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是“水城”的广州,有过总人口10%的“水上居民”,今在何处?

这是珊珊三丫头爱生活、爱摄影、爱旅行、爱美食的驻足点。

曾是“水城”的广州,有过总人口10%的“水上居民”,今在何处?

在数千年前,因为全球气温变暖,海平面上升,海水曾经深入广州,那时的广州大部分地区是处在一片汪洋大海之中,后来,海水开始缓慢地退出广州,宋代时广州城下仍是“小海”,到明代,珠三角水陆面积开始发生明显变化,海退的速度明显加快,到清代嘉庆道光年间,海水退到顺德以南一带。海水虽然退出,但在很长一段时期,广州依然保留着一种“水城”的风貌。

曾是“水城”的广州,有过总人口10%的“水上居民”,今在何处?

现在,最能体现广州“水城”风貌的地方一定要数广州的海珠区,在海珠区有世界级遗迹七星岗古海岸遗址(是广州古老的海岸)、有晓港公园的古海蚀遗址、有小洲村的古桥碧水、有龙潭村的古河河岸、有沥滘珠江旧渡口、有黄埔古村的古港、有雄踞珠江的琶洲塔、赤岗塔,还的流经的广州母亲河珠江,这些,都能让人们在一瞬间把广州与“水“关联在一起。水,滋养了广州的土地,也养育广州一代代的“水上居民“。这些水上居居,一家人拥有一叶小舟,小舟装载着全部的家当,进行打鱼和摆渡等谋生的生活,漂泊在珠江的潮起潮落中,那时他们曾被称为“疍家”,意思就是住在船上的人。

曾是“水城”的广州,有过总人口10%的“水上居民”,今在何处?

曾是“水城”的广州,有过总人口10%的“水上居民”,今在何处?

现在,在广州已经很难找到真正的“水上人家”,但让珊珊三丫头想到广州曾经是“水城”和居住着大批“水上居民”,是因为最近到广州海珠区最大的城中村沥滘村游玩,遇见广州最后一批的“水上居民“。那天,走进珠江边的沥滘村。在沥滘码头公园的广州界碑的大榕树的一旁,发现这里依然住着几户“水上居民”,珊珊三丫头到来时,这几户“水上居民”依然过着“水上”的生活:有的在打鱼、有的在晒网、有的在补网、有的在船上聊天……只是,这些“水上居民”的居住环境,在背后现代建筑的映衬下,显得特别的简陋。

曾是“水城”的广州,有过总人口10%的“水上居民”,今在何处?

曾是“水城”的广州,有过总人口10%的“水上居民”,今在何处?

在沥滘村见这些“水上居民”应该是现在广州存在的为数不多的“水上居民”了。根据1926年广州市人口统计,当时的“水上居民”约有11万人,约占全市总人口的10%。他们在珠江上过着“一艇一户”的生活。到1932年,根据广州市公安局资料记载,当时广州有疍艇两万余艘。在广州海珠区江岸东起石涌口西至白鹅潭,都增经是水上居民活动频繁的江岸线。水上居民绝大多数都是劳动人民,从事捕鱼、渡客、水上运输业等。

曾是“水城”的广州,有过总人口10%的“水上居民”,今在何处?

曾是“水城”的广州,有过总人口10%的“水上居民”,今在何处?

可见,珠江曾经是水上居民的天下,沥滘村就是珠江的其中一小段。好奇这么多的水上居民祖先来自何方?最初是怎么样形成呢?这个至今没有统一的说法。其中有一个传说,东晋末年,农民起义领袖卢循顺海南下,在海珠区建立了“卢循城”。起义失败后,卢循投水自杀,他的部下四散,其中有有一部分人乘船漂泊,就成了水上居民,从此开始打渔摆渡等营生。因为他们是曾经反过朝廷的人,所以后来的统治者对他们进行“约法”:不准上岸居住,不准读书识字,不能穿鞋、更不准与岸上人有通婚、……他们只有在船上生活和谋生,很少上岸,很少与陆地上的人来往,和岸上不在一个世界,饱受岸上的歧视,上岸时会受到欺负。

曾是“水城”的广州,有过总人口10%的“水上居民”,今在何处?

曾是“水城”的广州,有过总人口10%的“水上居民”,今在何处?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水上居民绝大多数是劳动人民,正因为有他们的辛劳,在没有桥梁的古代,才有了珠江两岸相通的交通,才有了两岸的交流和发展。一直到了解放后,水上居民终于有了平等的社会地位,1950年根据当时市长叶剑英的提议,全市各界代表大会一致通过决议,宣布取消带歧视性的“疍家”称号。

曾是“水城”的广州,有过总人口10%的“水上居民”,今在何处?

曾是“水城”的广州,有过总人口10%的“水上居民”,今在何处?

在1954年,周总理来视察广州时,专门去了黄沙、白鹅潭、沙面水上居民的生活情况,看到水上居民生活条件还很艰苦,周总理就作出了指示,让水上居上岸定居。让水上居民欣喜的是居民新村的建成,规模最大的是海珠滨江路的建筑群。到了1966年,有70%的广州水上居民都上岸定居了。

曾是“水城”的广州,有过总人口10%的“水上居民”,今在何处?

珊珊三丫头站沥滘村珠江边的几户水上居民居住的地方看,其实他们都已经在靠近的岸上的房子内居住,仍在居住的都是老人,可能是舍弃不下哪种“水上”的情怀。细看停在岸边的船只,已经有些残破旧了,明显不再作营生使用,但依稀能看出最初的样子,这些船有一个很形象的名字:连家船。以前水上人家一家就住在这城,船尾用篷围起来作卧室,遮风挡雨。船底有一个水舱,用来装打捞到的鱼虾,水上居民白天在船上工作,晚上就睡在船上。

曾是“水城”的广州,有过总人口10%的“水上居民”,今在何处?

虽然在60年人大部分水上居民已搬上岸住,但依然有一部分人仍在坚持着这种生活,1987年,当时《广州日报》的报道,广州仍有水上居民约1.5万人。在改革开放初期,水上居民迎来生活的黄金时期,每月捕鱼捞贝赚的钱比职工们的死工资多几倍,但是好景不长,随着工业化污染,又有一比水上居民就要另谋生计,近年珠江水污染得到很好的治理,水质又慢慢地变好,但又有禁海期,生活在水上以打鱼为生的小渔民家庭,他们没有大船,无法远航,只能在捕些鱼虾,生活随着潮汐变化而变化。水上居民基本上都离船上岸,只留下少部分的老人,依然守着那份“水上”的情怀。在广州城市内,这种“水上居民“的生活可能会慢慢地消失在历史的舞台上。

曾是“水城”的广州,有过总人口10%的“水上居民”,今在何处?

当珊珊三丫头准备离开沥滘村时,看见一位老婆婆正撑着小船回来,这时,一群人围上去,看老人的收获,老人放下收获后,又重新把船撑离岸边,继续打捞,继续经营着这里本属于他们的生活。

那么,你知道广州曾经是“水城”吗?你有感受“水上居民”的生活吗?了解过“水上居民”的发展历史吗?对于水上居民生活轨迹的变动你有什么感想?在广州生活,你是否接触过已经上岸的“水上居民”?如果有机会来广州旅行,你是否会来广州仅存不多的“水上居民”的生活?欢迎大家留言分享哦!图文均是版权作品,未经珊珊三丫头书面授权,严禁搬运、转载、洗稿。如需转载,请与作者珊珊三丫头联系,谢谢。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