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信陽房價再也不漲了,我們還要不要買房?

大家應該看過各種算卦文,從政策、經濟、人口等各種維度去推測接下來房價是漲是跌。

觀點很多,各有依據。

這裡我們就設想下:假設,房價接下來不漲不跌了,完全不動了,那麼,我們還要不要買房呢?

事實上,並不是所有房子都必須要漲、大漲才有意義。這裡談的是“意義”,與量化無關,而與具體個體對於人生階段的期待、需求有關,與價值觀有關。

舉個很直觀的例子,信陽的五月,很多楊絮在飄,大家都深受其苦。

五一假期,我回鄉下待了幾天才發現,市區飄的那點楊絮簡直就是毛毛雨,而村裡的楊絮,才是漫天大雪。

儘管如此,很多市民出門都會戴個口罩,而村民不會,無論是大人還是小孩,大家都習以為常了。

如果信陽房價再也不漲了,我們還要不要買房?

你看,即便像信陽這種小城市裡,環境和認知的高低之別,也那麼明顯。

再比如,在北上廣深這樣的一線城市,公辦學校是優質教育資源的主導力量。只要你合理的買入學區房,入學概率是100%,看清楚,是100%,只不過這個確定性,由落戶時間等積分影響。而如果你買不了學區房,優質學校一定與你絕緣,即便是那些邊緣化的非重點學校,你也要通過各種關係才能勉強踉蹌的進去,還要花費一筆不菲的錢。

有人說,難道買了學區房,就能上清華北大?

有人說,學區房難道比家庭教育更重要?

這兩個觀點是廢話。學區房哪怕僅僅是1%的提升因素,其房價取決於大眾對1%提升因素(可能還沒有)而付出代價的意願,這就是供需,最後形成了一個市場化的房價博弈結果。漲不漲,跌不跌,最後價格說了算。很顯然,過去十多年來,上好學校還是多數家庭的選擇,畢竟學區房價跑得相對很快。

即便學區房不漲了,能不能買?這個問題很現實。我覺得在於家長群體的分化,即便學區房未來跑輸大勢,其實,部分家長也還是會買的。學區房=解決教育問題,這是資源性資產。

另外,圈層的居住生活也是一種資源性概念。

房價之外,產品本身的設計傾向性、地段特質其實也在篩選匹配的客戶。

你每天面對的是藍領還是金領,你的孩子跟學霸在一起玩,還是跟古惑仔一起混,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你整個家庭的未來。

如果信陽房價再也不漲了,我們還要不要買房?

所以我們的人生,需要一些資源性的資產,解決我們的生活品質問題,解決孩子上學的問題,解決生活圈和社交化的問題。

因為,生活的全部細節,除了量化資產之外,還有意義與價值,人活著,無非也是一種自定義和社會他定義的綜合嘛,而這些,都跟房價的漲跌無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