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組50年代北京的老照片,衚衕裡的百姓,幸福安穩的尋常生活


這是一組1957年左右的北京老照片。說起北京,大家可能會想起故宮和天安門。但是北京還很有特色的就是四合院和衚衕文化。四合院和衚衕文化影響著北京人的方方面面,反過來也可以說北京人的文化形成了現在家喻戶曉的四合院和衚衕文化。也許大家都不會覺得這些居然可以成為一門文化,但是文化就是這樣貼近我們的生活,也來源於生活。

北京胡同文化絕不僅僅是普通的道路和住房,它更是北京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場所,京城歷史文化發展演化的重要舞臺。在許多影視作品中,很多會以北京為背景來創作。那充滿生活氣息的衚衕口,是影視作品必定要取的素材。那擺攤的小販,都是不可缺少的背景的一部分。

有的人覺得北京人不喜歡接觸外界,覺得北京人只願意和一個衚衕的人熟悉。只喜歡湊熱鬧,不喜歡管閒事。外地人更覺得他們封閉,但他們有著不被大眾瞭解的熱情好客,他們用自己的方式來對他人表達適當的熱情。


衚衕記錄的不僅是北京的歷史變化,更是每個北京人的成長回憶,甚至是童年。那街口的每天早晨冒著熱氣的包子鋪;那走街串巷的叫賣收廢品的老人;那讓小孩子聽聲兒就開始流口水糖葫蘆;那坐在躺椅上逗著鳥兒的大爺和在院子裡追著小貓跑的小孩子……都是這衚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漫步其中,到處都是名勝古蹟,細細品味又似北京的百科全書,不少衚衕中的一塊磚、一片瓦都有好幾百年的歷史了。

只要你去北京的衚衕裡走一走,你就能感受到北京人的生活方式,就能感受到衚衕文化魅力。

馮小剛導演的《老炮兒》就很形象的講述了老北京和現在年輕人的對碰。其中的生活場景,就很好的還原了衚衕文化。和北京人不一樣的熱情。

北京的衚衕數量也是很多,有句俗話說:“有名的衚衕三千六,每名的衚衕賽牛毛”。意思就是北京的衚衕有名字的就有3600多,沒有名字的就像牛毛一樣多。這裡雖然誇張了北京胡同的數量,但是也達到了一定多的程度。

衚衕文化不僅僅是一種文化,更是北京的一種象徵和代表。在現在已經成了大都市,國際化的背景。依然保持有這種特色文化更讓人覺得有一種“反差萌”,讓人更加體會到北京人對北京文化愛的深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