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集市一年只開一次,商品全部是漁具,300多年沒有改變


在廣東很多地區,人們一般把鄉鎮稱為“墟”,把集市交易日稱為“墟日”。墟日到了,買賣物品的農戶都趕往墟上,彼此交易一些生活必需品,形成熱鬧的自由市場。這種墟,一般情況下都是一月多次,是人們約定俗成在某個時間裡形成的墟日,但在開平市長沙樓岡村,卻有一個墟是一年只有一次,而且所賣的物品用途也非常單一。即便如此,這個墟依然吸引著四鄰八鄉的村民蜂擁而來,甚至外縣外省的人也結隊而來。

這個墟就是樓岡網墟,一個延續了300多年曆史的獨特墟市。據傳,樓岡網墟始於明代末年,每逢農曆八月十一即如期開市。開市後,墟上所賣物品除了漁網、漁笠、蝦籠、鱔籠等漁具用品外,再無其他商品。這樣的交易一代代相傳,無人更改,也無人提出異議,就這麼延續了300餘年的漫長歲月。圖為一位老人在網墟上挑選打魚用的繩索。

開平市地處珠江三角洲西部,河網密佈,水上人家眾多。在這裡,以捕魚為生的水上人家被稱為“疍家”,他們世代過著獨特的水上生活習俗,漁具自然就成為他們謀生的重要工具,樓岡網墟故而應運而生。據《開平縣誌》記載:“是日,凡順德、新會、新興、恩平、台山各縣漁民所織造之網,先期運至,以待發售。其鄰縣購網者亦結隊齊到,初十夜旅客露宿,擠擁達旦,他市所未有。”可見網墟當年的繁榮。


樓岡網墟在當地人心中,一直存在著一個美麗的傳說。傳聞,每逢農曆八月十一這天,一定會有一位神仙拿著一張漁網來到墟上出售,誰要在當日買到這張“神仙網”,不管在什麼地方打魚,都會獲得豐收。因此,每年到了這一天,附近幾個縣甚至是廣西、福建等外省的人都遠道而來,希望中彩買到“神仙網”,讓自己能夠“魚滿倉”,過上好日子。圖為人們在墟上採購漁網。

樓岡是一個小村,網墟的主要交易場所也只有一條長800多米、寬約10米的主街道,但這裡已經是廣東最大的網墟,再無其它。每逢開市, 三四百個攤位密密麻麻地在街道上分三列排開,各式各樣的漁具、漁網、漁笠、蝦籠、鱔籠,還有一些叫不出名的漁具陳列在街頭,供前來的人們選購。圖為街頭一家售賣魚簍的賣家。

在眼花繚亂的眾多漁具中,漁網總是最多,一條條白色的漁網或掛或擺,在街頭排成長龍,似乎把整條街都染成銀白色。購買者一旦相中了自己需要的漁網,就會停下起來和商家討價還價。於是,買賣雙方你來我往,從互不相讓到退後一步,一直到笑臉成交,加上看熱鬧的橫插一句,讓整個網墟顯得熱鬧非凡。圖為一個賣漁網的攤位前,賣家和買家在討價還價。


據瞭解,來趕墟的大多為當地漁民。網墟作為一個方便買賣的平臺,既可以將賣家辛勤織好的漁網或者其他工具進行銷售,賺取錢財,又能讓買家物色一張好的漁具,幫其捕獲更多的魚。網墟的存在,就如同一座橋樑,架起了漁家之間彼此往來。這,或許就是樓岡網墟能夠存在300多年的緣由吧。

當地人介紹,樓岡網墟的交易主要在上午,尤以上午9時至11時為交易高峰期。此時,人們摩肩擦踵,來往穿梭,擁擠的街頭讓人難以挪步,比過年的花市都要熱鬧。圖為樓岡網墟上來往的人們。

圖為兩名男子在挑選“蛇籠”。在開平沿海地區,這種被稱為“蛇籠”的漁具並不是用來裝蛇的,而是因為它比較長,像蛇一樣。“蛇籠”普遍長5-10米,價格幾十元一條不。使用時,將它們一條條綁在船側,一次可以下上百條。下好後,隨著船的航行,海里的魚、蝦、蟹就會鑽進去,再也出不來。


明末清初,陸路交通不發達,人們主要的交通工具便是船,這給樓岡網墟的延續提供了一個天然的條件。隨著陸海空交通的便利,現在的樓岡網墟已呈衰退狀態,“擠擁達旦,他市所未有”的繁榮景象已隨歲月遠去,但這種原汁原味的地方特色民俗卻仍讓人們留戀。目前,“樓岡網墟”已被列為開平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文化的一部分,樓岡網墟或許還能繼續延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