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市場的變革,從2014年餘額寶和銀行之間的那場“戰爭”開始

餘額寶,現在大家都不陌生,中國最大的一隻貨幣基金,它的誕生可以稱之為中國理財市場真正變革的起點。但是,和所有新事物一樣,要想“活下來”並不容易,特別是當你以“別人的蛋糕”為食物的時候,儘管你背後是龐大的阿里巴巴也不例外。

理財市場的變革,從2014年餘額寶和銀行之間的那場“戰爭”開始

今天,小編就跟大家回顧一下2014年餘額寶和銀行之間的那場沒有硝煙的戰爭。

2013年6月份,餘額寶正式面世,隨後瘋狂生長。截止2014年3月,僅僅9個月的時間,餘額寶達到5000億元資金規模,佔據中國40%的貨幣基金市場,用戶數達到8100萬,超過了A股股民數量。

這對當時銀行來說,甚至可以稱得上“滅頂之災”,為什麼?因為在2013年,銀行業剛剛經歷了巨大“錢荒”,餘額寶的誕生對於銀行來說無異於“趁火打劫”“雪上加霜”。

為什麼銀行如此害怕,因為它們不敢也不能以“市場的方式”去迎戰,為什麼?

舉個例子大家就明白了:2012年宇宙第一大行工商銀行有6.18萬億活期存款,支付給存戶的利息是0.65%,也就是一年只需要支付400億利息成本;如果工行真的將利息抬高到和餘額寶一樣,都是5%的話,則一年需要支付3088億利息,要知道,當年工行的年利潤也只有2387億而已。

理財市場的變革,從2014年餘額寶和銀行之間的那場“戰爭”開始

自然地,有威脅就會有反抗,於是一場銀行利益集團的“反擊保衛戰”打響了。

首先,出了一個草稿,規定銀行賬戶和餘額寶之間只能“單行”,不可以“往返”,也就是說只可以從儲蓄卡將錢轉入餘額寶,但是不能從餘額寶轉回銀行卡。

如此一來,很多人就慌了,畢竟不是所有消費和支出都能夠通過餘額寶或支付寶完成的,需要現金的時候怎麼辦?於是乎,大夥會重新衡量是否把錢放到餘額寶,至少也會考慮要不要放那麼多錢到餘額寶?

後來,餘額寶通過虛擬信用卡項目與某些商業銀行達成合作,以利益綁定“連橫之術”破了“合眾”的局面,最終該草案未能成功。

接著,銀行再次出招。

2014年3月1日到3月23日,四大銀行宣佈:通過支付寶快捷通道的無卡支付實行降額,工行、建行從每日五萬降到五千,中行、農行從五萬降到一萬。這不僅限制了餘額寶用戶的資金轉入額度,同時限制了支付寶作為中間渠道的大額支付功能,極大削弱了支付寶和餘額寶的使用優勢。

這一策略實施了,但是效果不佳,為什麼?因為餘額寶用戶極大多數都是普通老百姓,過不了這個“限制線”。

理財市場的變革,從2014年餘額寶和銀行之間的那場“戰爭”開始

再接著,銀行使出了 “魚死網破”的一招——拒絕和餘額寶簽訂協議存款。

先跟大家解釋一下什麼叫“協議存款”,簡單說,就是拿著鉅額資金去跟銀行談存款利息。2013年,因為“錢荒的原因”,銀行在同業市場上的額拆借利息最高的時候去到28%,那現在我餘額寶存1000個億在你這裡,要7%的利息行不行?總比你銀行去跟同行借便宜吧。

四大行中有三大行都使用了這招——我不要你餘額寶的存款了,也不給你這麼多存款利息,我看你怎麼支付5%的收益給客戶?

現在回頭想想,只想笑。

最後,無計可施的銀行集團想到了央媽,於是便以當初支付寶的“虛擬信用卡”項目為由頭,攻擊其安全性,向央媽告狀。接著央媽出了一份《關於暫停支付寶公司線下條碼(二維碼)支付等業務意見的函》。

此時的馬雲不由得在阿里巴巴技術論壇上感慨:有時候,打敗你的不是技術,可能只是一份文件。

理財市場的變革,從2014年餘額寶和銀行之間的那場“戰爭”開始

當然,這次“戰爭”中,銀行並非只是在自身體系能孤軍奮戰,也有不少外援助力。其中最為顯著的便是當時央視證券資訊頻道執行總編鈕文新,他連著發表了兩篇文章,迅速火爆整個網絡,不僅成為財經領域的焦點,甚至蓋過體娛和社會話題,成為討論最多,爭議最燃的風口。這兩篇文章分別是《餘額寶是依附在銀行之上的吸血鬼和金融寄生蟲》《餘額寶就是第二個央行》。

根據鈕先生在文中的觀點是:堅決取締餘額寶,原因是它擾亂金融秩序,拖累中國經濟,禍害老百姓。對於這一觀點的解釋,鈕先生認為餘額寶的競爭介入增加了銀行的存款成本,導致銀行會將這些成本轉嫁到貸款端,從而促使整個社會企業的融資成本增加,讓經濟發展負重。另外,因為餘額寶不按常規出牌的收益分配,給央行在宏觀調控的反週期操作中製造了難題。

這一批判性的觀點也受到了更多網名和經濟學者的批判,畢竟這種教科書理論是實際還是有很大差距的。

理財市場的變革,從2014年餘額寶和銀行之間的那場“戰爭”開始

一個很簡單的現實:當時98%以上的民營企業都得不到銀行的貸款,要依靠高利貸來解決融資問題,銀行的貸款絕大部分都給了國有單位,那麼鈕先生說會抬高貸款利率壓制企業發展這一說法便很難站得住腳。

後來鈕先生有提出了另外一個觀點:餘額寶是在鑽政策的空子,因為政策限制了銀行活期存款的利率上限,根本無法和不受控制的餘額寶競爭,同時餘額寶是用用戶的錢去掙錢,給用戶支付5%收益的代價也是理所應當。

這就更令人想不通了,央行也限制了銀行的貸款利率上限,但是同業市場上不是也鑽了空子嗎?銀行也是拿儲戶的錢去賺錢,為什麼就不能同樣理所應當地支付那麼高收益代價給儲戶呢?

理財市場的變革,從2014年餘額寶和銀行之間的那場“戰爭”開始

之所以說餘額寶是理財市場變革的開端,是因為它首次大規模解決了投資人在收益和流動性上的矛盾。之前人們的風險穩定性理財選擇幾乎只有兩種:要麼是活期存款,要麼是定期存款或銀行理財產品,活期存款收益微乎其微,定期存款和銀行理財則必須到期才能變現。

現在有一款產品既能夠隨時存取,又有較高收益,對於老百姓來說,難道不是一件好事嗎?說好的金融市場多樣化呢?說好的金融產品平民化呢?要維護自己的競爭力,從改變自身開始,而不是去打壓對手。

畢竟,滾滾洪流,普通人的需求才是市場的導向,逆之必退,時間問題罷了。

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到這裡,歡迎點擊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