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超越“碰瓷”張曼玉?冤枉!“首因效應”瞭解下

一、楊超越被認為“碰瓷”前輩?真相真是如此麼?

“錦鯉”楊超越自從《創造101》出道以來,對她的質疑聲一直沒停:理由無非是業務水平不行、學歷低、團隊愛炒作賣人設這些。當然,對於現在“流量偶像們”來說,這是個普遍現狀,所以很多情況下大家也不會只針對她一人做文章。

楊超越“碰瓷”張曼玉?冤枉!“首因效應”瞭解下

不過,最近楊超越妹妹有點倒黴的是,最近因為剛開始演戲,竟然和一位天皇巨星扯上了干係,沒錯,就是國際影后張曼玉——因為啥呢?原因就在於為了證明楊超越“未來可期”,早年也曾被當作花瓶的張曼玉,被當作“成功案例”拖了出來!

楊超越“碰瓷”張曼玉?冤枉!“首因效應”瞭解下

當然,很多網友但是看到這兩個名字被扯在一起,肯定都要為張曼玉“叫屈”了:憑啥要拿一個流量偶像“碰瓷”我們的國際影后?

其實,這一現象,正是因為“首因效應”在作祟

首因效應是由心理學家洛欽斯最早提出的,他指出:

首因效應、優先效應或第一印象效應,指交往雙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對今後交往關係的影響,也即是“先入為主”帶來的效果。雖然這些第一印象並非總是正確的,但卻是最鮮明、最牢固的,並且決定著以後雙方交往的進程。

也就是說,“第一印象”往往決定了你對一個人的“評價體系”

二、同為“花瓶”出身,為何楊超越成不了張曼玉?只因時代變了!

1.第一印象導致評價系統不同

說到張曼玉,大家的“第一印象”是什麼?

楊超越“碰瓷”張曼玉?冤枉!“首因效應”瞭解下

反觀楊超越

楊超越“碰瓷”張曼玉?冤枉!“首因效應”瞭解下

起初,對於楊超越忽然爆紅,居然還去演戲,還敢“碰瓷”張曼玉,我也是覺得莫名其妙,但事後我仔細一分析,也不由為楊超越“叫屈”了!

張曼玉真的是天賦異稟,生來就是做影后的料麼?

首先,我們回顧一下張曼玉的演藝歷程

  • 1983年,18歲的張曼玉參加香港小姐,一舉奪得亞軍及最上鏡小姐,同年簽約TVB開始演電視劇。
  • 1984年,張曼玉被邵氏電影公司看重,開始出演電影。
  • 1984-1988年,張曼玉一共出演了近30部電影,但大多數是用來襯托男主角的陪襯,演技沒什麼發揮空間,也一直不夠出彩,被港媒無情的貼上了“花瓶”標籤。
楊超越“碰瓷”張曼玉?冤枉!“首因效應”瞭解下

(老實說,張曼玉在早期出演的類似《精裝追女仔》裡的角色,但凡找個漂亮女生都能演,真的需要多少演技麼?)

  • 1988年,張曼玉出演了王家衛《旺角卡門》,彷彿開竅了一樣,終於讓人察覺到“張曼玉還是有演技的麼!”
  • 1989年,張曼玉憑藉《不脫襪的人》第一次加冕影后,從此開始了“封神”之路。

分析一下張曼玉所謂的“突然開竅”,絕非偶然,而是在那個年代的“常規操作。"

楊超越“碰瓷”張曼玉?冤枉!“首因效應”瞭解下

再看看那個年代的香港電影處在什麼樣的環境下?

  • 香港經濟處於騰飛期,帶動電影市場繁榮
  • 大量黑社會資本介入,導致電影供不應求,一個彈丸之地一年要出產幾百部電影
  • 內地市場尚未開放,哪怕算上臺灣等其他海外市場照樣難賺錢
  • 片商拼命壓縮工時,壓榨藝人,一個演員一年拍N部電影,白天外景拍古裝,晚上棚景拍時裝是常態,張曼玉最多的88年一年拍了有12部電影之多!

那為什麼大家對於張曼玉的“第一印象”很少有“花瓶”這一標籤呢?

很大程度在於“時代濾鏡帶來的正面第一印象”

大家仔細想想,現在活躍在網上,掌握話語權的網民,主要構成年齡段是怎樣的?

沒錯,當現在的主要網絡人群開始上網的時候,張曼玉對於她們的“第一印象”已經是“國際影后”,而非“花瓶”,就算在回看張曼玉早期那些電影時,也只會自動帶上“時代濾鏡”,關注重點在於”從花瓶到影后的成長之路“,而非”這個新人演技怎麼這麼差“?

也就是說,在首應效應下,你對於第一印象好的人,會自動放大對方的優點,而無視對方的缺點。

而對於楊超越這樣陪伴著我們”成長“的流量偶像們來說,”第一印象“是啥不用多解釋了吧?

張曼玉用了六年的時間從花瓶到影后,因為我們沒經歷過那個年代,覺得是一蹴而就,理所應當的。

而對於出道不久的偶像,你拿早已經功成名就的前輩來當參照系,自然看啥啥不行了。

起初,對於楊超越演戲,我也是持著看笑話的態度,然而,當我真的放下偏見,去看了看她的新戲後,發現也沒想象中那麼糟糕——起碼跟其他同樣是半路出家的流量偶像而言。

楊超越“碰瓷”張曼玉?冤枉!“首因效應”瞭解下

2.對流量的反感引起”捧殺“

為什麼說楊超越成不了張曼玉?很簡單的道理,因為時代變了!

如今,中國內地坐擁十幾億人的巨量市場,根本不是當年香港這種彈丸之地所能比例。

而楊超越這樣的流量偶像麼之於張曼玉這樣的老一輩巨星最大的區別在什麼地方?

那就是”內地市場太大了“

  • 市場大,哪怕十八線明星的回報也好過普通人太多,沒有強烈的”生存壓力“,自然沒有那麼多提高業務水平的動力。
  • 現在的電影投資大,回報大,風險也大,片商們自然也沒有那麼多機會給你一年開十幾部戲磨練演技。
  • 現在中國影視處於轉型期,也就是從“量”到“質”的轉變,目前階段,哪怕楊超越們有心,也缺少王家衛這樣的伯樂。哦,不對,現在連王家衛也開始用流量明星拍爛片了。

大環境如此,光讓流量偶像們背鍋合適麼?

三、少一些偏見,或許“流量偶像”們也沒你想象得”那麼差“

1.消除”首因效應“帶來的偏見

首因效應具有先入性、不穩定性、誤導性,根據第一印象來評價一個人往往失之偏頗,被某些表面現象矇蔽。首因效應之所以會引起認知偏差,就在於認知是根據不完全信息而對交往對象作出判斷的。俗話說:“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僅憑第一印象就妄加判斷,往往會帶來不可彌補的錯誤。

也就是說,在”首應效應“作用下,我們對於”流量偶像“的偏見是很難改變的,誇張點可以說,”就連呼吸都是錯的。“

話說回來,楊超越”碰瓷“張曼玉的說法到底是怎麼來的?

首先,我想不管是楊超越團隊還是粉絲,都沒那麼臉大主動給楊超越招黑。

那這種言辭最有可能從誰那裡出來?

  • 蹭熱度,唯恐天下不亂的媒體
  • 楊超越的黑子,故意”捧殺“
  • 普通網民順杆嘲,藉此來宣洩對流量偶像們的不滿情緒

也就是說,楊超越如今被當成了”槍桿子“使,她的身後,是長期對流量偶像不滿,宣洩不滿情緒的網民們,至於楊超越到底”碰沒碰瓷“張曼玉,那不是最重要的。

因此,不管是對明星,還是日常工作生活中,當你對某人感到不滿時,不妨冷靜下,仔細思考一下,到底是因為那人真的啥啥不行,還是你本身就帶入了偏見去評價?

90年代的春晚小品《追星族》,可沒少對當時年輕人追捧”四大天王“的風潮嗤之以鼻。

當時掌握話語權的可以說正好是現在網絡主力軍的長輩。對於他們來說,看待四大天王的第一印象跟我們現在看這批“流量偶像”沒有本質區別

而四大天王如今成為”楷模“固然和他們努力擺脫”花瓶“標籤分不開,但同樣離不開掌握網絡話語權的主力群體變更。

楊超越“碰瓷”張曼玉?冤枉!“首因效應”瞭解下

楊超越“碰瓷”張曼玉?冤枉!“首因效應”瞭解下

“四大天王”們可以說是當年的”流量偶像“

2“第一印象”同樣可以改變

再看看現在流量們被貼上的標籤,同樣可以套用到很多老一輩明星上

  • Q :沒實力?
  • A:古早明星年輕時也不見得有實力
  • Q:黑料多?
  • A:古早明星的黑料深扒起來只會更精彩,現在網絡時代信息透明化,明星們只會更注重自己的言行和公眾形象。
  • Q:學歷低沒文化?
  • A:古早明星大部分也不見得都有學歷有文化了,而且術業有專攻,這跟業務水平沒有必然聯繫。
  • Q:現在明星靠炒作包裝?
  • A:前面已經提了,網絡時代這麼多眼睛盯著,相比起來,被傳統媒介壟斷信息傳播渠道的情況下,明星更容易來單方面打造人設,混淆視聽。
  • Q:我不管,反正古早明星就是業務水平高,一俊遮百醜。
  • A:古早明星也不是全都業務水平高,只能說你時代濾鏡太厚,另一方面,現在流量偶像業務水平不行主因是大環境造就,不應該把不滿全宣洩到個人身上。不妨放寬心,多給他們一些進步的時間和空間。

根據上述例子,當你轉換自己的思維,改變“評價體系”時,首因效應的影響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控制。

01首因效應的產生與個體的社會經歷、社交經驗的豐富程度有關。如果個體的社會經歷豐富、社會閱歷深厚、社會知識充實,則會將首因效應的作用控制在最低限度。

02另外,通過學習,在理智的層面上認識首因效應,明確首因效應獲得的評價,一般都只是在依據對象的一些表面的非本質的特徵基礎上而作出的評價,這種評價應當在以後的進一步交往認知中不斷地予以修正完善。

也就是說,第一印象並不是無法改變,並不是難以改變的。孔子的“吾始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吾今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也就是這種變化最經典的說明。

除了在當下,未來我們面對子女甚至孫輩,面對他們的行為,甚至喜歡的人或事物,必然會有更多的不解與偏見。到那時,不妨看看自己是否陷入了“首應效應”中,改變一下“評價體系”,轉變一下“第一印象”,或許能更好的認清自我,理解他人。

"


分享到:


相關文章: