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log一條視頻補貼3萬塊,下一個“抖音”要來了?

2018年,短視頻行業增速最快,成為僅次於即時通訊App的第二大流量媒體,但在增長的同時,短視頻行業的人口紅利已達到飽和。

文字博客趨遠,短視頻疲軟,Vlog的故事性、差異化和更強的粉絲粘性,讓Vlog站在了各大視頻平臺口中的下一個風口。

如今抖音和百度兩大流量平臺對於Vlog的投入更是讓其優先搶佔短視頻市場。

或許很多人對Vlog還並不瞭解,Vlog是由Video和Blog合體演化而來,通俗來講就是“視頻日記”、“視頻博客”,主要內容為記錄用戶的個人生活。

2012年,Youtube上出現第一條Vlog,國內Vlog的發源地則是B站。目前,Vlog已成為很多年輕人記錄生活的方式。

早在2016年左右,王曉光、井越、flypig等一眾自媒體人,就已開始了Vlog的嘗試。

平臺方面,去年下半年,微博、B站先後推出Vlog徵集計劃,同時出現了包括一閃和VUE在內的各類Vlog剪輯App。

1

抖音重注入局Vlog

4月25日,抖音宣佈全面開放用戶1分鐘視頻權限,並推出“Vlog十億流量扶持計劃”。

Vlog一條視頻補貼3萬塊,下一個“抖音”要來了?

只要拍攝或上傳時長大於30s的原創Vlog視頻,參與活動頁面話題,即可參與“Vlog10億流量扶持計劃”,抖音將從參與用戶中選拔優秀創作者,給予流量扶持、抖音Vlogger認證等驚喜獎勵。

Vlog一條視頻補貼3萬塊,下一個“抖音”要來了?

這意味著,在先前內測放開15秒時間限制之後,抖音終究是正式入局了Vlog領域。

往後的抖音,不僅有15s的短視頻可以消磨你的碎片化時間,也可以有1分鐘的時長讓你記錄美好生活。

同日,百度旗下好看視頻也被媒體曝出將Vlog作為今年發展的重點。抖音和百度的強勢入局,讓Vlog再一次引起了行業關注。

從公開信息看,這並不是抖音第一次選擇變“長”,此前,粉絲量超過1000的用戶可申請1分鐘內的短視頻,今年3月,抖音又為部分內容創作者開通5分鐘長視頻權限。

抖音相關負責人表示,Vlog正是一種新興的生活記錄方式,1分鐘視頻相對而言可以呈現更豐富的內容,給了普通用戶更多展示空間。去年以來,平臺上也湧現了不少Vlog相關內容,Vlog相關標籤播放量累計超過150億。

抖商傳媒(ID:ganweishang)創始人鋒哥表示:其實,抖音放開1分鐘權限,行業內並不驚訝,用戶觀看短視頻習慣已養成,但15秒視頻承載內容太少,所以肯定需要慢慢放開時長的限制,鼓勵用戶創作更好的內容,時長提高也有助於提高用戶粘性,之前抖音還是主要在抓用戶的碎片化時間。

對抖音來說,從最初的15秒視頻,到後來的全面開放1分鐘,也是一種新的探索。

受海外Vlog創作者的影響,目前,在內容形態上,國內的Vlog大多是以自拍、用戶講述等方式記錄個人日常生活,時長在5~20分鐘不等。這對普通用戶來說,內容創作的門檻自然就較高。

“5~20分鐘的Vlog,對用戶來說創作門檻非常高,講究節奏、剪輯技巧和故事性,而普通人的生活都屬於在平凡的細節中蘊藏美好,時間太長則沒有內容去承載。”

抖音相關負責人坦言,抖音通過放開1分鐘視頻權限方式,降低了普通人拍攝Vlog的創作門檻,同時也給了用戶更多的展示機會。

2

一條Vlog補貼三萬塊?

與之前火熱的短視頻相比,Vlog的時長更長,對故事性和拍攝技術的要求也更高。

在短視頻市場內容同質化嚴重,消費者審美疲勞、新用戶增長緩慢的當下,Vlog的故事性、差異化和更強的粉絲粘性,似乎的確是各大視頻平臺口中的下一個風口。

去的9月,微博通過微博Vlog官方發出「Vlog召集令」,正式召集微博Vlog博主;騰訊則是在去年光棍節當天發佈了yoo視頻, 其通過Vlog和Vstory兩種不同的內容形態,吸引著越來越多人的進入。

有資料顯示,Yoo視頻採用分級制補貼,評級越高,創作者收益越多,每條視頻最高可補貼30000元

同時,B站作為原生視頻大站,對Vlog一直頗為支持。從“校園Vlog打榜賽”到“理想生活Vlog”大賽,B站一直在試圖培養Vlog圈層。

而抖音和百度如今也正式將vlog作為今年發展的重點,由此可見,目前各大巨頭都已經佈局自家的Vlog產品。

雖然是舶來品,但抖音上出現了一些本土Vlogger,比如旅行創作者“itsRae”已了有近千萬粉絲,4000萬點贊。以快節奏剪輯出名的飛行員“燃燒的陀螺儀”,也有了800萬+粉絲,近5000萬點贊。

抖商傳媒(id:ganweishang)認為,抖音放開權限的同時宣佈扶持Vlog,首先是讓平臺的用戶知道這種內容形式,它並不一定需要專業的人去拍,普通人也可用這種方式去記錄生活,還有機會獲得扶持,說不定還能成名,這對用戶的吸引力很大。

那麼,這是否又能證明Vlog能成為抖音一般的現象級存在嗎?

3

Vlog究竟能否真正起飛

巨頭們佈局Vlog,首當其衝是看中了其中巨大的流量。然而,Vlog究竟能否真正起飛,還是會曇花一現呢?

在此就要先對短視頻進行一番分析:此前,短視頻的爆火,一方面是因為它能夠填補觀眾的碎片時間,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它易於拍攝、可以全民參與。

  • 短視頻的“短”,讓視頻錄製變得極為簡單——大部分視頻製作者都不需要構思和剪輯,只要簡單拍攝後就可以上傳了。
  • 因為沒有創作門檻,而且存在大量可供模仿的內容,短視頻成功地把觀眾變成了導演和演員,讓用戶獲得了極高的參與感,並因此獲得了巨大成功。

無疑,“

”、“創作門欄低”和“參與度高”,是短視頻能夠快速爆紅的原因所在,也是抖音等短視頻平臺能夠實現爆炸性增長的原因所在。

Vlog一條視頻補貼3萬塊,下一個“抖音”要來了?

但是,這也導致了短視頻內容性弱、模仿度高的缺點。

在平臺紅利逐步取消、消費者審美疲勞加劇的當下,無論是短視頻的創作者還是消費者,都明顯感覺到了短視頻的後勁不足。

QuestMobile的數據也表明,短視頻月活在突破8億後,發生了增長放緩的情況,並在今年3月出現了環比下滑。

因此短視頻為了保持增長和留住用戶,視頻內容必須更加豐富、更加差異化。這便催生了時長更長的、具有故事性的原創視頻視頻內容。

於是Vlog被更多人知曉,大有成為下一個風口的架勢。

但是,從形式和內容上看,Vlog對錄製、故事性、後期剪輯的需要,決定了Vlogger要花費一定的時間並具備一定的技能,而且還要花不少心思通過視頻講出一個能夠吸引人的故事。

相比短視頻,Vlog相當於以原創為核心造IP、倡導原創為王的理念。但是,原創無疑也是最難的。這也是Vlog能不能成為短視頻市場主流表現形式的關鍵。

Vlog一條視頻補貼3萬塊,下一個“抖音”要來了?

Vlog雖然沒特別火,但依然處於“平臺造風口”的局面。

4

Vlog的商業變現形式

商家們最關心的莫過於:有了十億流量的支撐,那麼Vlog該如何變現呢?

Vlog個人的商業化路線等同於如今的網紅帶貨模式。就是通過拍攝vlog向用戶種草,從而向用戶推薦產品,或者與商家合作,接入廣告賺取收益。前提當然是植入方式不能過於粗暴。

vlogger發佈內容獲得一定粉絲積累以後,就可以與品牌、廠商合作,植入商業內容,一般方式為產品露出或推薦。

1、線下體驗賺取廣告收益

和直播博主類似,很多品牌邀請Vlog參加產品發佈會、品牌展覽、探店都是與Vlog內容特徵相匹配的合作方式。

可以從個人生活化視角呈現品牌線下活動的體驗內容,相比直播,Vlog可以通過後期剪輯呈現更高調性的視覺呈現,並對內容進行優化。

Vlog一條視頻補貼3萬塊,下一個“抖音”要來了?

2、產品測評賺取產品收益

與簡單的產品植入概念不同,很多商家在推廣產品時,會找Vlog內容有測評選題的博主進行合作。

常見的有美妝使用、穿衣以及手機數碼攝像等產品測評,可以將產品融合經作品中,進行創作,賺取產品推廣費用。

粉絲數量是衡量內容博主商業價值的最重要標準,而博主製作的內容質量反而不是重點。由於Vlog類型的粉絲垂直性往往高於其他類似類型的視頻主,所以變現相對更容易。

結語:

各平臺對Vlog的扶持大致體現了短視頻內容今後的發展方向。

抖音放開權限的同時宣佈扶持Vlog,首先是讓平臺的用戶知道這種內容形式,它並不一定需要專業的人去拍,普通人也可用這種方式去記錄生活,還有機會獲得扶持,說不定還能成名,這對用戶的吸引力很大。

Vlog如今雖然沒特別火,但已經處於“平臺造風口”的局面了。

而vlog變現的形式,其實與我們常見的抖音賺錢模式差不多,只不過由於抖音對內容的扶持,商家們就必須要及時做出內容方向的調整,才能在抖音中持續操作,在短視頻市場中分得一杯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