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流量造假簡史:流量明星、網紅、KOL,賺錢全靠刷

微博流量造假簡史:流量明星、網紅、KOL,賺錢全靠刷

不論是流量小生,還是KOL、網紅達人,都在這場洪流中順流而瀉,不做掙扎。

互聯網給流量造假提供了一個巨大的烏托邦。在這個空間裡,大家善於利用數據編織一串串把戲,讓凡是帶有社交屬性的平臺,淪為了造假的機器。

這場戲裡,不論是KOL,或是“中間商”,還是品牌Pr,雖演技拙劣,卻表現的還算淡定。最尷尬的就是平臺方,一邊容忍造假獲利,一邊假模假式地出手打擊一下造假,戲特別多。

這其中,流量造假最值得拿出來說說的,非微博莫屬。

A

流量造假,根在流量明星上。

從鼻祖吳亦凡說起。2018年,明星吳亦凡的粉絲為其新專輯在美國itunes榜單上瘋狂刷榜,“力壓”全美音樂獎和格萊美最佳流行女歌手獲得者Lady Gaga等,5首新歌霸佔美國音樂排行榜前十,惡意刷流量被全美群嘲。

轉回國內,這麼辣眼睛的事兒,反而讓流量們看到了“發光發熱”的另一種可能性。

2019年2月,2月24日,央視新聞直播間用近7分鐘的時間披露了微博上數據造假、流量作弊的產業黑幕:

有明星宣傳新歌的視頻獲得了超過1億次的轉發,以目前中國微博總用戶數3.37億人的比例來看,相當於每3個用戶中就有一個轉發了這條微博。

央視說的這個典型,就是現在已經出圈的蔡徐坤。可即便出圈,你爸媽依舊不認識他,也不會唱“雞你太美”。

知乎上,還有一位網友以吳京為單位,製作了一張表,生動地諷刺了用流量堆砌出來的泡沫。

一個蔡徐坤頂500個吳京,這顯然是個明晃晃的謊言。但是資本就是會為這樣的謊言買單。一個流量明星,不是實力派就得拼數據,沒人關心你究竟會唱什麼,數據好一切都好,甚至還達成了基本常識。

央視批評完之後,6月,蔡徐坤又攤上事兒了。微博星援App因刷量倒下,倒下時,帶上了蔡徐坤的大名一同上了熱搜。

隨後,澎湃新聞評:蔡徐坤1億轉發量的推手被查,流量造假該涼涼了。大家都跟著批了一通“蔡徐坤要涼涼了”,然後牌刷榜繼續刷,該造假繼續造。

按蔡徐坤的粉絲們話說:“星援App被端,號死了,錢沒了,但愛豆的排場必須在。”

沉浸在這些虛空的假像裡,有網友送上了高度概括的18字真言:吃的太飽,精神虛空,弄虛作假,聊以自慰。

直到2019年7月份,上個時代的大眾偶像周杰倫被質疑:沒有數據,演唱會還一票難求,這是真的嗎?

引得周杰倫的老年粉不分晝夜的刷榜,數輪激戰後才用數據吊打蔡徐坤,正式戳破了流量明星的遮羞布,給流量造假小鮮肉狠狠地上了一課。

微博在其中扮演什麼角色呢?用一個詞形容就是:坐收漁利。甚至成了微博商業模式中關鍵的一環。

為了將這種模式最大程度變現,流量明星只是其中一個分支,網紅、KOL有模有樣的學起來,才更可怕。

B

最近,有一個大家關注的熱點。《一場新媒體巨頭導演的“殭屍舞臺劇”,真實還原現場,導火線:一條一夜爆紅的視頻,我們流量卻為0!》

一家18線女性保健品牌給18線帶貨網紅張雨晗砸巨資拍了個Vlog,一夜間流量數據刷爆350萬閱讀量,轉評贊每10分鐘就跳一大截,評論區裡充斥著:“OMG,買它!這也太適合我了,趕緊安排上!”可滑稽的是,一晚上的發酵,品牌方安排了一堆立減券,沒幾個人領,0人進店。

原本想靠網紅騙大家買一個500塊的“拯救大姨媽,舒緩姨媽痛”三無產品,卻沒想到先被網紅給騙了。

目前,張雨晗的微博銀涉嫌刷量欺詐客戶,已被關停。

實際上,品牌方的訴求就是帶貨,因此不惜下血本。說到帶貨,大家都知道李佳琦、薇婭這樣的頭部帶貨網紅。

但頭部網紅的價格高、門檻高。薇婭有一個專門選品的小組,這個小組裡的成員,天天等著上門排隊的商家送去樣品,即便最後貨品到了薇婭的直播間,她也有一票否決權。

李佳琦這樣靠口紅火起來的帶貨網紅,積累了相當多一線品牌,因此,小品牌根本沒錢擠進去,有錢,產品不行也擠不進去。

這就催生了一批尾部網紅,實際粉絲可能都不到一萬,卻敢賣380萬粉絲的價。對應的,給一堆類似上述的三無產品做廣告。他們共同謀劃了一出用戶看穿不戳穿的騙局。

一位前KOL公關從業者方淮告訴字母榜:“這個世界就是假的呀!甲方要數據好看,公關公司要提成,平臺要影響力,KOL要掙工資。整體來講網紅們,不是papi醬那種級別的,真實流量低到趨近於零。什麼時候甲方開始關注投資回報率了才能戳穿,不過外企或境外機構由於語言和國情障礙,簡直‘人傻錢多’,一個大型合謀騙局啊。”

品牌方苦流量久矣,所以像李佳琦、薇婭這種不靠數據靠營業額的帶貨網紅才顯得難能可貴。

在一個個謊言被捅破後,流量造假也不存在鄙視鏈了,微博網紅和“頂級”流量明星都抬不起頭。

C

為什麼要造假?說穿了,這是一個利益共同體,分上中下三遊,大家都是為了數據好看。KOL為了給品牌方一個交代,刷量;MCN機構為了讓品牌方看到效果,刷量;品牌方公關為了給市場部證明錢沒白花,刷量。

一位刷量供應商告訴字母榜:“現在流量太貴了,每一天的行情都不一樣。44元/千的上限只能刷1000,你想刷1萬,價格就是50/千,再狠點刷5萬的話,價格是52/千。碰上夜單價格會更貴一些,想開發票,發票就得另算錢。”

流量已經這麼貴了,轉化效果基本肉眼可見。為什麼還有人如飢似渴的撲上去?

科技新媒體評論人闌夕曾經在2016年的一篇舊文《關於刷量》中這樣描述數據造假:

“迷戀數字,終究會被數字所害,在微信公眾平臺決定展示閱讀量的那一刻起,這種坦誠就是不設防的,愈是神化內容的傳播性,就愈是傷害內容的純淨性。那些善以數字評判內容優劣的推波助瀾者,又齊聲聲討圍繞數字的作假需求,委實有些荒誕色彩。「你的閱讀量是假的,我的閱讀量才是真的」,這種爭辯永遠無法得出結果,微信又不是央行,有權決定法幣和偽幣的區別,如果一個孤島上只認貝殼為硬通貨,你帶去再多的黃金都是沒用的。當所有人都盯著閱讀量,就別怪它淪為刀俎魚肉的生意。”

時至今日,這同樣適用於微博。凡是帶有社交流量屬性的平臺,都免不了發點“數據造假”的財。但經過多年迭代,現在一提到流量造假,微博一定是衝在最前面的那一個。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其他平臺基本上都不靠這個賺錢,而微博已經快將其變成一種商業模式。

縱觀新浪微博的進化史,早前也是中國互聯網的一款大爆品,騰訊也想做這門生意都沒幹過它。

但它的盈利模式一直令人費解。段永平很早就對“天花板夠高、利潤不高”的生意表示不理解,並點名微博。

這些年下來,微博也沒找到一個賺錢的明確出路,反而墮落成了明星八卦集散地,00後打榜的簽到場所。

微博也的確有賺錢的位置,比如說熱搜。正面的熱搜大家喜聞樂見,但上多了也遭用戶反感。秉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節奏,明星們都不願上熱搜了。

品牌方張天天告訴字母榜:“上次發現自家公司有個負評,眼看著就衝到熱搜榜第十三,這意味著再不處置就有可能要進入首頁了。”

張天天緊急找到不同執行公司組了各種群,一頓操作猛如虎,殭屍粉四出,把其他熱搜頂上去,降低自家負面排名。

正在張天天長舒一口氣之時,她發現有人也在默默地頂自家那條負面熱搜,眼瞅著那個負評就在往上升,她只好打起精神,繼續催動各家執行公司繼續一頓操作。

這個過程就是,一排排的殭屍粉你上去我下去,擺平事情之後,張天天說:“你說,我的工作有什麼意義?”

這個問題,微博回答再合適不過了。

最近幾日,郭敬明被像是有預謀的抬上熱搜,幾輪質疑下來,曾經90後的粉絲極力與郭敬明撇清關係,彷彿《小時代》的票房根本沒存在過一樣。

微博這麼搞下去,再挺上幾年,00後就要與其撇清關係了。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