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友諒墓地:寒酸簡陋,和朱元璋陵墓相比,詮釋何為成王敗寇


【陳友諒塑像】陳友諒(1320年-1363年),元末著名起義領袖之一。1360年,陳友諒稱帝,國號漢。1363年,陳友諒和朱元璋決戰鄱陽湖,結果兵敗突圍時中流箭而死,終年43歲。儘管是失敗者,朱元璋對陳友諒的評價甚高,“友諒亡,天下不難定也。”

【陳友諒墓是文物保護單位】陳友諒死後,部下“還屍武昌,葬於黃鵠山南麓。”陳友諒墓地早在1956年就成為了國家文物保護單位,與其他命人墓地不同的是,陳友諒墓地不收門票,整座墓地佔地約200平方米。

【墓前石牌坊】陳友諒墓地前有一座三拱石牌坊,石牌坊是民國風格,非常醒目。牌坊前額書“江漢先英”,後額書“三楚雄風”。當時配得上這八個字的人並不多,元朝末年天下大亂,朱元璋、陳友諒、張士誠、方國珍、明玉珍等人逐鹿天下,這裡面陳友諒的實力最強勁,因此他最終走向失敗也讓人唏噓不已。


【墓前石牌坊】關於陳友諒失敗的原因,史書上有這樣一種說法,“友諒奮臂黃蓬,提戈荊楚,屢破堅城,固為一世之雄焉。然其之戕主帥,弒天完,兇戾罕儔,殘虐無厭,終至於亡。”朱元璋則認為是:“朕以友諒志驕、士誠器小,志驕則好生事,器小則無遠圖。”

【陳友諒墓地】陳友諒墳冢用紅色砂岩石材圍砌,坐北朝南,背靠長江大橋引橋,墓前豎有兩米多高的水泥鑲嵌的麻石墓碑,上書“大漢陳友諒墓”。如果大家遊覽過南京明孝陵,就知道陳友諒這個墓地實在太寒酸簡陋了,成王敗寇一目瞭然。

【生平事略石碑】翻閱《明太祖實錄》,筆者找到一段朱元璋對陳友諒政權的評價,“陳氏之政,非為勇將健卒,由其上下驕矜,法令縱弛,不能堅忍,恃眾寡謀,致至於此。使其恃重有謀,上下一心,據荊楚之富,守江漢之險,跨豫章,連閩越,保其民人,以待機會,則進足以窺中原,退足以抗衡一,吾安得而取之?舉措一失,遂致土崩,此誠可為鑑戒者也。”別人這樣說可能有意見,朱元璋作為對手,這樣說就有道理了。


【遠眺陳友諒墓地】明朝時期,陳友諒的墓地逐漸荒蕪,成為湖北按察使署的花園。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革命黨人萬耀煌、耿仲釗等人意外發現這座墓地,並建議重新修繕。辛亥革命後,陳友諒墓地多次得到修繕,最終成為今天的模樣。

【陳友諒墳冢】陳友諒戰敗突圍時,因流矢中箭貫穿眼睛和頭顱身亡,次子陳理在武昌被擁立繼位,改元德壽。短短一年後,朱元璋御駕親征,當大軍兵臨武昌城下時陳理出降。朱元璋出於“收服人心”考慮,封陳理為歸德候。數年之後,朱元璋將陳理送往高麗定居,再後來陳理與高麗皇族通婚,子孫繁衍至今。

【朱元璋的明孝陵】明孝陵是朱元璋和馬皇后的陵墓,明孝陵始建於洪武十四年,因皇后馬氏諡號“孝慈高皇后”,又因朱元璋奉行孝治天下,故名“孝陵”。明孝陵規模空氣,南抵孝陵衛,東起靈谷寺,西至城牆,縱深2.62公里,陵垣周長達22.5公里,是中國現存最大、地宮保存最完整的帝王陵墓之一,它直接影響明清兩代五百多年裡帝王陵的形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