對高發,其中就包括:廣東人易患痛風、湖南人易患口腔癌、上海人易失眠、浙江人易缺碘……

廣東易痛風,湖南易發口腔癌,重慶易得痔瘡?地域病真的存在嗎?

浙江缺碘鹽:中國人群特別是東南沿海包括香港在內,缺碘依然是一個問題。孕婦缺碘尤其是一個問題。有大量的調查支撐:

浙江省是沿海,但仍是碘缺乏區,因為飲用水碘含量中位數只有2.46單位。;普通人群尿碘濃度中位數為162μg/L,孕婦為130μg/L,均未達到標準要求,世衛組織推薦的下限為150μg/L。

浙江省8個監測站的數據分析顯示,孕婦平均尿碘濃度為129.3μg/L,內陸地區的孕婦這一數字為152.54μg/L,沿海地區的較低(107.54μg/l)。一個剛達到推薦量下限,一個沒達到。從數據來看,有的孕婦連100都沒有,碘缺乏嚴重,對胎兒神經系統發育不利。

即使是輕度缺碘,妊娠期糖尿病GDM發生率也明顯高於碘營養充足婦女(18.38 vs.13.70%,P<0.05)。

廣東易痛風,湖南易發口腔癌,重慶易得痔瘡?地域病真的存在嗎?

解決辦法很簡單:吃加碘鹽。

除了上海和浙江,其他地區的孕婦也要保證碘攝入量,比如廣東。可以去買“孕婦專用加碘鹽”(鹽碘均值為30mg/kg)。比市場上流通的普通加碘鹽只高出5mg/kg,實際上加碘量與2012年的普通食鹽加碘量是一樣的(2015年標準下調過)。

廣東易發痛風:廣東人熱衷於煲湯,幾乎一日三餐頓頓不離,各種肉湯、菌湯輪番上陣。但肉、菌菇等食材都含有較多的嘌呤,經過長時間的燉煮,濃湯就成了嘌呤的“大本營”。

嘌呤進入人體後,會被代謝成尿酸。如果體內尿酸的生成量大於排洩量,就會使血液中的尿酸含量增高。長期如此,易誘發嘌呤代謝紊亂或尿酸排洩減少,形成高尿酸症。

當血液中尿酸濃度達到一定水平時,最終會形成尿酸單鈉針狀結晶體,積聚於軟組織中,尤其是下肢足部關節部位。而白細胞在吞噬關節腔內的晶體時,會釋放發炎物質,引起炎症反應,造成關節劇痛、腫脹及變形,即大家熟知的痛風。

2017年中國痛風現狀報告白皮書顯示,廣東省痛風患者人數居於全國首位。而據廣東地區流行病學調查發現,目前痛風發病率為10%,尿酸超標者達30%以上,平均每10個人中有1個痛風患者。

廣東易痛風,湖南易發口腔癌,重慶易得痔瘡?地域病真的存在嗎?

改善建議

喝玉米鬚茶

玉米鬚具有很強的的利尿功能,在排尿的同時也會輔助排出尿酸,從而降低體內尿酸的含量。將玉米鬚搭配絲瓜絡泡水喝,效果會更好。

取玉米鬚30~50g、絲瓜絡30~50g,用冷水浸泡半小時,然後煮20~30分鐘,作代茶飲即可。

喝菊苣梔子茶

菊苣是一種藥食兩用的植物,其根莖中含有多種豐富的營養物質;梔子中富含的梔子苷。將這兩者搭配泡水,可促進尿酸排洩,輔助降低尿酸水平。

廣東易痛風,湖南易發口腔癌,重慶易得痔瘡?地域病真的存在嗎?

重慶易得痔瘡

重慶肛腸科名列前茅,原因很簡單,重慶火鍋太出名。網上段子說,重慶人最大的妥協就是鴛鴦鍋,很大程度上並不是開玩笑。他們的微辣,甚至微微辣,在很多重慶以外的人看來,都享受不了。清湯鍋?別鬧了,要吃清湯鍋幹嘛去重慶。

解決方法也很簡單:火鍋少吃,因為紅油火鍋往往越吃越辣,記得及時添湯。得了痔瘡的避免久坐,多鍛鍊。

廣東易痛風,湖南易發口腔癌,重慶易得痔瘡?地域病真的存在嗎?

北上廣深:失眠嚴重

隨著社會的不斷髮展,現如今人們的生活節奏不斷加快,工作壓力也與日俱增,失眠就成了不少人的“家常便飯”。而這一現象在超一線城市的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尤為明顯,其他一線城市也是如此,生存壓力越大,失眠越嚴重。

改善建議

調整臥室環境

臥室環境除了適宜的溫溼度外,還包括床單被褥等的選擇。建議避免黃色、紫色、紅色的床上用品,因為這些顏色可能會促進腎上腺激素的分泌,影響睡眠。相對而言,淺粉色、焦糖色、綠色有助於控制情緒,幫助睡眠。

橘子皮做枕芯

將曬乾的橘子皮剪成細絲,放在枕頭裡即可。橘子皮中含有大量的揮發性油,它不僅清香怡人,還有助於調節神經,起到鎮靜安神的作用,幫助我們入眠。

【提示】失眠嚴重者應及時就醫治療,不要過多依賴安眠藥,以免形成藥物依賴或損傷記憶等。

廣東易痛風,湖南易發口腔癌,重慶易得痔瘡?地域病真的存在嗎?

湖南地區:口腔癌高發

據《2017年湖南省腫瘤登記年報》統計,湖南地區口腔癌發病率為3.3%,明顯高於全國平均水平,且城市發病率高於農村地區。而這與湖南人愛吃檳榔脫不了關係,有研究顯示,口腔癌人群中有60%的患者都有嚼檳榔的習慣。

檳郎與菸酒齊名,早在2003年就被世界衛生組織認定為1級致癌物。檳榔中含有大量的檳榔素,具有細胞毒性。

不僅如此,檳榔的纖維較為粗硬,容易劃傷口腔粘膜,刺傷牙齦。久而久之形成慢性磨損,引起粘膜病變,就可能誘發炎症,甚至引起口腔癌。有數據顯示,嚼檳榔者口腔粘膜病變的比例為66%,而不嚼檳榔者只有1.5%。

如果出現遷延不愈的口腔潰瘍,且邊界不清、中間凹陷、邊緣凹凸不平、凹陷表面呈顆粒狀,摸起來較硬等,則可能預示口腔癌。

改善建議

戒菸限酒不嚼檳榔

檳榔與口腔癌的關係前面已經說了,而抽菸喝酒也是口腔癌比較肯定的危險因素。其中,有數據顯示,41%的口腔癌與飲酒相關。如果出現口腔粘膜白班、紅斑或口腔黏膜下纖維化,需要警惕癌前病變。

保持口腔衛生

人乳頭瘤病毒與口腔癌的發生也有一定的關係,而保持良好的口腔衛生則有助於降低病菌感染的幾率,輔助預防口腔癌。

用餐結束後,建議用牙線清潔口腔,清除食物殘渣;每晚睡前可用淡鹽水漱口,幫助減少口腔病菌。如果出現了口腔疾病,也要及時診治。

除上述地方以外,還有很多地方也有相對高發的疾病,比如東北地區的人吸菸率較高,需警惕肺癌;北方人愛吃鹹菜等高鹽食品,也需警惕心腦血管疾病……

其實,在各種疾病高發的今天,無論身處何處,都應該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以降低疾病的發生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