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孝陵的入口,如今已拆除。照片中可以看到有日本軍官的身影】本組老照片是1939年日本人遊覽南京明孝陵期間拍攝,原照片現收藏於日本京都大學博物館。
【日本人的車輛正在通過明孝陵神道】明孝陵始建於明洪武十四年,翌年馬皇后去世,9月葬入孝陵,定名為“孝陵”。孝陵之名,取意於諡中的孝字,有“以孝治天下”之意,一說是馬皇后諡“孝慈”,故名。
【明孝陵石像】明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朱元璋於應天府崩殂,遂啟用地宮與馬皇后合葬。至明永樂十一年建成“大明孝陵神功聖德碑”,整個孝陵建成,歷時長達30餘年。其規模宏大,建築雄偉,形制參照唐宋兩代帝王陵墓而有所增益。建成時圍牆內享殿巍峨,樓閣壯麗,南朝七十所寺院有一半被圍入禁苑之中。
【明孝陵石像】當時從朝陽門至孝陵衛到陵墓西北所築的皇牆有45華里長,護陵駐軍有5千多人。那時候陵園內亭閣相接,享殿中煙霧繚繞,松濤林海,養長生鹿千頭。鹿鳴其間,氣勢非凡。明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朱元璋於去世,禮葬孝陵。朱元璋及其皇后合葬的地宮俗稱“寶城”,是一個直徑約400米的圓形大土丘,它的四周有條石砌成的石壁。
【明孝陵石像】明建文四年六月,燕王朱棣攻陷南京,宮中火起,建文帝不知所終。諸王群臣紛紛上表勸進,朱棣在象徵性的推辭兩次後,於己巳日,“謁孝陵”,雖然“唏噓感慕,悲不能止”。
【明孝陵石像】清代前期在滿漢矛盾衝突之下,清代統治者處於政策的需要,也必須籠絡廣大漢民族以加強統治,受漢文化影響,對明陵實施保護政策。清順治元年五月,全國局勢未穩之際,攝政王睿親王多爾袞“遣大學士馮銓,祭故明太祖及諸帝”。清順治二年五月初,豫親王多鐸平定江南,本月中旬進駐南京城,二十七日就“謁明陵,命靈谷寺僧修理”。七月,又“遣內官正副二員,陵戶四十名,守明陵”。
【在明孝陵拍照的外國人】清朝明孝陵仍享有崇高的地位。尤其是康乾年間,康熙南巡,六次遣官拜祭,五次親往謁陵;乾隆六次南巡,更是次次至明孝陵“拈香奠酒”。且二人祭拜時均行三跪九叩之大參禮,可謂優渥有加。被時人譽為“禮文隆渥,逾於常祀,是乃千古盛德之舉”。
【明孝陵石像】清咸豐年間,太平天國戰火幾乎讓明孝陵地表建築毀於一旦,康熙手書御碑倒地破碎。清同治三年九月,時任兩江總督曾國藩奉詔祭陵,著手修復明孝陵。當時,曾國藩派員勘估,明孝陵維修實際需白銀20萬兩,但是清朝財政拮据,結果最後只用了740兩銀子做了一些小維修,“治隆唐宋”御碑被扶起粘合。
【日本女人在石像下留影】清宣統元年兩江洋務總局道臺和江寧府知府會銜於文武方門前豎立特別告示碑,用來告誡相關世界各國遊客不要在此亂塗亂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