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拍:珠三角3000亩“翡翠鱼塘”!曾是广东人发家致富的秘密武器


佛山市南海区西樵山南麓,有着珠三角面积最大、最完整的桑基鱼塘,目前还保留着“塘基上种桑、桑叶喂蚕、蚕沙养鱼、鱼粪肥塘、塘泥壅桑”的农业生态循环模式。

空中俯瞰,数千个4、5亩大小的方格形“迷你”鱼塘整齐分布,一望无垠,如同一片巨大的上帝调色盘,又好似一块块翡翠镶嵌在苍茫大地,蔚为壮观。

桑基鱼塘是珠三角地区最早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见证了珠三角广纱甲天下产业发展历史,珍藏着西樵纺织文化起源的密码。

作为桑基鱼塘的摇篮,并且是桑基鱼塘规模最大、历史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地区,佛山上世纪20年代盛时达100万多亩,约占珠三角桑基鱼塘一半,可谓全民皆桑,全国无一地区可比。

珠三角地区顺水而生,但并不特别受水的眷顾。每当洪水来临,农民辛苦种下的庄稼经常被冲毁。

清朝,广州成为全国生丝唯一对外输出港口,国际生丝需求促进了蚕桑业的发展。在南海九江、顺德的龙山、龙江以及高鹤的坡山乡一带,当地农民纷纷“废稻树桑”,“桑基鱼塘”便迅速传到了珠三角各地。

每年冬至前后,南海西樵等地的农民,家家户户都把自家的鱼塘抽干,将塘底的淤泥挖出来堆在鱼塘旁筑基,次年春天,农民在塘基上种下桑用来养蚕,蚕粪便用来喂养鱼……

这就是“桑基鱼塘”耕作模式。通过这样的循环利用,取得了“两利俱全,十倍禾稼”的经济效益。

如今,桑基鱼塘的发展,既促进了种桑、养蚕及养鱼事业的发展,又带动了缫丝等加工工业的前进,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化的人工生态系统。

“千顷鱼塘万亩田”,3000多亩的方格鱼塘绵延远方,让人不由自主地发出阵阵惊叹。

一片片湛蓝、翠绿、深黄的鱼塘纵横交织,绵延不绝,如上帝调色盘,蔚为壮观。

在上世纪70年代,这里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桑基鱼塘”农田示范区,留下“世间少有美景,良性循环典范”的评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