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白馬塔丨這匹馬享受著萬民的頂禮膜拜,全國僅此一例?


古絲道上的世界文化名城——敦煌,是我思慕已久的一個宿願,因為她距離景色迷人的秦嶺1000多公里之外,深處大漠,太悠久、太神聖、太神秘而又深不可測。悠悠歲月,給敦煌留下了太多的文化積蓄,敦煌是絲綢之路上的西部重鎮,本身就是一個無所不包的寶藏。依依離別莫高窟,去距離敦煌市南部2公里的白馬塔。

白馬塔位於甘肅省敦煌西南部地區的白馬塔村,坐落在黨河西岸,建於公元386年,現塔為清道光二十四年重建。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迄今為止歷經了多年的風雨滄桑,現如今保留下來的白馬塔仍然不減當年的風姿——宏偉壯麗,氣勢軒昂。門頂上三個鎏金大字“白馬塔”彰顯著昔日的輝煌。

白馬塔資料記載::相傳前秦建元十八年9月,皇帝苻堅令驍騎將軍呂光和陵江將軍姜飛,率七萬軍馬西伐龜茲,並囑咐:“騰聞西國有鳩摩羅什,深解法相,善閒陰陽,為後學之宗,騰甚思之。賢哲者國之大寶,若克龜茲,即馳驛送什。”


呂光等於384年攻破龜茲,並征服西域30餘國後,得駱駝2000多隻,文物珍寶無數,並請高僧鳩摩羅什東歸傳經。當行至敦煌時,鳩摩羅什夜夢他所乘白馬託夢說,白馬本是上界天騮龍駒,受佛主之命,特送他東行。現已進陽關大道,馬將超脫生死之地,到葫蘆河將另有乘騎。次日醒來,果然白馬已死去。當地佛教信徒遂葬白馬於城下,修塔以紀念,取名“白馬塔”。

白馬塔建築雄偉,塔身9層,高12米,直徑約7米,建築結構為土坯壘砌,以士坯砌成,中有立柱,外塗以草泥、石灰。基層呈八角形,用條磚包砌,每角面寬3米。

現存白馬塔建築雄偉,塔身9層,高12米,直徑7米,以土坯砌成,中有立柱,外塗以草泥、石灰。基層呈八角形,每角面寬3米;第2—4層呈折角重疊形;第5層下有突出的乳釘,環繞一週,上為仰蓮花瓣;第6層為覆缽形塔身;第7層為法相輪形;第8層為六角形的坡剎盤,每角掛風鐸一隻;第9層為連珠式塔尖。

具記載,白馬塔於1930年還出土過一座0.9米的黑石造像塔,上刻金剛經,但不久即遺失了。如今,白馬塔四周綠野碧樹、青瓦幽舍,微風吹來,鐸鈴聲聲,實為敦煌又一佳景。

出了白馬塔已是下午3點,9月的敦煌晝夜溫差極大,夜晚不到10度,可中午會上升到24度,真是響應了那句話“圍著火爐吃西瓜”,西瓜我們是沒有吃,但吃幾顆葡萄還是非常不錯的。沙漠地帶光照充足,葡萄糖粉很高,香甜可口。景區周邊和公路沿線都是賣葡萄的老鄉,價格非常便宜,每斤3元錢。老鄉們淳樸厚道,童叟無欺,你要是願意還可以到他們的葡萄地裡親自採摘。


在敦煌到酒泉的路上,像這樣的古城非常多,大多都是漢唐時期古鎮遺址,2000年來,在風沙的剝蝕下已經面目全非。我發現這裡的古城遺址大致差不多,都是一堆黃土。但就這一堆黃土,無不顯示著當年漢唐的輝煌。

古城在正午的陽光中熠熠生輝,光芒四射,如同佛光閃耀,又如同千里之外秦嶺大山中的點點繁花,或許見證了鳩摩羅什東歸傳經路上的種種不易。喜歡旅遊的朋友,請點贊、轉發、收藏,歡迎關注“秦娥行走日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